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又看了一遍东京奥运会,唉难民选手都摔倒比赛凉了还坚持,是什么精神?
- 记得多少年的某个运动会?某个国家的运动员脚扭了还坚持到终点来着?
- 在奥运会马拉松中摔到最后坚持到了终点的那个人是谁
- 那个很出名中途受伤但坚持跑完全程的马拉松运动员是谁?游鸿鸣还为他写了一首歌。
- 奥运会上带伤仍坚持完成比赛的事迹有哪些?
记得多少年的某个运动会?某个国家的运动员脚扭了还坚持到终点来着?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是第一次在高原举办的夏季奥林匹克盛会,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让那届奥运会的田径比赛好戏连台,出现了许多空前的好成绩。相形之下,马拉松比赛的成绩太一般了,冠军、埃塞俄比亚人马默.沃尔德的成绩2小时20分26秒4,比他的同胞、两届奥运金牌得主“赤脚大仙”阿贝贝.比基拉在4年前东京奥运会上创造的2小时12分 11秒2差了一大截,亚军日本的君原健二和季军新西兰的迈克尔.瑞安2小时23分多的成绩更是平平无奇,记者们除了例行公事般看一眼颁奖式,最多关注一下因伤只跑了17公里便颓然倒地的“赤脚大仙”比基拉,对其他选手并未太在意,观众们也没对马拉松投注过多热情,等颁奖式结束,场地内其它项目都已比完,他们便三三两两地退场回家了。
过了一个多小时,组委会开始通知马拉松沿途的服务站开始撤离,结果得到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消息:有个选手还在跑!
原来这个还在跑的选手就是阿赫瓦里。他在跑出不到19公里后因碰撞而摔倒,膝盖受伤,肩部脱臼,但他并未就此退出,而是一瘸一拐地继续向终点跑去。渐渐的,所有选手都将他远远甩在身后;渐渐的,围拢在街道两侧打气助威的人群已散尽,天色也越来越黯淡,所有人都觉得马拉松比赛已经结束,只有阿赫瓦里本人坚定地跑着,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比赛远未结束。
又过了半小时,天色已全黑,阿赫瓦里仍在继续着。由于剧痛,他的慢跑比寻常人散步还要慢,他的膝盖不住流淌着鲜血,嘴角也痛苦地抽搐。
不知什么时候,他的身边出现了一名男子,《三角洲天空画报》的记者,这位记者同情地看着他,不解地问,为什么明知毫无胜算,还要拼命跑下去?
阿赫瓦里显然毫无准备,他默默地又“跑”了好一会儿,才突然坚定地答道:“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被深深感动的记者不但向自己的杂志社发了稿,还立刻把稿件发回奥林匹克新闻中心,阿赫瓦里的名言不一会就通过广播回荡在墨西哥城这座世界人口最多城市的上空,许多本已回家的市民纷纷赶到路边,为这位勇敢的选手助威、欢呼,在观众的鼓励下,阿赫瓦里拖着伤腿,顶着满天星星,走入了专门为他打开灯光的阿兹特克体育场,几乎是一码一码蹭到了终点线。
他被当作英雄般簇拥着,受到了远比冠军更隆重的礼遇。由于过于激动,人们忘了统计他的确切成绩,在奥运成绩册上只有他获得的名次:75人中的第57名,排在他之后的18位选手,都是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场的。
阿赫瓦里1938年出生于英属坦噶尼噶的姆布卢Mbulu,参加墨西哥城奥运时已是30岁老将。虽然他此前并无煊赫成绩,但作为坦桑尼亚历史上首位参加奥运竞技的选手,他没有辜负国家的厚望,成为 “最美的垫底者”。奥运后不久他便退役,进入坦桑尼亚奥委会工作,如今他将主要精力投注于“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竞技基金会”,他希望能帮助更多小选手,让他们在今后的奥运赛场上不再跑在他人身后。
在奥运会马拉松中摔到最后坚持到了终点的那个人是谁
长跑运动员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的事迹,他是坦桑尼亚人。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是2008年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途经的唯一非洲城市,阿赫瓦里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参加了达累斯萨拉姆的圣火传递活动。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发令枪响了,阿赫瓦里迈着沉稳的步子出发了。但是在距离起点19公里处,阿赫瓦里因碰撞而摔倒,膝盖受伤,简单包扎后,他拖着受伤的右腿费力地迈开了脚步,鲜血渗出来,染红了绷带。晚上19时,阿赫瓦里跌跌撞撞地跑进了主会场。此时,比赛已经结束了一个小时,偌大的体育场里,只剩下场地工作人员和最后一批即将散去的观众。短暂的沉默后,在场所有的观众和工作人员面向阿赫瓦里举起了双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阿赫瓦里最终以4小时30分跑完了全程。他获得的名次是75人中的第57名,排在他之后的18位选手,都是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场的。
那个很出名中途受伤但坚持跑完全程的马拉松运动员是谁?游鸿鸣还为他写了一首歌。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中,坦桑尼亚选手艾哈瓦里在途中摔倒受伤,他坚持着跑过终点时,其他所有选手在两个多小时前就都已经结束了比赛。艾哈瓦里一条腿缠着绷带,渗着斑斑血迹,顽强跑向终点。最后一段距离,他甚至是单脚跳着完成的。全场观众先是肃穆静默,然后全体起立有节奏地为他鼓掌,在他终于通过终点的那一刻,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比赛结束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放弃比赛。
奥运会上带伤仍坚持完成比赛的事迹有哪些?
