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至EK849这期间的历史DS?
求1249年-1276年的历史事件
1249年,三月,贵由汗驾崩,皇后海米司称制。
1251年,蒙哥汗即位。
1252年,蒙哥汗处置政敌,杀海米司、镇海等。将窝阔台兀鲁思瓜分数块,授予窝阔台系诸王。鲁布鲁克入哈剌和林朝觐。
1253年,旭烈兀西征。忽必烈军分三路攻云南,进入大理国。
1254年,兀良合台攻大理,俘乌蛮王。
1256年,忽必烈建开平城。旭烈兀灭木剌夷国。
1257年,兀良合台平云南,置郡县。兀良合台攻安南(即交趾)。安南国成为蒙古藩属。
1258年,旭烈兀破报达(巴格达),阿拔斯王朝亡。蒙哥汗亲征南宋。
1259年,蒙哥汗围攻合州钓鱼山,中流矢,故于军中。忽必烈接受贾似道划长江为界和议,南宋献贡保安。
1260年,忽必烈称汗于开平。其弟阿里布哥在哈剌和林稍先被推举为汗。同室操戈,大争汗位。忽必烈建元中统。以吐蕃八思巴为国师。立十路宣抚司。
1261年,立翰林国史院。封皇子真金为燕王,领中书省事。
1262年,金帐汗别儿哥与旭烈兀为争夺南高加索地区发生内讧,旭烈兀败。
1263年,改开平府为上都。
1264年,阿里布哥被迫受制于忽必烈。忽必烈立诸行中书省。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立翰林国史院。改燕京为大都。
1265年,并六部为四部:吏礼部、户部、兵刑部、工部。定:以蒙古人充各部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色目人充同知。
1266年,忽必烈遣里德出使日本。
1267年,扩建中都城,定蒙古军制。
1268年,海都、八剌二王反。罢诸路女真、契丹、汉人为达鲁花赤者。
1269年,诏以八思巴新制蒙古字颁行天下。立国子学和诸路蒙古字学。
1270年,设诸路蒙古字学教授。遣赵良弼出使日本。
1271年,选随朝百官近侍蒙古、汉人子孙及俊秀者入国子学。大蒙古国号改为大元。
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
1273年,正月,以国字书宣令。以翰林院纂修国史,敕采录累朝事实以备编集。
1274年,宫阙告成,忽必烈始御正殿,受皇太子、诸王、百官朝贺。元军征日本。
1275年,分置翰林院,专掌蒙古文字。伯颜分军为三,趋临安。宋二次遣使请和,不纳。
1276年,元军至临安,宋帝上表降元。命作《平金录》、《平宋录》及《诸国臣服传》,耶律铸监修国史。
《斯拉夫女人的告别》这首曲子的背景故事是什么?
这支歌的命运几乎就是俄罗斯20世纪历史的写照。
它的诞生是为了声援巴尔干地区反土耳其的斯拉夫民族解放运动——主题是民族主义。
国内战争期间红军白军都爱唱,但是所填的歌词肯定截然不同(我猜想:红军歌唱劳动自由革命,白军嘛,当然是“上帝祖国和沙皇”),这时候它的民族主义主题悄悄转换为“阶级”含义,两种阶级性。
有观点认为:因为内战期间白军也唱《斯拉夫送行曲》,所以苏联在正式场合长期回避这支曲子。我不同意,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回避这支歌强烈的斯拉夫民族主义情绪(乐曲诞生的背景或者旧歌词的民族主义内容)——为了团结非斯拉夫民族加盟共和国,尤其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当然,这纯属猜测
在格里高利.丘赫莱依1957年的电影《雁南飞》中,《斯拉夫送行曲》第一次“正式”出现: 鲍里斯参军上战场,薇罗尼卡没能赶上为他送行。鲍里斯在车站的新兵队伍中焦急地等待,这时,乐队奏响《斯拉夫送行曲》,队伍开始登车启程。薇罗尼卡匆匆赶来,但她只能隔着栅栏望着鲍里斯渐行渐远的背影。她呼唤鲍里斯,她的声音被乐曲声和嘈杂的人声所淹没。她把一包饼干投向鲍里斯,可是饼干掉在地上,被战士们的皮靴踩得粉碎......。很伤感,然而儿女情不掩英雄气——红军战士渴望纯洁美好的爱情,这美好的情感不是减少而是增添他为祖国牺牲的勇气。
40多年后,《斯拉夫送行曲》再一次出现在俄罗斯电影中——谢尔盖.勃德洛夫的《高加索俘虏》。
两名被俘的俄军士兵——老兵萨沙和新兵万尼亚,坐在山顶车臣小村的屋顶上,衣衫褴褛身系铁链,含着泪水轻声哼唱《斯拉夫送行曲》。两人唱着唱着,从画面外融进来红军合唱团激越昂扬的副歌合唱:“......如果祖国召唤我们,我们将投入战斗;我们将为祖国而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红军们在每个音节都加上有力的停顿,因此歌声极其威武雄壮(比我听过的任何版本都威猛)——雄壮的歌声与画面中荒凉的山村、可怜的俘虏形成鲜明的对比冲突。 片尾,万尼亚被车臣老人释放(老人本想拿万尼亚交换被俄军俘获的儿子,但他儿子越狱时被俄军打死了),我们似乎看到了善良战胜仇恨的可能。可是,我们听到螺旋桨的轰鸣混合着〈斯拉夫妇女送行曲〉的音乐声(铜管乐)——全副武装的俄军直升机编队从万尼亚的头顶掠过,飞向车臣小村,它们是去复仇,去毁灭的。导演在这里再次运用了“音画对位”的手法,在声音与画面的错位冲突中把情绪传达给观众。这部影片中,〈斯拉夫妇女送行曲〉给人强烈的悲怆感,让人体会到命运的残酷与战争的荒诞。
同一首歌,在两部电影里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重大典礼尤其是胜利日阅兵式上几乎必定要奏响〈斯拉夫送行曲〉——有一点点对苏联“往昔的光荣”的怀念,但更多的是民族主义情绪了。 有一句歌词也改了:“一七年唱着歌攻克冬宫”改为“四一年唱着歌保卫莫斯科”,从阶级性又回到民族性。
几年前俄罗斯为选国歌而争论,也有杜马代表提议这支〈斯拉夫送行曲〉。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关专家认为,过度劳累会引起健康透支,最严重的问题不
D
试题分析:A句:句式杂糅。可去掉“所致”。B句:成分残缺。“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床位的计划。”缺少宾语;C句:中途易辙(或看作:偷换主语)。“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就转到另一个话题上了。
点评: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一定的结构规律。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分搭配要符合这一结构规律。搭配不当就是指句子的某些成分不符合这一结构规律;或者是搭配在一起不合事理,从道理上说不通;或者是不符合语言习惯,强行搭配。有此成分是不可或缺的,而成分残缺的重点是主语残缺,而主语残缺的主要类型是滥用介词造成残缺和暗换主语。对这两种类型须熟记类型,了解特点,方可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