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图中主人所躺的是什么家具? 耳机x手机拟人r18

图中主人所躺的是什么家具?耳机x手机拟人r18

就是小学上音乐课时候用的椅子专业名词叫什么?

椅子

椅子的起源

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画就有两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图像;257窟壁画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长凳的妇女;龙门莲花洞石雕中有坐圆凳妇女。这些图像生动地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椅、凳在仕宦贵族家庭中的使用情况。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故又称禅床。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才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因此,论及椅、凳的起源,必须从汉魏时的胡床谈起。

宋。高承《事物纪原》引《风俗通》称:“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后汉书。五行志一》:“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这两段记载可证,我国古代椅子的出现当在汉灵帝时期(168-189年)。

胡床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使用较广,有钱、有势人家不仅居室必备,就是出行时还要由侍从扛着胡床跟随左右以备临时休息之用。胡床在当时家具品类中是等级较高的品种,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客才有资格享用。在方人雅士中还多有褒词及生动描述。如南朝梁庾肩吾《咏胡床诗》曰:

传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

足欹形已正,文斜体自平。

临堂对远客,命旅誓出征。

何如淄馆下,淹流奉盛明。

胡床因其形态特点又有“交床”和“绳床”之称。隋朝称“交床”,是因为隋高祖意在忌“胡”字,器物涉“胡”字者,咸令改之。宋。陶 《清异录》云:“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绷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相传明皇行幸频多,从臣扈驾,欲息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坐’”。胡床开始并无靠背,形如今天所见的马扎儿。唐代始有靠背。这种逍遥坐很可能就是带靠背的胡床。胡床最早出现于汉代,比唐明皇早几百年,要说为唐明皇创意显然不妥。所以这里所说的创意,应指增加了靠背。胡床在唐宋时期盛行,宋代尤甚,不过宋时称胡床者渐少,而称其为交椅的逐渐增多了。

带靠背的胡床始自唐明皇,还可以从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的记载中得到印证,文中记有:“绳床十,内四椅子”。从这段记载可知在唐代贞元元年已有了椅子的名称。这里所说的“绳床十,内四椅子”是指在十件绳床中有四件是可以倚靠的椅子,显然是为了与另外六件无靠背绳床相区别。可见,椅子的名称虽已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可是常见家具,但它还未完全从床概念中分离出来。在唐代的典籍中,把椅子称为床的仍很普遍。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少年行。七绝》中写道: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街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名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这里所说的床,虽反映不出是否为带靠背的椅子,但可以肯定决不会是睡眠用的卧具。

“椅”,也作“倚”。起源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其原为一种树木的名称,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家具。

唐代以前的“椅”字还有一种解释,作“车旁”讲,即车的围栏。其作用是人乘车时有所依靠。后来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撑的平台上安装围栏,其制当是受车旁围栏的启发,并沿用其名而称这种坐具为“椅子”了。从现存资料看,唐代已有相当讲究的椅子了。如郎余令《历代帝王像》中唐太宗所坐的椅子为四直腿,束腰,上侧安托角牙,棱角处起线,这种装饰在明清时期称为“混面双边线”。坐面上在后部立四柱,中间两柱稍高,上装弧形横梁,两端长出部分雕成龙头,扶手由后中柱通过边柱向前兜转搭在前立柱上。扶手与坐面中间空当嵌圈口花牙。扶手尽端亦雕成龙头,与后背搭脑融为一体。坐面附软垫、衬背。这在当时应是十分精制的椅子了。唐代卢楞枷《六尊者像》中描绘的椅子更具代表性,它用四支铃杵代替四足,两侧有横枨连接,扶手前柱和椅边柱圆雕莲花,扶手和搭脑上拱,两端上翘并装饰莲花,莲花下垂串珠流苏,整体造型庄重华贵。镶金坠玉的家具在当时寺院中体现了高僧的尊贵与神圣。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来,出现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时根据尊卑等级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质料和功能也有所区别。

五代至两宋时期的家具大体保留着唐代遗风,只是高型家具较前更加普及了。

高型家具的使用在民间形成时尚,居家必备高型桌椅,这从当时的绘画中可见一斑。如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市肆小店,无不陈放各式高型家具。宋代《会昌九老图》中描绘的圈椅也是前代没有品种。在近年发掘的宋代墓葬中还有以石、陶制作的家具模型或在墓室墙壁用砖砌成或雕成各式家具,其中表现墓主夫妇对坐在椅子上的场面最为普遍。如河南方城出土的石椅残件、河北井径县柿庄七号宋墓墓室砖雕桌椅、柿庄二号墓墓室壁画《对坐图》中的桌椅、洛阳涧西宋墓墓室的砖雕家具等。这说明椅子等高型坐具不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还被人微言轻殉葬用器。

