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最想有传统戏曲的演出吗? 戏曲演出服装

最想有传统戏曲的演出吗?戏曲演出服装

流传最广的,最脍炙人口的戏剧有哪些?晋剧有哪些?

传统京剧《锁麟囊》(程派)、《春闺梦》(程派)、《贵妃醉酒》(梅派)、《武家坡》等,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

河北梆子《大登殿》、《宝莲灯》、《蝴蝶杯》、《杜十娘》……

昆曲《秋江》、《牡丹亭》等。

评剧《花为媒》、《刘巧儿》等。

豫剧《朝阳沟》、《花木兰》等。

以上这些戏曲我以为挺不错的。流传范围比较广,知名度较高。

晋剧,我只听过《百花亭》。这一出戏个人以为流传很广,并且很好听。

中国十大戏曲是什么

【主回答】

1. 京剧

2. 越剧

3. 粤剧

4. 黄梅戏

5. 评剧

6. 昆剧

7. 秦腔

8. 晋剧

9. 桂剧

10. 潮剧

【扩展资料】

1. 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越剧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粤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昆剧

昆剧是只采用昆腔这一单一声腔演故事的剧种。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作昆剧。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昆剧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

昆剧的产生,不仅是昆腔自身发展的成熟标志,还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成熟标志。

昆剧是受文人雅士、艺术专家精心呵护培植的特殊戏曲品种,昆剧音乐使用曲牌体音乐结构,经典曲目有《牡丹亭》、《长生殿》、《单刀会》等。

7. 秦腔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 晋剧

晋剧就是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流传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后改称晋剧,也被称之为中路梆子,其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晋剧的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均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立档保存、创作研究、加强传承、实地演出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充分体现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佳实践项目”的原则和目标。

2006年5月20日,晋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 桂剧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广西地方戏曲之一。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流行于广西当地说北方话(官话)的地区,如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市说“官话”的城乡,深受桂林人民的喜爱。

桂剧是在清代嘉庆年间,湖南祁剧传入桂林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语言变化,才渐演变为桂剧。其存在历史大概有二百年左右。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因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创作、改编、新编桂剧《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而成为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一。

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 潮剧

潮剧,因形成于广东潮汕地区而得名,俗称“潮调”、“潮音戏”、“白字仔戏”,明末已在闽南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阳麻沙出版的《荔镜记》剧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时,吸收南音的音乐曲调。据清顺治《潮州府志》载:明末清初,潮剧是“杂以丝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风声调”。乾隆版《潮州府志》载:“所演传奇,皆习南音而操土风”,“声歌轻婉,闽、广参半。”演出剧目的唱白以闽南方言杂潮语,故清李调元认为“潮音似闽”。

它于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中国十大戏曲-个人图书馆

戏曲-百度百科

走进戏曲舞台,感受中华文化

走进戏曲舞台,感受中华文化──《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

【活动目标】

  1、了解一点祖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一点戏曲博大的内涵、品味一点戏曲悠长的韵致。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自我的文化艺术修养。

  3、锻炼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

  4、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国戏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活动安排】

  前期准备阶段、活动汇报阶段、活动总结阶段

【活动过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2周)

  1、布置全班性任务,活动普及每一位学生:

   ⑴ 每人至少准备一份戏曲资料。(如,书面材料、影音资料)

   ⑵ 每人至少熟悉一种剧种。

   ⑶ 每人至少了解一段戏文或学唱一段戏曲。

二、具体分组及任务安排

  1、戏曲汇报组

    要求:

   ⑴ 收集整理戏曲材料并整合班级其他同学收集的信息。

   ⑵ 以剧种为类分为:京剧组、越剧组、黄梅戏组、其他剧组等四小组。

   ⑶ 熟悉各剧种的特点,了解代表曲目、戏文及名角名演。

   ⑷ 准备一份大约200~300字的发言稿,作好充分的口头表达的准备,(时间:三分钟。要求:精彩、熟练)

  2、戏曲宣传组

    内容:

   ⑴ 黑板报:以“戏曲天地”为主题主办一期精美的板报。

   ⑵ 手抄报:以介绍戏曲知识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做到质量高、内容精、版面新。

   ⑶ 张贴画:宣传本次“戏曲大舞台活动”的宣传画。

   ⑷ 3人一份手抄报,选一名解说员,写好本份手抄报的解说词。

  3、戏曲表演组

    内容及要求:

