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曹操一直以“汉朝丞相”的面目示人,那他徐州之战 赤壁之战的时候打大汉皇叔,用的什么名义?(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帮我翻一下谢谢)

曹操一直以“汉朝丞相”的面目示人,那他徐州之战 赤壁之战的时候打大汉皇叔,用的什么名义?(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帮我翻一下谢谢)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帮我翻一下谢谢

曹操虽然挂名是汉朝的丞相,但实际上是篡夺汉刘氏政权的贼人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曹操虽然自称汉朝丞相,其实却是个窃国之贼

曹操任臣相时刘备任什么官

一、曹操任丞相时是公元208年。此时刘备为左将军。

1、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开辟玄武池训练水军。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

2、建安三年(198年),吕布派高顺和张辽进攻刘备,曹操虽派夏侯惇援救,但被击败。沛城最终被攻破,刘备妻子再次被掳,刘备单身逃走。刘备在梁国国界中与曹操相遇,于是与曹操联合进攻吕布,吕布投降后,刘备力劝曹操杀死吕布。其后刘备与曹操回到许都,被封为左将军。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又南收荆州四郡。刘备从孙权手中借的荆州江陵(南郡),占据荆州五郡。209年,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刘备占据荆州,以刘琦为荆州刺史,不久,刘琦卒,群下推举刘备为荆州牧。

二、曹操与刘备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2、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赤壁之战的过程

壁之战前后过程分析

《三国演义》中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可谓费尽心机。对于这一场包括前后准备也只有几天的战争用了很大的篇章,但实际所发生的这些事件真的都对战争的结果有影响吗,我试着分析一下:

1.蒋干盗信,曹操错杀二将

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有些三国历史研究学者是怀疑的。但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曹操没有错杀蔡瑁、张允二将,他会不会就能赢得战争呢?

士兵的训练向来就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这种水性的训练,比如游泳或平稳地站在船上战斗战斗更是相当困难,没有个半年几年是根本练不成的。至少在曹操开始打的时候是绝对不可能训练成的。所以就算他们没死而继续带队,士兵也照样会因为不习水性而失败。

(非必要事件)

2.草船借箭

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我们不做讨论。事实上无论从小说中周瑜的目的(寻求借口),还是战争中武器使用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借箭都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非必要事件)

3.黄盖诈降

我们知道周瑜对此采用的计谋就是火攻,这点是不用怀疑的。而黄盖诈降正是为执行火攻创造条件,利用燃着的船只接近曹军的船。很显然要接近敌军的船又不引起敌军怀疑,就必须想办法,黄盖的“投降”就是办法。就算不是黄盖“投降”,也定会有别人采用类似的方法。

(必要事件)

4.苦肉计

到底有没有“周瑜打黄盖”这个事情,现在同样有人提出过疑问。这个事件其实就是让曹操相信“黄盖和周瑜已经决裂”,这样他才会接受后面黄盖的投降。事实估计曹操并不是很了解黄盖,这样黄盖写了这封信他还是会相信的。这个事件要说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不是不发生这个事件,“黄盖投降”这个事件就是不可能的了。

(非必要事件)

5.庞统献连环计

小说是说庞统向曹操献的连环计,也有人认为是曹操自己连上的。但我认为,就算没有庞统的献计,曹操又没想到这个;这样东吴他们对付的就是一群摇摇晃晃、晕头转向的士兵岂不是更容易,也许不用火攻就能对付得了了(不过也没法用火攻了)。如果想稳住士兵,在很短的时间内除了这个办法(连船)不知道还有别没有,而且周瑜他们想出火攻的办法也是看到曹操他们连环之后才考虑到的。

(非必要事件)

6.借东风

除非你真的信鬼神,否则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是没有讨论的余地的。关键就要注意在那个季节刮东风(东南风)是有可能的。

(非必要事件)

7.火烧赤壁

按照周瑜预先设计好的方案,黄盖让燃着的船冲向曹军连起来的船,由于黄盖诈降在前开始并没有引起曹操的怀疑,仗着东南风势曹军的船立刻着了起来。然后周瑜趁势发兵,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跑。

(必要事件)

8.围剿曹军的残余力量

不用讨论最后这埋伏的三路军的真实性。其实如果最后并没有对曹操以后的战争产生影响(曹操对其他地方的统一),这个事情的必要性就不大。而且对付这群残兵败将也不可能费多大力气的。

(非必要事件)

由此可见,虽然小说对赤壁之战前后的描写篇幅非常多,但大多都属于细节事件,只有一两件是对事情有关键决定性影响的必要事件。并且据此才能对真正赤壁之战的功过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