如何看待问题,圣人没有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 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详解及深意
- 如果大众骂圣人,圣人如何?人如何面对他人的打骂???
- 如何看待曾国藩之“多燥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展开全部
就是大家都有过,有错,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圣贤也是有过的,只不过圣贤们常闻过则喜,常闭门思过,常改过自新。圣贤最怕是有过不知,孔子曾说:“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古语说:“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
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详解及深意
圣人治理的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以上是书面解释。我再加一句:没有欲望,就回归自己的本性,所以人民安居乐业,终享天年。
想更好的理解《道德经》,最好看看《庄子》。
另一个角度,可以看清代黄元吉(黄裳)写的《道德经讲义》,他是从修炼角度讲的,非常好。
摘其文曰:圣人摒除耳目,斩断邪私,抱一以空心,心空则炼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灵阳之气以化阴精,日积月累,自然阴精消灭而阳气滋长,则实腹以全其形,以道凝身,以术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
如果大众骂圣人,圣人如何?人如何面对他人的打骂???
圣人内心强大,不动如山,即使面对众人的挑衅,也能做到不卑不亢,随机而动,应付自如。若是别人单纯的情绪激动,一定有原因,圣人也会体谅。
如王阳明,龙场时传播心学,其学说在贵州大震。太守因担心王阳明名声过大,决定打压一下,派人前去威慑。
来人见到王阳明后指责他不尊重上司,目中无人,不懂礼数等诸多罪名进行恶语中伤。王阳明坦然自若,不曾想听课的村民将来人打了。
太守知道后大怒,后经人安抚,写信要求王阳明前来拜见太守,磕头道歉。
王阳明回信说了三个意思:1.流氓前来闹事,被村民赶走,想必不是太守的意思吧?既然不是,那就和太守没有关系,也就和我没有关系。2.磕头是常见的事,但也是有规矩的,需要磕头的情况时自然要磕头,不需要磕头的情况时不必磕头,很显然我是不需要磕头的那一种。3.你当我是软柿子吗?我来龙场时什么没见过,天上飞的猛禽,地上跑得野兽、狗熊、蛇虫、瘴气我都没动心过,不是命大,一天死三次都不够。太守若想加害与我,那就是狗熊、蛇虫,我岂会动心。
面对挑衅者,不动怒、不入套,不妄动,敏锐观察,正确反击,柔和反应,这就是圣人的智慧。
如何看待曾国藩之“多燥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
1.说别人的缺点就是掩饰自己的缺点,夸自己的长处就是嫉妒别人额长处.(总的意思就是灭他人志气涨自己威风,形容骄傲自满.) 2.忧伤的时候不要放纵自己借酒浇愁,因为忧伤的时候肝脏解酒的功能受到抑制,容易引发酒精中毒.发怒的时候不要写信,因为发怒的时候失去了理智的约束,必然会意气用事,如果写信的话肯定充满了激烈的言辞甚至辱骂,会给人留下非常糟糕的印象,把事情搞糟. 3.心地浮躁的人,对事情一定无法有深刻的见地.胆怯的人,一定无法有超越一般的见解.嗜欲太重的人,必然不能有意气激昂的志节.多话的人,必定没有切实去做的心.勇力过盛的人,往往无法兼有文学的风雅. 4.诚实,就不会有灾祸;宽容,就不会有怨恨;和善,就不会有仇敌;忍耐,就不会有耻辱. 5.想要在社会立足必须要外柔内刚,想要使家庭和睦就必须对长辈要谦逊,对晚辈要爱护. 自己翻书找的,一字一字的打,很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