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初一新生老师就让我写2400字的读后感。写的只是一本入学手册。也不是什么课外书。这合理吗?

初一新生老师就让我写2400字的读后感。写的只是一本入学手册。也不是什么课外书。这合理吗?

求一篇初中入学手册的读后感,字数200字到300字

读了《小学生家长手册》,使我们受益非浅。它好像一本教育孩子的操作指南,具体实用,让人爱不释手,恨不得立刻将书中所讲的所有内容全部消化。以前我们以为只要孩子按照我们家长说的去做就是个好孩子,就能把事情做好。觉得只要尽可能的告诉他更多的道理,对他总是有好处的。读了这本书,让我们明白,做为一个家长,在孩子的生活中充当很多角色,不仅是个教育者,而且也是他的朋友、支持者、奖励者、合作者、评价者、约束者和惩罚者。每一个角色如果没有恰当的扮演,对孩子的教育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

学校是孩子入学以后的主要学习场所。要让孩子能够适应学校生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对于我们的孩子已入小学高年级,这本书有针对性的给我们这些家长良好的建议。分析一直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比较详尽的阐述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几种原因,给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首先要对症下药,先诊断,仔细观察孩子的变化,与老师合作找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接下来下药,从训练孩子的思维方式入手,让孩子学会运用抽象思维、书面语言。第二、严格要求孩子。制定计划,找出竞争对手。第三、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明确每一次作业目标、要求、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第四、与孩子谈一谈、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老师?分析一下老师是不是真的偏心(不好),尽量改变孩子对老师的不良印象。第五、与孩子讨论一下,不喜欢这个老师,是不是就不学好他的课呢?让孩子分清这两者的区别。

我上初中了,老师叫写一篇开学有感的作文。

2月15号是我到学校去报到的日子,我背着轻盈的书包,一路小跑来到了新的中学:杭州市第13中学,以下简称13中.进了校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的巨大的喷水池,里面的水哗哗地喷出来,在太阳的映衬下出现一道道五彩缤纷的彩虹.左右两侧是教学大楼,初三学生单独一幢,初一和初二混合一幢.楼房建筑结构大部分都是现代理念,少数仍保留着建房是的样子.学校的综合楼位于初一初二教学楼的后面,里面是集艺术,体育,科学为一体的大型教育场馆.学校绿化不怎么样,树也没几棵,但操场上的设施却还算"过得去":操场大概一圈有4百米吧,操场中心是学生出操的地方,草坪光秃秃的,就好象我当时的心情.主席台的设施十分完善,雨中无雨,热中不热,雪中无雪,寒中不寒;而学生出操的广场却是"冬寒夏炎"风水极不佳.唉,就相差那么几步,风水环境却是天壤之别,确实发人深省.

不一会,老师就把学生们全叫会班里,发新书了.看着叠成山的书,我感慨了:唉,这么多书才两个人分啊.事实却不是这样.我了解到,那一叠叠的书都是一个人承担的.听见这个消息时,我差点晕过去,再此感慨到:世事难料,天命弄人呐!我数了一数,大书足有20来本,作业本数不清地多,我怀疑是不是老师知道粮价涨了,把这些书拿回家让我们当饭吃吧?不过我很快否定了,因为我家还没穷到这地步.面对着成山的书,我坐在那儿发呆,眼睛无意扫到了教室里的数条标语:1.幽幽书香情,丝丝沁我心.我觉得这书香情味道似乎过于浓重,有点恶心;2.让我们在学习的天空中展翅飞翔.有这么多书压着,还怎么飞的起来呢?当心超载了......看见这些标语,我莫名其妙地发起笑来,那笑,有点悲伤,有点迷茫.

书发完了,铃声响了,是叫我们去参加开学典礼.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以小跑的速度一路前进,来到操场上,真正的受罪开始了.那老师说不清楚个说,那校长烦不清楚个烦,那学生代表背不清楚个背......当时天空也不通融一下,太阳出奇地毒,虫子也趁这时候趁机而上,那痒是痒到心里.出的汗早已把衣服湿透了,后来干脆不出汗了,也许是因为汗也被那老师无尽的唠叨吓怕了,不出来了.

我们鼓掌最激烈的那一次是校长宣布开学典礼结束的那一次,那掌声胜过雷鸣,胜过闪电,因为它是发自我们内心深初的掌声,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因为折磨结束了,拷在脚上的枷锁被这一句话打碎了,能不开心吗?

散场了,我们以小跑的速度,又是以飞奔的心情往教学楼冲去,但是终因体力不够,慢下了脚步.可台上的老师竟然还叫我们跑地快一点,我此时彻底无语,心里反复思考着一句话:站着说话不腰疼.

回家更是象行军一样负重走,那担子,真重!

回家后,我感慨万分,于是这篇作文就"出生"了.