   ⑴ 学会表演某一剧种选段。(也可以不同戏曲连唱,有条件可制备脸谱和服装 时间10分钟内)

   ⑵ 邀请戏剧演员亲临指导并表演。

  4、戏曲辩论组

    内容:

   ⑴ 确定好辩论主题:如,正方:中国传统戏曲作为我们的精神财富应该保留。反方:中国传统戏曲已经跟不上时代节奏应该摒弃。

   ⑵ 分成正反两方,并按各方论题组织材料,作好论证准备。

   ⑶ 选好各辩辩手,明确各辩任务。

   ⑷ 注意学习辩论技巧。

  5、戏曲智囊组

    内容:

   ⑴ 选好议论主题:为“把黄梅戏迎回娘家”献上一计(本县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⑵ 作好黄梅戏的发展及本县黄梅戏现状的调查。

   ⑶ 考虑成熟,献上自己的计策。

   ⑷ 形成文字材料,送交县文化局和县剧院。

  6、调查访问组

    要求:

   ⑴ 该组活动时间应贯穿整个综合性学习的始终,从前期准备到活动结束的总结。

   ⑵ 活动地点可以遍布学校内外,校外可以采访家庭、社会、剧团;校内可以采访其他组的成员和本班以及学校的所有老师。

   ⑶ 确定调查内容、步骤及对象。

   ⑷ 设计好调查问题及绘制调查表格。

三、注意事项

  1、各组人员中排名第一位的学生为活动负责人,负责安排布置小组内活动,并督促其他成员按时完成任务。

  2、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明确任务,端正态度,积极完成各自任务。

  3、活动中有疑问和难处可以取得家长与班主任的支持,创造性的开展活动。

  4、活动结束后,评选三个优秀活动小组、十二名优秀组员入选星级学生榜。

  5、鼓励大家提出一些合理的、有见地的意见与建议。

【附:材料准备】

一、小组长安排表和每日进度表

  组名:

  人数:

  组长:

  组员名单:

二、任务布置

三、相关网址

  中国戏曲论坛:http://operash

  中国文化信息网:http://www.ccnt

  咚咚锵-中国戏曲网:http://www.dongdongqiang

  梨园豫曲网:http://www.tsph

  地方戏曲网:http://shsh

  中国秦腔网:http://www.qinqiang

四、综合性学习活动记录表

  班别:

  姓名:

  学号:

  参与组别:

  活动时间:

  小组活动主题:

五、选组阶段

  我参加该组的原因:

  我们的方案中我所关心的是:

  在这组中我希望能学到:

  我想为我们组做的事情是:

六、准备阶段

  我们小组的活动地点和时间:

  我们小组的成员和他们的分工:

  我的任务:

七、活动阶段

  我(我们)为完成任务制定的计划:

  我曾使用的资源:(书本、电台节目、网站名称)

  支持我完成任务的人……他们为我提供了这些帮助:

  我(我们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方法:

  我(我们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八、总结阶段

  我的总结论文题目是:

  我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是:

  我对这次活动的建议:

九、活动汇报阶段

【教室布置】

  主持台、汇报组、表演组、正反、反方、智囊组、调查组、宣传组、辩论组

【时间】

  60分钟

【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幻灯播放现代版京剧《中国戏曲》并展现丰富多彩的戏曲画面

    (师)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贵,昆曲的典雅精致,越剧的轻柔婉转,黄梅戏浓郁而又芬芳的泥土气息,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了一方戏曲。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

  2、在准备阶段里,同学们精心准备,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请同学谈谈在本次活动准备阶段中自己的苦与乐。

  3、介绍今天的活动汇报阶段的活动过程:各抒己见话戏剧、聚精会神听戏剧、南腔北调唱戏剧、群腔舌剑论戏剧

二、活动过程

  1、活动一:各抒己见话戏剧

   ⑴ 第一个环节由戏曲汇报组向大家汇报戏曲知识。按京剧、黄梅戏、越剧、其他剧四小组分别发言,每组一名组员介绍,每人限时三分钟。

   ⑵ 学生介绍戏曲知识:

