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奕明先生是谁? 奕明车

奕明先生是谁?奕明车

谢道韫是谢玄的姐姐还是妹妹?

道韫为谢玄之姐 关于东晋著名女文学家谢道韫的生卒年,工具书没有明确记载,学术界也没有定论。笔者根据浏览所及的资料,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迄今为止,未见可靠的史料能够确证谢道韫的生卒年月。所以,我认为谢道韫的确切生卒年已不可考,只能根据相关材料求得大致年代。谢道韫,名韬元,是谢奕的女儿,谢安的侄女,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谢奕有五子一女。五子分别是:谢泉、谢靖、谢玄、谢康、谢静。一说谢玄行三。一女就是谢道韫。考证谢道韫的生年,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她究竟是谢玄的妹妹,还是姐姐。因为谢玄的生卒年有定论(343-388)。搞清楚他们二人的长幼关系,可以确认谢道韫的大致生年。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说谢道韫是谢玄的姐姐。主此说的有《世说新语·贤媛》、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张涛王萍《历代名媛传》。第二种说法,说谢道韫是谢玄的妹妹。主此说的有陈希红《谢道韫生卒年考》(《江淮学刊》2003年第1期)我赞成第一种说法。我的理由是:首先,《世说新语·贤媛》提供了谢道韫是谢玄姐姐的最早的也是最权威的证据。谓“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 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谢遏,就是谢玄。其姊就是王凝之夫人谢道韫。“谢遏绝重其姊”。此说非常确定,言之凿凿。其次,余嘉锡先生力证谢道韫是谢玄之姊,早就否定了谢道韫是谢玄之妹的说法。《世说新语·贤媛》另有一条说:“王江州夫人语谢遏曰:‘汝何以都不复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王江州夫人,即王凝之谢夫人。凝之曾任江州刺史,故称王江州。夫人即谢道韫。刘孝标注曰:“夫人,玄之妹。”余嘉锡《笺疏》否定了刘孝标这条注。说:“后条明云‘谢遏绝重其姊’。《御览》824引有谢玄《与姊书》,则道韫是姊,非妹,况其言为尔汝之辞,亦非所以对兄。妹字绝为传写之误无疑。”余先生此说甚确。一是,以“谢遏绝重其姊”为本证。二是以〈〈御览〉〉824引谢玄〈〈与姊书〉〉为旁证。三是以谢道韫对谢玄说话称“汝”来衡其情理,认为道韫是姊。案:《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载:“又尝讥玄学植不进,曰:‘为尘务经心,为天分有限邪?’”这也只能是姐姐对弟弟诫励的口吻。在那个封建时代,妹妹怎么能如此讥讽兄长呢?余先生结论是:“妹字绝为传写之误无疑。”余先生的考证,不说是“铁案如山搬不动,万牛回首唤哞哞”,也是有理有据,殊可信据。第三,多数学者确认谢道韫是谢玄之姊。丁福林在《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风韵高迈的一代才女谢道韫”一节转引余嘉锡《笺疏》引唐释法琳《辨证论》注引《晋录》,谓谢道韫深得其弟谢玄的敬重。刘孝标注“夫人,玄之妹”,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曰:“玄之妹:‘妹’当作‘姊’。”“ 谢遏绝重其姊”,《世说新语译注》曰“谢遏:即谢玄。其姊,即王凝之夫人谢道韫。”《历代名媛传》:“谢玄是道韫的三弟。”可见谢道韫是谢玄之姊,已经成为古今学者之共识。第四,关于谢道韫是谢玄之妹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在《世说新语·贤媛》中,刘义庆的正文说“谢遏绝重其姊”。刘孝标的注文说“夫人,玄之妹。”注文与正文相牴牾。其实注文“玄之妹”并不是刘孝标的原意。余嘉锡先生已经考定“玄之妹”是传写之误。“姊”字和“妹”字极易形误。退一步说,即使不是传写之误,刘孝标本来就是这么注的,那么“哪个说法可信呢?以哪个说法为准呢?我认为,一般地说,在同一本书中,正文与注文是主辅关系。考证的原则应该是从正文本身寻找根据,所有正文外的资料是次于正文的辅助参考资料,绝不能以之为主。因此在原文文字没有讹误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是要从原文之说的。注文属于作品之外的东西,作品的含义在作品内部。余嘉锡关于谢道韫是谢玄之姊的说法,本来是确切可据的,陈希红在《谢道韫生卒年考》一文中却说“我们认为此说不妥。”并说“《世说新语·贤媛》正文说‘遏绝重其姊’是‘姊’字,就不会是实情。我们认为是为了对偶工整的需要而做的修辞。”意谓“谢遏绝重其姊”与“张玄常称其妹”,是骈文,为了对偶工整,把妹字改成了姊字。这纯属无稽之谈。古人作文岂能因辞害义?刘义庆为了对偶就把妹字改作姊字?此说显然是臆解古书而就己意,是站不住脚的。陈希红立足于谢道韫是谢玄之妹,推断说:“前言道韫父卒于358年,减去三年父忧,道韫结婚应在360年。这一年其兄谢玄17周岁。则谢道韫必小于17岁。以小于其兄2、3岁计,则道韫其时正在15岁左右,这个年岁也正是那时女孩子结婚的法定年龄。以此推定谢道韫当生于346年。”由于此说的立足点不能成立,又无其他确证,因此这个主观推断自然也是不能成立的。谢道韫是谢玄之姊。谢玄生于公元343年,卒于388年。那么他的姐姐谢道韫必然 生于343年之前。根据丁福林教授《东晋南朝陈郡谢氏年表》载:“晋隆安三年己亥(399)······十一月,孙恩自海上起兵,攻陷会稽,杀会稽内史王凝之。凝之,谢道韫夫。道韫为谢玄之姐,今岁年在60左右。”上推60年,是339年。则谢道韫生年约在339年前后。谢道韫的卒年呢?前述公元399年,他的丈夫王凝之和两个儿子都被义军杀死。这时她年约60岁左右。据唐释法琳《辨证论》卷七注引《晋录》云:“琅琊王凝之夫人,陈郡谢氏,名韬元,奕女也,清心玄旨,姿才秀远。丧二男,痛甚,六年不开帏幕。”399年后六年即405年。她是65岁左右。以后她又活了多少年没有确证,已不可考。故她的卒年在公元405年以后。谢道韫的生卒年为:公元339年前后至405年以后。在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明之前,我们只能取这个约数,以了解她生活的大致时代。 《谢道韫生卒年考》一文谓谢道韫生卒年为346-415年,不确。又《谢道韫生卒年考》一文,谓谢道韫之父谢奕生卒年为约303-358年。谢奕卒年358年,早有定论。谓其生年为303年,不确。谢奕兄弟共6人,依次是:谢奕(?-358)、谢据(生卒年不详)、谢安(320-385)、谢万(321-362)、谢石(327-388)、谢铁(生卒年不详)。据丁福林〈〈东晋南朝陈郡谢氏年表〉〉载,谢奕从兄谢尚(谢鲲之子)生于308年,则谢奕生年当在308年之后,他的二弟谢据如果比三弟谢安大一岁是319年生,则谢奕生年当在309-318年之间。不可能是303年生。