照亮奥运 历史的人物 ■时间:1992年8月31日晚7时35分 ■地点:西班牙巴塞罗那 ■关键词:永不放弃 一名健壮的年轻人左手搭在一位老者的肩头,右手捂着眼睛想止住决堤的泪水,左脚一跳一跳地前进———这个场景发生在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400米跑半决赛的赛场上,那个年轻人是突然受伤的英国运动员德里克·雷德蒙德,老者是他的父亲。他们在“跑完”比赛最后的175米,坚持完成早已失去悬念的比赛。 ■那令人心碎的倒下 接受过5次手术的雷德蒙德在四个月前才恢复训练,这届奥运会,他拒绝重复上届时开赛前两分钟因伤退出的一幕。前两轮他都是小组速度最快的,半决赛鸣枪后他就立即处于领先地位,坐在看台上的父亲吉姆轻松地看着儿子奔跑,已经准备好为儿子进入决赛而庆祝了。 造化弄人。第一个弯道过后雷德蒙德突然感到自己的右腿一阵剧痛。尽管环境嘈杂,但他仍然清楚地听到一个不祥的声音———右大腿肌腱撕裂的声音。他试着跳了几步前进,但还是不堪剧痛倒在了第五跑道上。 医务人员迅速来到他的身边,但他摇了摇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谢谢,我的比赛还没有结束,我要跑完我的比赛!为了奥运会,我足足准备了26年,我不允许自己就这么放弃!”时间似乎凝固了,他的脑海中飞速闪过20岁打破全国纪录、22岁夺得世锦赛金牌的辉煌瞬间。而吉姆也从看台上跳了下来,冲破层层警卫的阻拦,不顾一切地跑向儿子。此刻,卫冕冠军刘易斯已经结束比赛走向了运动员通道,而其他六人也都跑完了全程。 ■用意志支撑完成比赛 父亲扶着他坐起来,站立,用自己的右手撑住他的腰,将他的左手搭在自己的肩头,开始陪伴他完成这最后的比赛。他的右手捂着眼睛,晶莹的泪水从这个结实的小伙子的指缝中滑落,左脚一跳一跳地前进。举步维艰,就像美人鱼踩在刀尖上前行的那般。 引导员依然在不近人情地劝说他们放弃比赛离开跑道,5次手术都没能放慢雷德蒙德奔向奥运的脚步,何况是引导员。“在我参加的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我真的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到最后,哪怕没有获得任何奖项!”父子二人距离终点越来越近,父亲放开了双手,微笑地看着儿子:“去吧,独自完成你的奥运会半决赛”。 ■成就奥运史上经典篇章 雷德蒙德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奥运之旅,也是他的最后一次。在他越过终点的一刹那,全场6.5万名观众热泪盈眶,自发地起立鼓掌,为能够见证奥运史上经典篇章的诞生而感到自豪,也为这伟大的父爱感动万千。 雷德蒙德的成绩是奥运会上该项目的最慢成绩,但是他的永不放弃、执著顽强的作风成为了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