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中出狱又返回最后自杀的老头体现的是何种心理学现象?
肖申克的救赎里一个心理学问题
这应该归于心理学中需要的范畴。
人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部分。
电影中的老人出狱后,生理上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他的生理需要受到新生环境——社会的制约,具有社会性。
他脱离了原先狱中的单一环境,更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
长期的监狱生活使老人不能通过社会生产劳动生产出自己需要的对象,当然就不能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理性需要。
而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需要。
老人难以适应社会,缺乏社会性需要,他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又有何意义呢?
因此,老人的需要强度极低,活动的积极性就小。
心理学中说,个体是通过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活动,是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保持平衡的。
老人没有了需要,自然就难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布出狱,为什么结束自己生命?
人物老布为什么历经四十多年的牢狱生活出狱后,却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我看来,浅析老图书馆管理员老布出狱却选择自杀的内在因素:老布的内心没有依靠与寄托、充满孤独、精神层面上缺乏希望与关怀以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首先,老布出狱后,离开了原有图书管理员的职位,被安排到超市做打包的工作,导致他的自我价值难以实现;老布在牢狱中待了四十多年,也从职了多年的管理员工作,主要负责整理图书的安放以及向囚犯销售图书,这是一份简单而又富有耐心的工作,老布因这份工作的进行,能够感受到有工作、有事情做得充实。
当老布出狱后,被安排在超市做打包的工作,面对上司与顾客的训斥,年轻人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伤害,更不用说已经年迈的老布了,更何况在这个已经四十多年未谋面的社会环境下,带来的更多的是孤独与不适应。老布出狱后,认识的人早已不再联络,也没有亲人的陪伴,这让他缺少了内心的依靠与寄托,不熟悉陌生社会的处事方式,也让他的精神世界缺乏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在我看来,老布原本是一个很善良、老实的老人,在牢狱中已经习惯了属于他的生活方式,当听见被假释出狱的消息,他还一度想通其他囚犯来获得罪名,继续留在监狱,他害怕外面未知的世界,因为他知道,外面的世界给不了内心的安全感,无法实现自我的价值,没有朋友与亲人,那是不开心,不快乐的,此时,出狱在老布眼里,就仿佛再一次又把他送进了一个“监狱”。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老布在监狱里的生活环境对他的性格的影响:电影里的老布从很年轻时进入监狱,他对外面世界的印象只停留在十几岁,剩下的四十多年在监狱中度过,其中老布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在入狱前并没有成熟,进入监狱后,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完全地影响了他的三观。
监狱里并没有外面世界的自由:他无法体会到人与人相处的趣味,以及人生很多经历都没有,在监狱里,每天面对的只有与自己一样的囚犯,还有脸色阴暗的牢狱管理员。起初进入监狱的恐惧与挣扎会被逐渐模棱成沉默与适应。
正如,他拿起刀架在一个囚犯的脖子上说的话:“我已别无选择了。”监狱的小小世界是他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是他一直生活的地方,他会因为养的一只小鸟逐渐长大而感到开心,他没有经历过艰难的日子,他觉得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是他应该守护的。
简而言之,老布的大半个人生岁月都是生活在监狱,骨子里已经被这座肖申克的监狱征服了。身处只有囚犯与牢狱管理员的空间中,对他来说,这就是全部。从他离开牢狱,在超市做打包工作,面对上司与顾客的训斥,他感到伤心,最后,他买了一段麻绳子,在居住的旅馆房梁上留下“老布到此一游”,安详地离开了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
《肖申克的救赎》中演一个自杀犯人的老人是不是《幸福终点站》里的清洁工?
展开全部
《幸福终点站》中清洁工饰演者叫 Kumar Pallana 库玛·帕兰纳, 我查电影片尾演员表查出来的
他参与演出的电影有:
10件或更少 (2006)
爱情和香烟 (2005)
幸福终点站 (2004)
双层公寓 (2003)
地铁涂鸦 (2002)
特伦鲍姆一家(2001)
青春年少 (1998)
脱线冲天炮 (1996)
《肖申克的救赎》是94年的电影,手头没这部电影,不好给你查,不过二者肯定不是同一人
一位从监狱里出来(待了50年)的老人为什么要自杀?
你看了《肖申克的救赎》吧.这个确实很发人深省的.因为他那个时候出来已经与外面的社会格格不入了.社会排斥他.他也难以融入社会了.唉.我看到那个老头死的时候也很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