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请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的实例并阐述一下? 种族中心主义举例

请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的实例并阐述一下?种族中心主义举例

简述文化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文化冲突

文化中心主义

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也叫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的一种倾向,即易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中文名

文化中心主义

别 名

种族中心主义

起 源

希腊

提出者

多德

目录

1 起源

2 现代意义

3 特点

4 功能

5 各国文化中心主义情况

▪ 西方中心论

▪ 中国中心主义

▪ 韩民族优越主义

6 中西中心论评述

起源

编辑

据希罗多德记载,当希腊人第一次碰到波斯人,便发现波斯人是有主子的,而希腊人是自由的,并因此引发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文化优越论,也是西方中心论的第一种形式。而当亚里士多德建议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对马其顿人用对付奴隶的办法、对希腊人用对付自由人的办法来管理而遭拒绝时,这也可以说是西方优越的第一次受挫。

近代以后,启蒙主义早期对中国文化的建立在贫乏的了解之上的想象曾经产生了对中国的热情。这种热情在黑格尔那里完全消失了。黑格尔是西方中心论的经典形态。东方文化没有历史,因为在那里理性处于沉睡状态,而真正的历史是从希腊开始的,因为理性开始走向自我实现。理性顺着自我实现的道路,从希腊、基督教、启蒙主义直至普鲁士国家,达到其顶峰。西方文化是历史的中心,这是黑格尔的表面命题;西方文化体现的理性特征,是历史的动力与目标,这才是黑格尔的实质命题。

现代意义

编辑

文化中心这个词应是ethnocentrism,虽然ethnocentrism字面上看是“民族中心主义”,但其实可以赋予更广泛的定义。在Adornoetal的经典《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中,便曾给本词赋予最广泛的涵义。 Ethnocentrism应该是研究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的。成员在心理上认同于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同一群体有近似的社会特征,如价值观念、态度、习俗、传统、生活方式等。

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哪些?举一些案例阐述,尽量可以做到案例分析。

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根据此定义,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这些传统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经典。

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乃至解说西方文明。共产主义、纳粹主义也都诞生于欧洲,是文化意义上广义的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正统中华文化中,有尊王攘夷的观念,春秋大义中的华夷之辨,不以种族血统为标准,而以文化义礼作量度,蛮夷之民接受华夏文化可以融入到中华民族当中,“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这种以文化为标准的观念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壮大和统一。华夏文化随着中原王国的对外交流和扩张而传播,史载夏朝以前的大禹的活动范围已经达到越地;周王子泰伯建立了吴国;在春秋时期,楚、吴、越等地已经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来源请求];战国时期秦灭蜀,到秦朝统一中国,华夏文化的地域范围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雏形。中原华夏文化和各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愈加丰富。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自古以来发生着交流。通过长期的交融、发展,形成了多源性的中华文明。

概括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极力反对殖民压迫和统治,努力实现民族解放和独立,即高度赞同民族自决权,并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权力和义务去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关于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具体表现的实例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正是出于对自己故土家园和同胞亲人的眷恋与热爱,中华民族才能够求同存异,顾全大局,在自己的国土上繁衍生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中华民族同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对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卖国败类极端鄙视,对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无比崇敬.热爱祖国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根主线,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根主线.

团结统一.植根于中华大地,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切身感受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颂歌.

爱好和平.这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之间以和为贵、携手共进等方面,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礼义之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等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宽宏胸襟.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历万难,唐僧印度取经;为传经,鉴真东渡扶桑……这些典型的事例,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