我是大一新生,老师叫我们写一篇2000字的大学感受,怎么写啊求大神帮助

不知道你要的是哪个年级的,刚好我也在搞,所以,发出来,你自己看行不行,也可以稍微修改一下::(因为这是我帮别人搞的,其实也是在网上找了很多文章,看了后,结合那些文章一些好的语句什么的再加入自己的一些话凑合完成的,所以,肯定不怎么好,请大家不要照抄,呵呵,这里只是提供一个模式而已,你们都可以自己修改一下的~~) 入学感受: 在这丹桂飘香,丰收的金秋九月,每一位在假期里尽情玩乐的学子都仿佛倦鸟归巢般纷纷返回了阔别两月之久的校园生活,对于某些人来说,一切还会有如从前,是那么的熟悉,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月,将是他们告别从前,走进人生中另一段新的旅程,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还不知大学生活为何物时,它已翩然而至,为此,父亲抛开了工作,在万忙中还是抽空特地从贵阳赶回了邵东,于是,告别了亲爱的外婆和调皮的弟弟妹妹,熟悉的家,高中的母校,顶着炎炎烈日,我和父亲踏上了通往长沙的汽车,经过长途的累劳,终于当我立在涉外这所为我选择,并且即将开始要生活三年之久的学校大门前时,我突然想朝着里面大声呼喊:“我来了~我的大学生活!”在热心的朋友和父亲的帮助下,我迷糊而又顺利的在学校报了到,交了学费,入住了学校的寝室。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来到长沙,在安顿好一切后,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也代表着马上就要跟父亲分别了,最终,我还是没有勇气去送父亲,因为,我怕我会舍不得,于是,只是呆呆地坐在寝室的床上,也不知道何时,泪水已经有如大水决堤般涌出... 本以为,跟亲人分开,我会悲伤一段时间,可是,面对着寝室里的新同学兼室友热情的对待,一句句关切的话语,使我那无助的心灵找到了一片栖歇地。是啊,为什么同为新生的我这么的伤感,而她们却能像大姐一样的照顾我呢,我开始思索着。难道我就这样开始我的新一站吗?简宁说过:“人总是一边受伤一边学会坚强的。”我现在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高中生了,而是大学生了。我开始渐悔着...我似乎成熟了许多。正如理查德·柯所说的:"蓦然回首,发觉昨日时光早已随风远扬--我已变成另一个人。"走在绿荫的小道上,看着高耸的教学楼、端庄的图书馆、宽广的操场、整齐的宿舍楼,我有种忐忑的期待——我将要在这里展开自己的平台,亮出自己的风采。而后,我看到了德才兼备的教师,教授;公正严明的校风,校纪;热情活跃的学长,学姐;还有刻苦耐劳,全心全意为学生们服务的学生会、自管会。我有理由相信,来到这里,是我正确的选择。我想,来这里的每一位新生,在涉外经济学院的关怀、教导、磨砺下,将会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出他们的光彩,成为祖国的光荣。 是的,大学的生活需要自己用心去体味,我不羡慕别人的轻松与快活,也不去羡慕别人的风花与潇洒。我只知道,既然我选择了英语这个专业,多苦多累,我亦无悔。明白之后,我心儿宽,眼儿亮,我用诚挚的双眼看世界,用稚嫩的肩膀担起生活的风风雨雨。学习中,紧张让我悟出生命的可贵,疲惫让我感到内心的充实,苦涩让我品出生活的甘甜。 在未来的四年中,我要坚定自己的坚定,努力自己的努力,追求自己的追求。不是一切星星都只预示黑夜,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烛光都只燃烧自己,而不照亮他人;不是一切歌声都只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我抱着这样一个信念去尝试,去奋斗。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一定会成为一个更杰出,更优秀的自我,一定会实现我渴求的、持着的梦想。 而我此时的诸多感受,都是在学院为我们新生准备的第一件大礼——坚苦的新手军训,在劳累了一天后,休息时所狂想的~就这样,我的大学生活拉开了序幕....

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对班级和老师的感受该怎么写啊?四五百字就可以了。我在初一上学,刚到新学校没有几天,

光阴似箭,一眨眼,六年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只能成为我美好的回忆。告别了以往学习的母校;告别了以往朝夕相处的同学;告别了以往对我十分关心的老师。来到了新的学习环境开始一轮新的学习生活。尽管心里有多少个不舍,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为我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更严峻,同时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如今,我已步入更高一层楼,‘中学的大门’,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中学生。

  既然已经步入一个新环境,已经从小学步入初中,就表明我已经长大了。从今天开始,我已不是那个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成长的小孩子了。要把一个全新的自我展现给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看出我真正的能力。

  在小学的时候,我就非常向往那所谓‘艰苦’的中学生活,朝思暮想地盼想着早日跨入中学的大门。可如今真的背起书包跨进‘吴阳中学’的大门,并尽情享受着新环境的气息时,无形中却给我带来了一种兴奋而又莫名奇妙的忐忑不安的心情。兴奋的是我将接受于小学截然不同的教学,并且结识到更多的朋友;而不安的则是我已习惯小学的学习方式,对中学的学习方式必定会不太适应。

  在中学的校园里,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我们真的长大了。我们不再在老师的看护下自习·放学。我们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学习空间。课程也增多了,繁杂的学业已经开始显露出它的本性,披星戴月的日子里再也看不见家长焦灼守候在校门口的身影。

  初中的生活也将会很精彩,我却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中考。我知道,以这个为目标的学习生活会很辛苦,但我坚信,只有我努力,坚持就一定会实现。

  很高兴,我成为了初中生。很幸运我能来到“吴中”,我很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