     (王杰同学)侧重京剧脸谱的介绍。

     (魏明同学)侧重豫剧名家常香玉的介绍。

     (陶举同学)侧重黄梅戏名段《天仙配》的介绍。

     (康为同学)侧重越剧唱腔的介绍。

   ⑶ (师)汇报组同学能说会道,我们宣传组同学们也不示弱,你们心灵手巧,这不,你看他们带着一张张精美的手抄报上来了。进入第二环节:手抄报展览。请戏曲宣传组解说员们介绍手抄报的内容,每人限时三分钟。

  2、活动二:聚精会神听戏剧

   ⑴ 播放戏曲选段:京剧《沙家浜》、黄梅戏《天仙配(选段)》、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豫剧《花木兰(选段)》。

   ⑵ 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完后选择某个剧种谈谈听后感受,或者对某段戏文简单品析。

     (周烙同学)我爸和妈最喜欢的戏剧是黄梅戏,其中最钟情的莫过于《天仙配》了,爸常说,黄梅戏调子旖旎,风情,不单调,不象京剧那么枯燥,也无粤剧那般接近生活。每每爸沉醉在他爱极的曲子里,我喜欢安静地坐在他身边,看爸清朗的额头和微微上扬的眉毛。依偎在双亲怀里的那些时光,是在天仙配的乐声中消逝的。那时的自己,少不更事,满脑子的单纯思想,总以为,这样的神仙故事在现实中是有的,并傻傻地期盼将来也有这样的海枯石烂不变心坚贞的所谓爱情。

  3、活动三:南腔北调唱戏剧

   ⑴ (师)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县剧院演员(梅裕锋同学的舅妈),有请吴阿姨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出。

   ⑵ 看到很多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下面把这旋转舞台交给大家,有请我们班的明星们闪亮登场。

  4、活动四:群腔舌剑论戏剧

   ⑴ (师)中国传统戏曲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但随着时代的演变,世界越来越多元化了,而作为我们引以为豪的那些戏剧,却逐渐走向了时代的边缘化了。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让我们首先来听听我们辩论组带来的精彩辩论。有请辩论主持人 周眷眷 ,今天的辩论会评委也辛苦一下莅临我们班的县教研室余老师担任。

   ⑵ (师)双方辩论队员真是针锋对麦芒,让我们同样把这份热情带给我们家乡的瑰宝──黄梅戏的发展讨论中来吧。下面进入百家论坛之我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献一计。

     (师)大家的讨论很积极,意见也很有意义和价值,我们的智囊组将会将今天的讨论整体成文字材料,然后我们将把这份礼物送给我们县文化局和戏剧院。

三、汇报活动总结

  1、调查组现场访问:参与的学生、参加的语文老师

  2、首席记者谈本次活动的感受。

    (桂思宇)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经过十几天紧张而忙碌的准备,我们七⑻班的大型综合性学习活动《戏曲大舞台》在一片欢笑和掌声中圆满结束了。

    为了这一堂课,我们七⑻班的每一位同学忙碌并且快乐着,全都使出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就拿我个人来说,我参加的是辩论组和智囊组,刚开始,我父母并不赞同我参加这个活动,认为这会影响学习,后来经过我的一番劝说,终于勉强答应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所在的组分给我的任务是:组织辩词和查询资料,可偏偏那天我因着凉而生病,只好左手打着点滴,右手握着鼠标查。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时的我就像一只还没有成长的幼鹰。

    最后,我终于在坎坎坷坷中完成了任务,就像是幼鹰经过风雨的洗礼后在天空飞翔。

    今天,看了这一堂课,我忽然觉得我们都长大了,我们已经懂得如何给班级增光彩,我们懂得如何在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我们懂得了如何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声有味,有香有色,这就是生活。

  3、语文老师总结:

    (师)为了准备今天这六十分钟的汇报活动,我们同学们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和努力。无疑,今天的活动是成功的,因为我看到了53颗火热的心在跳跃、在碰撞。感谢大家的精心准备和精彩汇报。

    我相信,我们的人生历程,会因为这十多天难忘的经历,而变得与众不同。十多天来,我们感受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我们学会了搜集材料、整合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克服困难、团结协作、迎难而上的道理。

    愿我们同学们带着这些宝贵的财富上路,“天上太阳正晴,路上春色正好。”!

