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入圣之微机学者可以自悟矣是什么意思?("学者,自悟为上也"是什么意思)
- "学者,自悟为上也"是什么意思
- "于已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这句禅语什么意思?
-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尔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是什么意思
- 离骚: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这句什么意思呢
"学者,自悟为上也"是什么意思
出自二郎神杨戬。
为了母亲的死,二郎恨死了他的玉帝舅舅,玉帝也自知理亏,便封他为"英烈昭惠显灵仁佑王",道号"清源妙道真君"。但二郎始终对这个舅舅不理不睬,坚决不在天庭居住,而是在下界受香火,帐前有梅山七圣相伴,麾下一千二百草头神,对于玉帝是"听调不听宣",就是说只服从命令,没事别套近乎。这就是"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于已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这句禅语什么意思?
先解释这段话,用最世俗的角度去解释:
第一句:如果并非是自己存在特殊需求的便不要去乱想它;
第二句:即便这妄念得以实现,它也不可能真正属于自己;
第三句:你只要不在心中惦念这些妄想;
第四句:心无旁骛地疏离、忘却类似的是非;
第五句:就会因虚心而聪慧;
第六句:因空净而尤妙。
这是一种要成佛先需会做人的理念,有些类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当时甚至现在的世俗观点都保持了高度一致,可以说这是种很大胆,且中正无邪的思想。
关于这句话的出处和全文:
原句语出德山宣鉴之《德山宣鉴录》,该段全文为:
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凡名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为无益。
关于德山宣鉴此人的事迹:
德山宣鉴是唐时高僧。生于唐德宗年间,俗家姓周,四川简阳人。少年出家,最初精究律学,贯通性相诸经,常讲《金刚经》,时称周金刚。后皈依禅宗,武宗时返俗,宣宗时复为僧,懿宗咸通初,应邀住朗州德山,从学者甚众,时称德山和尚。
当时唐代的禅宗有两个说法,一曰“临济喝”,二则“德山棒”。“德山棒”之名尤在“临济喝”之上,而我们如今所说的“当头棒喝”最初便源于德山和尚的棒与临济僧的喝,而黄檗禅师的“僧便喝,师便打”也恰好与二者息息相关。
德山宣鉴是个善于“呵佛骂祖”的人,但他的精神宗旨与达摩初至中国时提出的“廊然无圣”是一致的。其目的是想告诫学众:参禅首先要要敢于肯定自身价值、建立个人自信,不盲信他言与缥缈之物,对偶像如神佛的参拜恰恰正在此列。自修、自悟、自证才能自身成佛,于外物却是没太大干系的。
因为这个缘故,清时雍正曾二次除名德山宣鉴禅师于《禅宗高僧名录》复又添还,因为他本人对于这种思想还是很肯定的,只是因为这种思想不利于皇权对宗教控制,所以必须用德山之名敲打当时的僧众。而且在德山之后,因为这种思想的合理性,由其弟子创办的禅宗云门、法眼二宗一度成为禅宗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至今门人学子仍旧遍布海外。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尔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是什么意思
展开全部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为人之道,平淡而不令人厌恶,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淡而不厌”,意思是说君子并不媚悦他人,初看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似乎过于淡泊,日子越久就会越发尊敬君子的淡泊之道,一点也不觉得讨厌了。
“简而文”,意思是说君子无欲无求,性情简静,才艺兼备,而有文采。
“温而理”,意思是说君子性情和润而正直。
“知远之近”,意思是说君子明白无是从近开始的,由近而后才能及远。
“知风之自”,意思说见到目前的风就知道它来自何处。“自”,风来之处。远是近之末,风是来处之末,所以郑玄在这里注释说“睹末察本”。
“知微之显”,意思是起初隐微的事,慢慢就会彰显。“微”是初端,“显”是纵绪,所以郑玄注释说“探端知绪”。
“可与入德矣”,意思是说君子或者可以探末知本,或者可以睹本知末、见微知著,知道事物的始终,君子这样为人处事,则可以达到圣人的道德境界。在为人方面,君子能够做到平淡、简易、温和;在处世方面,能够知道远由近始,风的来源,隐微的外显。若是拥有这些学养,自然可以进入圣人的道德层次。
离骚: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这句什么意思呢
只有古代圣王德行高尚,才能够享有天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