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历史至EK846这期间的历史DS?

历史至EK846这期间的历史DS?

桓远之改变历史后,慕容诗怎么没消失??不是说后世人的都会像七曜使者一样消失的?

秦胜晋后:

桓远之回到一千年前春秋时期通过五岳之阵在太一之轮上刻“晋克秦”后(慕容诗在此时代出现)

晋胜秦后:

慕容诗回到一千年前春秋时期在太一之轮上克“秦刻晋”。导致四百年后的秦朝提前强大,肆虐天下(七曜使者是在此期间出现的)。

七曜使者回到四百年前春秋时期后破坏桓远之五岳之阵,让历史正常流向。

在此期间慕容诗未收集齐六祭器,七曜使者想要提前收集齐六祭器,欲阻止慕容诗在太一之轮上克“秦刻晋”。但是七曜使者的时代是在慕容诗克下“秦刻晋”后才产生的。所以阻止慕容诗克下“秦刻晋”。七曜使者的时代就会消失。因此七曜使者之间产生了分歧。

最后,慕容诗在七曜使者的劝说下。放下了民族仇恨,将手里仅有的2件六祭器交给七曜使者,以封印太一之轮(也就是说什么也不克,让历史顺其自然,但七曜使者因此消失)。

桓远之最后在太一之轮上刻“晋克秦”。桓远之是来自“秦刻晋”后产生的时代。刻了“晋克秦”。他也会消失,但是他貌似是受到“昆仑镜”保护,所以没有消失。

慕容诗是来自“晋克秦”后产生的时代。桓远之最后在太一之轮上刻的是“晋克秦”。她因此不会消失。

实际上桓远之、慕容诗、七曜使者他们各自目的都是改变自己所在时代的历史。自己所在时代历史被改变他们就会消失。。。所以慕容诗在游戏中说:

我发现原来我的命运和七曜使者一样——

  我们都是死亡任务

  只要太一之轮不是晋克秦的话……

  我也是会在这时代消失不见的……

新中国指的是那段时间 建国初期指的是哪段时间

新中国与旧中国(指1912年至1949年这一段时间,也就是所谓的民国时期)时间分割点是1949年10月1日建国,10月1日后开始算新中国。

历史教材中的“建国初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即过渡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1)孔子:仁、礼、中庸;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 集大成者。(2)新特点: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不同点:关于宇宙本原,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关于认识论,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自省。(3)依据:进步的历史观。(或“事物是发展的观点”。)佐证: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特点:一方面理学逐渐走向极端(或“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另一方面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4)历史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是属于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范畴。依据: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试题分析:(1)结合教材内容可以直接回答出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苏、亚二人的“学术史上的地位”是指“文化成就”的地位;(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的新特点是完成了儒学思辨化和哲理化的过程,材料中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世界本原的处所与认识论上;(3)从材料文字内容可以看出王夫之的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的变化,列举出进步思想家黄宗羲与顾炎武的进步主张即可;(4)明清之际的新儒学的特质是出现了早期的民主思想,这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先导,其出现的原因是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点评:东西方思想文化比较是高考中常见材料题题型,考查角度具有多样性,具体涉及到的有思想经济根源,思想内容和特点,代表人物的核心观点比较以及对各自文化产生的影响和历史地位,本题即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