  4、全班跟随音乐齐唱《说唱脸谱》,结束本次活动汇报课。

三、活动总结阶段

  1、任务:根据综合性学习活动记录表完成本次“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学习的总结。

  2、过程:

   ⑴ 写活动记录表的三四部分。

   ⑵ 活动调查组成员调查本班同学。

   ⑶ 学生上台交流收获和感受。

    在汇报活动结束当天下午,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对本次综合性学习作一个全面的总结。在题为“走过”的主题活动上同学们畅所欲言,谈收获、谈感受。

    郭亮同学在《我努力,所以我收获 》的发言稿里讲述了自己在活动中遇到困难,然后在妈妈的帮助下解决困难的过程,她说我努力所以我收获了,收获了课本以外的人生体验 。

    张倩同学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表演组里,自己亲身体验、学习戏曲表演,使自己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更加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尤其是对家乡黄梅戏有了深切了解。吴航同学(性格内向)他的总结论题是“勇于挑战自我”,他由开始不喜欢上台,到活动中也演了一段精彩的京剧。他说:“我终于战胜了自己,我感到了参与的快乐!”

    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同学们那灿烂的发自内心的笑容,那听上去还有稚嫩的唱腔和表演,那句句来自肺腑的感受体会,那富有创意的手抄报,那一叠叠丰厚的资料和那张张填满的记录表都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些不就是语文吗,不就是学生们愿意接受的来自更广阔天地上的语文吗?

    给孩子们,一片蔚蓝天空的时候,别忘了也要给他们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

【案例评析】

  湖北省黄梅县晋梅中学 李小平:这是一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讨课。综合性学习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他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一次综合性检阅。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1、这是一堂突出了“综合”二字的实践课,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首先是学科的综合。它突破了狭隘的语文教学观,是语文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实现了语文夸学科的融合,体现了“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的理念。

    其次是学生多项能力的综合。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第三是多种教学资源的综合。它有效的利用了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信息,而且还有图像、音乐等信息。学生不仅仅是从书本(或者音像)上学到京剧、越剧、豫剧等知识,而且还有颇具乡土气息,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黄梅戏,有许多知识是他们在课本上所无法学习到的。这些资源的开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2、这是一个“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一位专家说过“教改的根本任务,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课堂上,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课堂又是舞台,学生成了活动中的“主角”,从课堂的说、唱、辩等活动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热情高涨,畅所欲言,高潮迭起。

  3、这是一个“新型师生关系”的缩影,体现了老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师生间平等对话,各抒己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角”;老师在整堂课中出场次数虽然不是很多,但评点独到精辟,引导穿插恰到好处,可以说老师是整个活动的“编剧”和“导演”。老师的教学思想得到了解放,摆脱了“为考试而教学”的思想,而变成了“为生命而教学”。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值得探究和思考的地方。例如:怎样区别于一堂语文课和一堂艺术课,使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使语文课变得“语味”十足,让学生在课堂上“品味语言、习得语言、实践语言”。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精彩唱词,就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最好素材,让学生在品味的同时认识其价值,受到熏陶,感受、鉴赏戏曲的美点。

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七年级下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

  如今,外国来宾来到我们这个大中国,首先点名欣赏令人啧啧称赞的京剧。他们游览了一部分的“大中国”,总要瞅瞅豫剧、昆剧、越剧等,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戏剧。因为,它们上面刻画下了历史长河上的蛛丝马迹,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中国风情,中国文化。

  它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情。百年沧桑在上面形成了烙印,百年变幻使它更添一色。人们在其中找到明亮的镜子,在其中找到古社会的制度,享受文化和智慧的熏陶,沉浸在另一个世界。

  它们凝聚了我国古人民多少辛勤的汗水。它们是古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应向全世界人民证明:中国是一个文明之国,中国古代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向你们说明,中国文化不容忽视!我们应所有人知道:世界上有个国家叫China,那儿曾有许多勤劳的古Chinese,他们用他们最真挚的心和英雄们伟大或凄凉的故事凝成了伟大美妙的Chinese Opera——中国传统戏剧!

  一个民族的消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我们如果连根都要抛弃,那么和骷髅有什么区别呢

  纯粹的文化是不能参进任何一点点杂质的。如果哪天戏剧消失了,只能说是社会的失败!我们不能用市场的规律是衡量文化!

