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背后的意义感觉看了很多遍,也不能完全理解? 世界文学名著100部
感觉阅读名著怎么对我没用处,了解点故事罢了,对我没什么影响
阅读名著不像阅读操作手册,以实用为目的的。阅读名著的作用是增加你的文化底蕴、丰富你的情感,虽然不会立即见效,但是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往往会左右你的选择,它的时效性是很长的。
看名著有什么意义?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
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1、以你现在的年龄看名著基本上是在看情节,那就是说:通过名著你可以知道不少著名的故事,那么在你写作文的时候,这些故事很可能就派的上用场,既能让你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可看性,而且看你文章的人也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到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另外,作品中的遣词造句、结构安排等等方面的东西也是很好的借鉴品。
2、通过名著,你可以了解到很多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各类知识。拓宽你的知识面。(在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泛是一个很重要的考察点,如果你能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那么不论对你的生活还是考试都是很有裨益的。)
3、名著通常都是经过时间岁月考验的,(村上春树不就在他的作品中提过他只看作者死了三十年以上的作品吗?)所以,在这些名著中有很多有深刻意义、经典、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某些东西,阅读名著,能让你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4、名著中通常有很多正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现代社会不是很讲究情商在一个人的事业、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吗?阅读名著能让你形成比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对你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5、阅读能让人在无形中受到感染,丰富人的内心,提升人的气质。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也许要经过几年的时间你才会有比较明显的体会。
当然,希望得到上面提到的这些好处,看什么样的书,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思考书中的内容,都是很关键的。这些你可以在自己平常的阅读过程中去慢慢体会。也可以多和老师、家长、同龄朋友们讨论这方面的话题。
而且很多名著是值得你多次阅读的,不同年龄、不同心境……,你都会从名著中读出不同的体验、感受。并非一定要到什么年龄,有过什么丰富的人生经验,你才能读名著。相反,在你还没真正体会到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之前去阅读这些书籍,很有可能能对你的人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帮助你去正确面对生活。
读名著有用吗?但是我就是不能体会其中的好处,帮帮我吧
我们怎样读名著
很多朋友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要读鲁迅,读《红楼梦》,读唐诗。我们既然生活在现代,却要读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人写文章,有什么用呢?钱理群先生这篇序言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读名著,怎样读,这篇文章里都明白的交代了,希望它对青少年朋友有所帮助。
在进入“名作”的阅读之前,请年轻的朋友们先读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学大师巴金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一株“大树”与一棵“苗苗”的故事,同时也是“人(人类)”的“文学”与“人(人类)”的“后代”的故事,是“人的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
还要请朋友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这位世纪老人写给你们的小妹妹(或许还有你们自己)的这段话: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说得多么好啊!
我们要说的话——名作(经典)的意义,读文学名作(经典)的目的,以及怎样去读……都在里面了。
但要真正懂得它,却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固有的文学观念、读书的目的、阅读方式,以至我们的思维方式……
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其实教育、出版的核心、出发点、归宿,也是“人”;正是“立人”,把文学、艺术、教育、出版……都统一起来了——这几乎是常识,却是人们最容易忽略、忘却的。
读文学作品惟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作(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作(经典)”。
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烂肉”、喝“酸酒”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我们要批评家”,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读名作,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广西教育出版社此一举,无论从“教育”方面,还是从“出版”方面,都是抓住了要害,做了一件大事: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以及人类)的后代的精神质量与生命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基本教育工程。我们抓教育固然要关心改善教学物质条件,但如果忽略了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对象的精神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人”,那我们就会犯下历史性的错误,而 贻害子孙万代。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也许你读完作品,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涌动、思绪的感悟,或者某种想象、创造的冲动,尽管你不能(其实也不必要)作出作品主题呀、结构呀、写作技巧呀……的明确分析,其实你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这样的“第一(原初)感觉、感悟、涌动、冲动”是最可贵与最重要的,它是文学阅读(欣赏)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以后的文学分析的基础。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和驾御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名作(经典)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说到底,这乃是对“人”(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它的魅力就在这里。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如本书点评者——他们大都是大学里的文学硕士与博士,算是你们的大哥哥、大姐姐——所作的导读),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名作(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
为什么名著看不懂,很难懂
真很正常,名著有着不同的高度,有些名著并不适合某一时期欣赏。再则,读要多变才能理解像巴黎圣母院、复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等。当然我建议你读关于品读的书,里面分析了某一名著中的精华,更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