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古代什么时候能生产干冰的? 古代有干冰吗

古代什么时候能生产干冰的?古代有干冰吗

唐朝时期人们怎么制冰?也就是 说古代的时候没 有冰箱他们怎么制作冰块呢?

在我国古代由来已久。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用来贮存冰块的冰窖。明清两代,大量藏冰。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

  冰窖造型基本相同,采用埋入地下 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米。这些冰块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由采冰者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待来年夏天使用。

  有专职官吏负责采集天然冰块,贮存于“冰井”之中,炎夏期间取出,以供皇家和贵族使用。

  皇宫内还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张仲素《宫中乐》诗云:“甘泉将避暑,台殿水光凝”,就是对凉殿消暑的赞誉。

古代的人怎么做冰块?

1、天然冰块冰窖储藏法

在天寒地冻的三九天里,古人在河面上用冰镩把冰切成一块一块的,每一块都能承受人的重量,但是这时候并不把冰拿出来,而是让它继续冻,因为切成块的冰会上浮,受冷后下面会再冻,于是加厚的就比较多,有的甚至能厚达一米,厚度差不多后,人们会把冰块运到事先挖好的地窖里。

2、硝石人工制冰法

据说在唐宋时期,人们甚至发现了把硝石放到水里会使水结冰的现象,这样古人甚至都可以造冰了。据说是在一个大盆里倒一些水,再放入一个小盆,小盆里也倒一盆水,然后在大盆里倒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藏冰用冰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了。一般认为,至少从西周开始,就有了这个传统。而且,采冰、藏冰、用冰,都已经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但是在我国南方,由于冬天也温度较高,水很难结成厚冰,而且运输的话也很不容易,所以南方夏天很难有冰。

但是自从人们发现硝石制冰法之后,南方夏天也能吃到冰镇食品了,而且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发将硝石再提炼出来重复使用,所以甚至有人用它开起了冷冻或制冰厂。

古人在夏天是怎么用冰的呢?其实和我们现在也差不多,古人会用它放在双层盒子里冰镇食品和饮料,这就相当于冰箱的作用了。

参考资料:人民网-没空调,古人咋避暑消夏

干冰的制作过程,原理,作用,特点,分类,储存和化学方式

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存在形式,二氧化碳常态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自然存在于空气中,虽然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相对而言很小(体积比大约占0.03%)但它却是我们所认识到的最重要的气体之一。干冰极易挥发,升华为无毒、无味的,比固体面积大1000倍的气体二氧化碳,所以干冰不能储存于密封性能好、体积较小的容器中,很容易爆炸。要让干冰放在空气流通好的地方,让干冰挥发产生的气体释放出去,这样才安全。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和压强为6079.8千帕压力下,把二氧化碳冷凝成无色的液体,再在低压下迅速蒸发,便凝结成一块块压紧的冰雪状固体物质,其温度是零下78.5℃,这便是干冰。干冰蓄冷是水冰的1.5倍以上,吸收热量后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无任何残留、无毒性、无异味,有灭菌作用。它受热后不经液化,而直接升华。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由于干冰的温度非常低,温度为零下78.5℃,因此经常用于保持物体维持冷冻或低温状态。   在室温下,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到约101325Pa时,当一部分蒸气被冷却到-56℃左右时,就会冻结成雪花状的固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的气化热很大,在-60℃时为364.5J/g,在常压下气化时可使周围温度降到-78℃左右,并且不会产生液体,所以叫“干冰 干冰

”。   干冰还可用作人工降雨,放在空气中能迅速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快速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从而降雨的目的。另外,碘化银AgI等物质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干冰是怎么形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不经熔化就可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

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如制造冰淇淋.“干冰”还是良好的保鲜剂.鱼、肉和其他易腐烂的食物装船运送几千里远,可用“干冰”保鲜这些食品.鸡蛋用“干冰”冷冻保鲜几乎是无限期的.把玫瑰花放在二氧化碳气体中,花蕾可保持三天不开花.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闷热的夏天迟迟不下雨,就可将装有“干冰”的炮弹射到乌云密布的天空.不一会儿,瓢泼大雨倾盆而下.这足由于“干冰”气化吸热,促使水蒸气凝结成水滴,造成了人工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