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驻马店市所在地生活最低保障标准? 广东低保户收入标准
河南省各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河南省2014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方案于2014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按一、二、三类行政区域划分,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400元/月、1250元/月、1100元/月。
河南省 一、二、三类行政区域划分:
一类行政区域:郑州市区(含上街区)、新郑市、荥阳市、巩义市、新密市、登封市 洛阳市区(含吉利区)、新安县、栾川县、偃师市平顶山市区(含石龙区)、舞钢市安阳市市区鹤壁市市区新乡市市区许昌市市区、长葛市三门峡市市区、义马市、渑池县、灵宝市济源市
二类行政区域:中牟县 开封市区 伊川县、孟津县、宜阳县、洛宁县、嵩县、汝阳县 汝州市、宝丰县、郏县 林州市、汤阴县、安阳县 淇县 辉县市、新乡县 焦作市区、修武县、武陟县、沁阳市、孟州市、博爱县、温县 濮阳市区禹州市、鄢陵县、许昌县、襄城县 漯河市区、舞阳县、临颍县 陕县、卢氏县 南阳市区 商丘市区、永城市 信阳市区 周口市区、项城市 驻马店市区
三类行政区域:开封县、兰考县、杞县、尉氏县、通许县 叶县、鲁山县 内黄县、滑县 浚县、长垣县、卫辉市、延津县、获嘉县、原阳县、封丘县 濮阳县、清丰县、范县、台前县、南乐县 淅川县、南召县、唐河县、社旗县、方城县、西峡县、桐柏县、镇平县、新野县、内乡县、邓州市 民权县、虞城县、睢县、夏邑县、宁陵县、柘城县 罗山县、商城县、淮滨县、光山县、固始县、息县、新县、潢川县、鹿邑县、西华县、扶沟县、沈丘县、郸城县、商水县、太康县、淮阳县 确山县、西平县、汝南县、正阳县、泌阳县、平舆县、上蔡县、新蔡县、遂平县,
河南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多少?每月多少钱
四百七十元最低生活保障,祝你好运。
家庭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多少
每个省份的低保保障标准不同,河南这边是150元每月
河南驻马店低保怎么办理
(一)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按属地管理原则,以家庭为单位,以户主为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同时,还应提供下列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
1.户口簿及家庭成员居民身份证的原件和复印件;
2.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3.夫妻一方为外地农业户口,需提供结婚证和户口迁移证明,有子女的同时提供子女户口证明;
4.夫妻离婚,需提供离婚证和离婚判决(调解)书;
5.残疾人需提供残疾证;
6.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需出具医院的诊断证明;
7.民政部门认为需提供的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申请人要求有关部门、单位或组织出据收入等情况证明的,有关部门、单
位或组织应在5日内如实提供。
根据《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郑发〔2005〕26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一、保障对象
(一)我市农村低保标准为:各区和郑州高新区、郑州经济开发区所辖农村家庭月人均100元(即每人每年1200元);县(市)家庭月人均70元(即每人每年840元)。凡达不到农村低保标准的家庭实行差额补助。农村低保标准将根据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指数的变动,适时进行调整。
(二)凡我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生产、具有我市居民户口,且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均可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或取消低保待遇:
1.不按规定如实提供有关证件、证明,不配合有关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家庭收入状况明显好转而不主动向村民委员会或管理机关报告的;
2.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但家中有一定的款物积蓄,能够自行维持基本生活的;
3.有正常劳动能力,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8周岁至60周岁,女18周岁至55周岁),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劳动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
4.3年内购买商品房或高标准新建住房的(因拆迁安置除外);家中购买高档非生活必需品的(具体价值限额由县(市)、区确定);家中有机动车辆的;家庭成员持有手机的;有高值收藏或投资有价证券行为的;有高于当地农村低保月平均标准的馈赠、礼金支出的;安排子女择校就读、出国留学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到高价收费学校就读的;
5.有赌博、吸毒、嫖娼行为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违法结婚、违法收养的;经常出入餐饮、娱乐场所消费的;
6.户口在本市,实际在外地居住1年以上的;
7.采取规避法律法规行为造成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的以及采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
8.有责任田且有劳动能力,但不耕种的(外出打工、经商而责任田承包他人的除外);
9.经市、县(市、区)民政部门认定的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
二、家庭收入计算
(一)家庭成员是家庭中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关系的人员。主要包括下列人员:
1.配偶和未成年子女;
2.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3.与父母户口所在地相同的未婚子女;
4.父母双亡且由祖父母作为监护人的未成年或者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孙子女或者外孙子女;
5.民政部门根据本条原则和有关程序认定的其他人员。
(二)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可支配收入的总和,包括工
资性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主要包括:
1.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及其他家庭经营收入;
2.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退休金以及其他各种劳动收入;
3.储蓄存款、有价证券及利息;
4.参加各类养老保险领取的养老保险金;
5.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扶养或抚养费;
6.继承的遗产、遗赠;
7.出租或变卖家庭资产所获得的收入;
8.村(组)集体经济分配收入;
9.因征地拆迁或其他原因所获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中,扣除房屋重建及简单装修费用支出、家庭成员当年因病住院的医疗费用支出、家庭成员当年大宗学杂费用支出之后的收入。
10.其他应计入的家庭收入。
(三)家庭年人均收入,以保障对象提出申请之日前12个月的家庭收入为基数计算。计算公式为:
家庭年人均收入=家庭前12个月收入总和/家庭人口数
(四)家庭成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且有劳动能力(在校学生除外),拒不参加劳动的,按上年度当地人均收入计算其收入;在外务工的农村村民,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收入难以确定的,按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户口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如不能出具相关的收入证明按上年度当地人均收入计算其收入。
(五)以下内容不计入家庭收入:
1.优抚对象、见义勇为人员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保健金及政府给予的一次性奖励金;
2.在校学生(不含择校生)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生活津贴、困难补助等;
3.社会各界和个人给予的临时性救助款物;
4.各级政府给予的临时性生活补贴以及节日慰问金和慰问品;
5.丧葬费、抚恤金;
6.各级政府给予的临时性救灾款物;
7.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其他特殊收入。
(六)核实家庭收入的方法:
1.入户调查。直接深入到申请对象家庭进行调查,核实家庭收入情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
2.邻里走访。通过走访村民,了解申请对象及其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
3.信函索证。对不便走访的有关人员,通过发信索取有关证明材料。
4.跟踪消费。由乡镇、街道办事处或村委会对申请对象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如果实际消费水平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则不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