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为什么酸性体质的人的代谢速率比正常人要大?原理是什么?谢谢! 高考生物答题必考知识点
高中生物:为什么人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乳酸的增加速率大于二氧化碳的增加速率?
剧烈运动时主要靠糖酵解提供能量,会产生较多乳酸,也就是所谓无氧运动了,而该糖酵解是没有产生二氧化碳的。剧烈运动时细胞还是会进行有氧呼吸的,只是相对于前面提到的无氧呼吸较为慢,所以靠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速率就比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慢得多!
剧烈运动后,身体会较疲惫酸痛,也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人肉是酸的?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据专家介绍,健康人体内环境的PH值在7.35到7.45之间,即我们的体液应该呈弱碱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可是根据调查,只有10%的人PH值在此范围内,属于碱性体质,多达70%的人是酸性体质,体液PH值经常徘徊在7.35左右或稍低,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
原来酸性的体质是不健康的,而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的体质。如果真有个喜吃人肉的李大嘴,他最希望的,恐怕就是天底下的人们都是健康的碱性体质了。不过,李大嘴是不会有的,而作为凡人的我们倒是为了健康,希望自己是碱性体质。
与碱性体质者相比,酸性体质的人常会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腹泻、便秘等,到医院也检查不出什么毛病。如果长期处在酸性体质不加以改善,女性的皮肤会过早地黯淡和衰老;儿童会造成发育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中老年人则会因此引发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血脂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体质会变酸呢?
造成人体酸化的原因有很多。一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我们在平常的饮食中往往是精米白面、鸡鸭鱼肉蛋,一旦这些酸性食物成为我们的主食,酸性体质也就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二是运动不足。阳光下多做运动多出汗,可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而长期运动量不足会导致酸性代谢物长期滞留在体内,导致体质的酸性化。此外,过重的心理负担、烟酒等不良嗜好、生活不规律、环境的严重污染等因素,都是造成体质酸性化的重要原因。
知道了这些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地予以改变。比如,在饮食上就可以有所纠正,吃出“碱性”健康人。既然饮食结构不合理可以导致酸性体质,那么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可以纠正人体酸性环境。
海带是“碱性食物之王”,多吃海带能很好地纠正酸性体质。此外,人们常说喝茶解乏,除了茶叶中的兴奋成分外,茶碱也可有效“中和”体内的酸性物质。大量运动过后,体内脂肪动员产生乳酸,让我们肌肉酸痛,这时吃个苹果,吃饭时以蔬菜为主,肯定能缓解一下。
专家介绍说,既然酸性体质是人体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结果,那么平时就尽量少吃这些食物。实在想吃时可以把它们和碱性食物一起搭配,比如炖肉时放些海带,烧牛肉时加些萝卜等等。常见食物的酸碱性:
强酸性:蛋黄、乳酪、白糖、柿子、乌鱼子、柴鱼等。
中酸性:火腿、鸡肉、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奶油等。
弱酸性:白米、花生、啤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鱼、泥鳅等。
弱碱性:红豆、萝卜、苹果、甘蓝菜、洋葱、豆腐等。
中碱性:萝卜干、大豆、胡萝卜、番茄、香蕉、橘子、草莓、蛋白、菠菜等。
强碱性: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天然绿藻类。
什么是酸性体质?
什么是酸性体质:正常人血液的PH值应在7.35-7.45之间,为碱性体质者,但这部分人只占总人群的10%左右,更多人的体液的PH值在7.35以下,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医学上称为酸性体质者。酸性本质对人体有什么危害?与碱性体质者相比,酸性体质者常会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到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毛病,如不注意改善,就会继续发展成疾病。 当人的体液PH值低于中性7时,就会产生重大疾病,下降到6.9时,就会变成植物人,如只有6.8~6.7时,人就会死亡。人体酸性化是如何产生的?母体内的羊水和婴儿的体液大都是碱性的,为什么时间一长导致成酸性体质呢? 造成人体酸化的原因主要有五种: 饮食结构不合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吃的酸性食品比例过高,碱性食品过低,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的划分不是根据口感,而是根据食物在人体内最终的代谢产物来划分的。如果代谢产物内含钙、镁、钾、钠等阳离子高的,即为碱性食物; 反之,硫、磷较多的即为酸性食物,所以醋和苹果虽酸却是碱性食物。碱性食物一般有瓜果、蔬菜、豆制品、乳制品、海带等;我们常吃的鸡、鸭、鱼肉、蛋,米、面、油糖、酒等等都属于酸性食物。 科学的饮食习惯是酸碱食物比例为1:3,而我们的日常习惯却是3:1。长期摄入过多的酸性食物是导致人体酸性化的原因之一。 1.运动不足 在阳光下多做运动多出汗,可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生活享受,以车代步现象愈来愈多,运动量大大减少,长久便会导致酸性代谢物长期滞留在体内,导致体质的酸性化。 