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第十三条 刑法第13条规定及解释
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将犯罪表述为是触犯刑律、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实质概念是从犯罪的社会内容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将犯罪表述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概念,即在犯罪概念的规定中,既揭示犯罪的实质社会内容,又强调犯罪的法律形式特征,使犯罪的实质社会内容和法律形式特征统一在同一个犯罪概念之中.我国刑法在第十三条既从法律特征上进行了分析——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同时也解释了之所以构成犯罪,在内容上而言,它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即它属于犯罪的混合概念,故选C.引自:百度百科“犯罪”
犯罪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社会危害性,即行为人通过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2)刑事违法性,即犯罪行为应当是刑法中禁止的行为.(3)应受刑罚惩罚性,即犯罪是依照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行为人的危害行为虽属于刑法规定禁止的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其社会危害尚未达到应当受刑罚处罚的程度,法律不认为是犯罪.
刑法的地13条是什么?第十三条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即行为人的危害行为虽属于刑法规定禁止的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其社会危害尚未达到应当受刑罚处罚的程度,法律不认为是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1、《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重婚罪】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重婚罪,是指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所谓有配偶,是指男人有妻、女人有夫,而且这种夫妻关系未经法律程序解除尚在存续的,即为有配偶的人;如果夫妻关系已经解除,或者因配偶一方死亡夫妻关系自然消失,即不再是有配偶的人. 所谓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是指本人虽无配偶,但明知对方有配偶,而故意与之结婚的(包括登记结婚或者事实婚).此种行为是有意破坏他人婚姻的行为.
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
我国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中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不认为构成犯罪”实际上就是说这个不是犯罪,但是之所以要说不认为,是因为从法理上来说,这个行为已经具备了犯罪的构成的要件,从理论上来说,是属于犯罪,但是因为各国的立法观念不同,考虑到社会实际情况,不做犯罪处理,这是个立法技术层面的问题,各个国家采取的标准也不同,最恰当的解释是,“不认为构成犯罪”,意思是指该行为在法学理论上已经是犯罪,但出于立法者的考虑,在立法阶段就将此种行为排出在了犯罪行为之外,因此,在司法实践中,自然也就不是犯罪.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
我国刑法13条中的但书有什么作用《刑法》第13条所规定的“但书”在刑事司法中具有和谐司法的理念功能.从我国《刑法》的一些法条理解的犯罪,可能会与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相冲突.依据我国《刑法》第13条的但书规定,情节 显著轻微 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我国《刑法》此条规定很模糊,公安机关不好把握,但体现了我国和谐司法的理念,且符合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