  勿失根本,勿失传统。传统戏剧是民族艺术,是先辈们的心血,也算民族文化的一条根。没个民族都要有自己的根,树大树小在根,民族发展也在根,没有根的民族是发展不长远的,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我们有根。时代在发展,但树在长也不能去了根,他们并不矛盾,所以不用发展新兴而去除传统。

  它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情。百年沧桑在上面形成了烙印,百年变幻使它更添一色。人们在其中找到明亮的镜子,在其中找到古社会的制度,享受文化和智慧的熏陶,沉浸在另一个世界。

  中国传统戏曲要留!!!!

  青海地方戏曲音乐以坐唱曲艺“平弦”音乐为主基调,在形成青海地方戏风音乐之前,广泛吸收了青海河湟民间小调、曲牌、社火、秧歌等音乐,并借鉴了国内其他剧种之后才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的。

  随著大小不同剧目的深入引进,青海平弦戏的音乐部分在表现剧情时,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无法满足剧情与场景的实际需要。面对这个问题,曲作者大量吸收了青海河湟民间小调、灯影戏、皮影戏、眉户、贤孝、道情等音乐家及以板腔体为主的其他剧种的成功经验,并结合青海地方音乐的独特素材,进行了舞台实践和探索,创作和发展了平弦曲音乐的导板(大小)垛板、散板等板式,并有了自己独特的板头和行弦,形成了独有的音乐艺术风格。从上世纪60年代的平弦戏《狸猫换太子》、《断桥》、《王昭君》,到70年代中期的地方样板戏名段唱腔,再到80年代的《春江月》、《假婿乘龙》、《六斤县长》、《姐妹皇后》、《费姐》、《皇亲国戚》、《尕旦和尚》、《大墙内外》、《索命的女婿》、《秋婶砍树》、《黄水风尘录》等剧目,特别是1989年陜西艺术学校培训班演出的平弦折子戏以及90年代出品的《中秋月》、《巧县官》等剧目在戏曲音乐表现形式上均有鲜明的突破和较强的时代感。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平弦戏曲音乐在经历了几代音乐工作者的苦心耕耘,已完成了初期探索实践、中期巩固定型的历史性转折,并逐步趋以完善和成熟,得到了全国戏曲界以及广大观众的肯定。

  随著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青海平弦戏也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严峻的文艺改革大潮。面对现实,如何使青海平弦戏这一新型剧种摆脱困境,迎合市场,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独特的自己剧种发展的道路,是摆在业内人士面前的重要课题。多年来的创作演出实践证明,剧种的不成熟,唱、念、做、打及音乐家唱腔的能否规范化,已严重阻碍了青海地方戏的发展。

  针对地方戏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发展思路,以及音乐创作人员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笔者认为青海地方戏曲音乐应首先从冠名和定位方面著手。什么样的冠名能够真正代表青海地方戏名称?什么样的戏曲音乐能够代表广大河湟地区乃至农牧业区的观众心声。我认为青海地方戏可冠名为“青海河湟戏”或“青海剧”,其音乐主基调应为青海“越弦”,亦称青海眉户调。实践证明,眉户调高亢激昂,宛如行云流水,旋律优美,通俗易懂,在青海乃至西北地区的戏曲领域中知名度较高,演出市场基础也比较好。有了冠名和音乐主基调,就有了方向;有了音乐的主方向,就有了创作的新思路。青海地方戏曲音乐应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音乐人在音乐唱腔方面的研究和创作经验,在“青海眉户调”的基础上,大量注入新的音乐表现手法;在地方戏曲音乐中增添新的艺术表演机制,才能迎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体制的需要,满足现代观众的文化精神需求。

  首先是玩意不能丢,东西都没了就谈不上摆脱困境了.然后是演员的传承和文化素质,从业人员的活路不宽或者文化素质不高,观众也不会认可.之后是演出得平民化,不能把它当成"博物馆艺术"供起来,得让传统的东西注入新的内涵,让古老的艺术与现在的生活有新的交叉点,能与观众的视角碰撞出火花,找到一种与现代生活交融的角度.最后是相关政策的支持,这个就要看政府怎么引导和支持了。

  任何事物的生命力在创新,戏曲的生命力在创作,京剧也不例外。京剧当然最重要的是剧本创作,尤其是剧情、人物、唱词、唱腔的创作。市场的包容性是很大的。只要坚守、努力,就不会被市场淘汰。以相声为例,在电视普及的情况下,经过努力,重新走进园子,茶楼等地,重新走进老百姓的身边,重新获得了再一次的复兴。

  第四个实在想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