宋代流行一种交椅,等级高于其它椅子,稍有身份的家庭都置备交椅,供主人和贵客使用。

李白《静夜思》中的“床”指什么

李白《静夜思》中的“床”指什么

  陈志刚《文史天地》 2009年第2期

  马未都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及其《<静夜思>新解》一文中称,李白《静夜思》诗中所描写的床是胡床,这只是一家之言。按照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历史与古人坐行姿势的变化来看,这一说法并不太符合历史的实际。

  在唐代中期以前,中国古人的坐主要是一种类似今天“跪”的坐姿,这种坐姿在现代的韩国和日本仍可以看到。古人之所以采用这一坐姿,与最初的穿着分不开。汉代之前,古人所穿的是上衣下裳。裳像一条围裙,在裳里面穿的是只有两条裤管的胫衣,即所谓的“开裆裤”,目的是为了保暖腿部。古人采用跪坐的方式,主要是为了端坐,避免露出下体。在汉朝前后,人们开始穿合裆之裤,但由于习俗,依然采用那种不舒服的坐姿。踞坐(蹲坐,两足及臀部着地或物,两膝上耸)与跏趺之坐(盘腿而坐)均被认为是一种不合礼节的姿态。例如,《后汉书·鲁恭传》明确指出:“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别。”

  每一种家具形式都是当时社会生活文化的具体反映。在唐代中期椅子出现之前,伴随席地而坐而使用的传统坐具是筵、席、床、榻。东汉郑玄注《周礼》时解释说:“筵亦席也,铺陈曰筵,籍之曰席,筵铺于下,席铺于上,所以为位也。”床,与今天的床不同,是略微高出地面的一种坐具。西汉后期,出现了“榻”,最初与床没有分别,后来在大小上则有了变化。床逐渐向高处发展,而榻则高度基本不变。

  汉朝以前,中国人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生活中心亦围绕睡卧之地,待客均在主人睡卧周围。久而久之,社会上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人待客方式:床、榻的主要功用不是睡卧,而是待客。当时的床主要有罗汉床、架子床。罗汉床是指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的一种床,大的罗汉床可供坐卧。古人一般都把它陈设于厅堂待客,中间放置一几,两边铺设坐垫。架子床是古人使用最多的床,床的四角安立柱,顶部有盖,床的三面装有围栏。

  唐朝建立后,人们的起居活动中心与习俗延续前代,依然围绕床榻为核心。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床、榻为坐具的时代,榻(榻大多无围栏,又称“四面床”)和床均可以称为床。古时的床只是一个类概念,是指供人坐、卧的一切用具的统称。其中的坐具主要指榻(四面床)和罗汉床。那时的“坐”即是“跪坐”,决不是胡床之上的“垂足而坐”。

  李白是唐朝前期诗人,在尚礼的古代社会中,李白不太可能违背社会习俗。马先生称,在床榻上喝酒不舒服,这显然是不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性。唐代之前,古人待客、饮酒经常在床、榻上进行,只不过这种床并非马先生理解的睡觉之床。笔者认为,李白诗中所描绘的床依然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坐具,主要是一种榻或罗汉床,可以随意放置于住所前厅或窗户旁边,而非睡觉之床。以此而解《静夜思》,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作品的内容。马先生在文章中还引用李白《长干行》中“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诗句证明自己的分析,称如果围绕顶着墙放的床,根本不能转圈。此是以今度古,当时的榻与罗汉床根本不靠墙。我们可以在唐代许多名画中清楚地看到宫女、侍从围绕着坐在床榻上的皇帝或主人在殷勤地服务着。马先生还称杜甫诗《树间》中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诗句,是对李白《静夜思》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杜甫的诗与李白诗境界不同,两人所处时代不同,不能简单类比,这样诠释《静夜思》,显然不妥。

  随着宋代家具样式的变化,据记载,时至南宋之后,不少读书人已经看不懂李白的《静夜思》了。由于当时床已经成为人们真正的卧具,放置于内室,不再靠近窗户,难以看见月光,所以,有的人甚至将李白诗中的“床前”之语改写成“窗前”。

  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从当时的时代出发,否则极易出现曲解与误读。这一现象在文学作品理解中经常出现。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之句,我们的语文课本和许多作品欣赏丛书在解读该句时,均解释为路人看见罗敷那么漂亮,不由自主地手捋胡须,赞叹罗敷之美。实际上,中国古代习俗以男子“蓄须”为美(至宋代才改变),该句实际是指路人在罗敷面前展现自己漂亮的胡须,暗含吸引罗敷注意、“我就是你的意中人”之意。