2.过重的心理负担 有关科研机构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二只小白鼠放在二个笼子里,一只小白鼠用黑布将其眼睛蒙上,然后用一根小棍去骚扰它。一个月后发现,蒙上眼睛的小白鼠体液完全酸性化,第二个月发现小白鼠的身上出现了癌细胞。而另一个笼子里的小白鼠却安然无恙。可见在高度紧张、高度压力的情况下,生物体会出现严重的酸性化。 科学家还发现,当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尤其是暴怒的时候,他呼出的气体是有毒的。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感情上承担着不同的压力。当这种压力得不到释放的时候,便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体质的酸性化。 3.不良嗜好 烟、酒等都是典型的酸性食品,毫无节制的抽烟饮酒等,极易导致人体的酸性化。 4.生活不规律 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 ±环境的严重污染 由于饮用水、农作物、家禽鱼蛋等造成严重污染,人们摄入这些含有有害元素的饮水、食物和吸入有害空气后,其中的酸性物质会滞留在体内造成体质酸性化。 治疗酸性体质酸碱食物比例保持二比一有酸味的食物,如柑桔、柠檬、苹果和醋,含有丰富的有机酸,有机酸的酸味醇和,与其它味感特别是甜味适当配合,形成独特的风味,为人们所喜爱。酸味还有营养学上的意义,在消化道内,这些有机酸营造一种酸性的环境,有利机体对食物中无机盐的吸收,使钙、铁、锌等形成溶解状态的无机离子,容易进入肠粘膜细胞,吸收率成倍提高,所以经常食用酸味水果和品尝糖醋 类菜肴,有助于人体对无机盐的摄入。 人类血液的正常PH值为7.4,呈微碱性,这是机体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最佳条件。可是食物能影响血液的这一PH值,食物成分在体内参加新陈代谢反应后,如果生成酸性代谢产物,则影响血液PH值偏向酸性,这类食物被称为成酸食物,长期大量进食就有可能使血液PH值保持酸性,形成酸性体质,不利健康。而酸性体质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有70%的疾病易发于酸性体质的人群。酸性体质的儿童,钙的消耗增加,龋齿发生率高,烦躁多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能力差,容易发生精神障碍,影响正常身体发育和学习。 相反的一类是成碱食物,它们在体内生成碱性代谢产物,能中和抵消成酸食物的影响,使血液保持正常的微碱性,防止形成酸性物质。 成酸食物有大米、小麦、肉类、蛋类、食糖和酒等,成碱食物主要是海藻、蔬果、水果。酸味水果属于成碱食物,这是食品化学上两个不同的概念,水果含有的有机酸是碳氢化合物,在体内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生成酸性代谢产物,因此不是成酸食物。在日常膳食中,不爱吃蔬菜的人,摄入的多是成酸食物,逢年过节,美酒佳肴更是成酸食物,这对健康不利。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等成碱食物,使膳食结构中,成碱食物与成酸食物保持二比一的格局,有利保健养生。常见食物的酸碱性:强酸性 蛋黄、乳酪、白糖做的西点或柿子、乌鱼子、柴鱼等。 中酸性 火腿、培根、鸡肉、鲔鱼、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奶油、 马肉等。 弱酸性 白米、落花生、啤酒、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鱼、泥鳅。 弱碱性 红豆、萝卜、苹果、甘蓝菜、洋葱、豆腐等。
酸性体质这一说是怎么回事啊?
朋友圈经常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文章:“为什么你经常得病,可能是酸性体质惹的祸!”。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爸妈深深地相信着……于是乎,家里瓶瓶罐罐的碱性水,碱性食物,碱性保健品堆满桌子。那么,“酸碱体质学说”真的存在吗?“酸碱体质”本身就是一个伪理论。人体时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其中很多反应对酸碱度十分敏感,但人体有一套有效的调节系统,使pH值保持基本稳定,只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波动。也就是说,食用任何食物都不会改变人体的pH值,就算是喝醋也不会让人体变得酸性更强。至于“酸性体质生女,碱性体质生男”,更是无稽之谈。
在日常生活中,测人体酸碱度需通过抽血检查多项生化指标来判断,如:血液PH值小于7.3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PH值大于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另外,还要检查其他生化指标,进一步判断是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还是代谢性碱中毒。肾脏是调节酸碱平衡的重要器官,正常膳食条件下自尿液排出固定酸的量比碱多,故尿液PH值一般在6.0左右。根据体内酸碱平衡的实际情况,尿液PH值可降至4.4或升到8.2。此外,所谓过酸、过碱,从医学上来讲就是酸碱平衡失调,即酸中毒或碱中毒,一般来说比较严重了,需要到医院就医或住院治疗,不是通过吃保健食品可以调节的。
人体组织十分精密,对于酸碱度有极强的调节能力,食物自身的酸碱性和胃里的酸、肠道里的碱相比,弱得可以忽略不计,根本不可能改变原本稳定的酸碱值。无论多吃酸性食物还是多吃碱性食物,人体都会将其调节过来。同时,人体各器官的酸碱程度都不一样,不存在所谓的“酸性体质”“碱性体质”。例如胃是强酸性,但是距离胃不到几厘米的十二指肠却是强碱性。
因此,“酸性体质”之说是一个“伪学说”,其实,对于“酸碱体质”这一类的谣言,分辨起来并不难,只要肯用心查阅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就能够发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养生本意是好,但对于形形色色的养生理论,我们还是应该保持警惕。对于身体而言,均衡膳食勤加锻炼就足够了。另一方面如果身体出现不适,我们应该及时去正规的医院检查治疗。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