  总之,李白《静夜思》诗中所谓“床”主要指床、榻之类的坐具,当时人们观念中的坐具并不包括胡床。

在古代,“床”是坐着的,那睡觉的东西叫什么

中国古代卧具分为四种,它们是榻、罗汉床、架子床和拔步床。

床的使用历史很早,传说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发明了床。三国时期是中国低矮家具的形成期,人们多以席地坐卧为主,战国到东汉之前没有椅凳,这时的“床”包括两个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

西汉后期,出现了“榻”这个名称,榻大多无围,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称呼。它在当时专指坐具,但在后来的生活中常被古人用作一种搬运方便,可提供临时休息的家具大量使用。

罗汉床是指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的一种床。围栏多用小木做榫攒接而成,也有用三块整板做成,罗汉床有大小之分,大的罗汉床可供坐卧,它的作用就像我们现在的沙发。古人一般都把它陈设于厅堂待客,中间放置一几,两边铺设坐垫,典雅气派,形态庄重,是厅堂中十分讲究的家具。

架子床是古人使用最多的床,它的做法通常是在床的四角安立柱,床顶部安盖,称做“承尘”,床的三面装有围栏,多用小料拼插成几何纹样,也有的在正面多加两根立柱,我们称为六柱架子床。也有在正面多加两根立柱,两边各安方形栏板一块,名曰“门围子”。正中是上床的门户。更有巧手把正面用小木块拼成四合如意,中加十字,组成大面积的棂子板。中间留出椭圆形的月洞门。二面围栏及上横楣板也用同样方法做成。床屉用棕绳和藤皮编结成胡椒眼形。四面床牙浮雕螭虎、龙等纹饰。也有单用棕屉的,做法是在大边里沿起槽打眼,把棕绳尽头用竹楔镶入眼里,然后再用木条盖住边槽。这种床屉使用起来比较舒适。架子床是明清两代很流行的一种床。

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一种造型奇特的床,它像一间独立的小屋子,我们称它为拔步床。顾名思义,“拔步”就是要迈上一步才能到达的床,从外形上看,它好像是把架子床安放在一个木制平台上,床前设浅廊,长出床沿三四尺,廊子的两侧可放置一些小型家具和杂物。此床多在南方使用,四面挂帐,既防蚊蝇,又可方便主人起居。

围子床

中国古代家具中卧具形式有四种,即榻、罗汉床、架子床、拔步床。后两种只作为卧具,供睡眠之用;而前两种除睡眠外,还兼有坐之功能。我们知道,汉朝以前中国人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故生活中心必然围绕睡卧之地,待客均在主人睡卧周围。久而久之,形成了国人待客的等级观。清朝以前,甚至民国初年,国人待客的最高级别一直在床或上炕上。榻和罗汉床的主要功用反而不是睡卧,而是待客。自唐至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以来,通览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频频可以见到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面。明代以降,特别是在清代,这种礼仪已成定式。因此罗汉床由朴素向华丽发展,逐步强调身身的装饰,三屏风式罗汉床即为一例。此应酬原为美国的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所藏,三屏风式,攒框装入七块黑白大理石,正面围子略高一些,此床清式特点已明显,但仍保留了明式的基本特征。譬如围子,正面围子虽装入三块大理石,可仍采用通长平式,有别于清式中间高两头矮的装饰风格,而且正面围子仅略高于两侧的围子,这在明式罗汉术中很普遍。而清式罗汉床,往往正面呈现山家形围子,两侧也常用台阶形式,形成一定落差。这要求正面围,尤其中间一块要高,才能使围子几经落差不至于太矮。清代罗汉床,五屏风式、七屏风式渐多,甚至九屏风式也有出现,这就迫使正面围子加高,高到令人难堪的局面。按这种思路,罗汉床围子越矮,年代就越古.

围子床比罗汉床的长、宽尺寸要大一些,其他并无异样。它即可以作为厅堂的坐具,又可以供睡眠用。

所参考帖子有图,可以去看看^__^

参考资料:forum.er07/viewthread.php?tid=4360;baike.baidu/view/728218.htm

一般主卧里都有哪些家具?

除了你说的还有就是如电视柜、椅子(躺椅)、衣服挂架、床头柜。如需收纳如换季的被子、被套什么的,可以在衣柜上方等位置高点的设置收纳箱(柜)也可以放床底 -_- 。

卧室是用来休息的主要场所,不能摆放过多的东西,保持整洁。一来心情舒畅,起夜也不会被家具碰到。需要办公什么的最好是隔个书房。需要健身,可以隔个小的健身房或者在厅里。

至于能放多少家具,视面积而定,但是不建议塞太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