刘基是谁,问问,谢谢!!!

刘基

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画家、人物、医师

目录

• 1.历史人物(元)

• 2.画家(1964-)

• 3.大连西岗区文化馆干部(画家)

• 4.广西北海港口医院副院长

• 5.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1.历史人物(元)

字伯温,晚号犁眉公。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日,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终年65岁,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旧属处州府青田县),明代政治家、诗文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字伯温,明国开国功臣。故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开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外围的重镇太平,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他还在太平立国,自称皇帝。调集舟师,从江州向东直指应天。声称此役有张士诚配合,攻陷应天,指日可待。在陈友谅的嚣张气焰面前,朱元璋的部将感到局势紧张。有的主张出城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转移,也有的主张献城投降。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朱元璋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问站在一边默不作语的刘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先斩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敌获胜。他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一世,其心无日不忘金陵。现在气势汹汹,顺江东下,乃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让。我们不能让其得逞,只有坚决抵抗。他又说,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行军千里来犯我,既是疲军,又是不义,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我以伏兵击之,自当必胜。这一仗对我们来说关系重大,一定要打好。刘基的一番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的决心,他采纳了刘基的计策,巧出奇兵打败了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不仅取得了保卫应天的胜利,还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巩固了金陵这块根据地。此役仅在刘基投奔后的两个月,充分显示了刘基卓越的军事才能。

陈友谅虽退守江西、湖北一带,但他和张士诚仍然是朱元璋的主要劲敌。为了扫平群雄,北定中原,最后推翻元朝政权,朱元璋军中对东张西陈两个战略方向,持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将领主张先易后难,即先打张士诚。这一战略思想对朱元璋也产生了影响。

刘基的主张则相反,他认为张士诚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求自保,这种人不足为虑。陈友谅野心勃勃,力量也强,又据长江上游,对我威胁最大。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乘虚攻我;可是如果先讨伐陈友谅,张士诚则不一定敢轻举妄动。故当先除陈。陈氏一灭,张氏自孤,存亡便由我了。陈张既平,就可拥麾北上,席卷中原,大业便可告成了。刘基的分析高瞻远瞩,应该说是朱元璋扫平四海、建立大业的唯一正确战略方案。朱元璋采纳刘基之计,决定先征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亲率三军溯长江西征陈友谅。先攻安庆不克,刘基知陈友谅重兵驻防安庆,其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必定空虚,便建言马上转攻江州,果然一举而下,陈友谅弃逃武昌。不久,陈友谅部臣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以保留部队为条件前来议降,朱元璋从刘基劝,接受胡的条件。胡降,其他守将见此纷纷前来纳款,整个江西很快并入朱元璋的版图。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北上解小明王韩林儿安丰被围之际,从武昌率军倾城而出,围攻洪都;想守回这一重镇。守将朱文正力拒抵抗,两军相持多日。七月,朱元璋率大军南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刘基日夜侍随朱元璋左右,参与军机。两军鏖战,血染湖水,双方死伤惨重,最后在湖面上相持不下。这时刘基向朱元璋献计,建议派重兵扼守鄱阳湖四周出口之处,以困陈友谅。不久,陈友谅率残军突围。想从小港汊口处逃窜,结果被朱元璋军扼住。陈友谅战死,余军大溃。消灭陈友谅势力以后,朱元璋马不停蹄,立即又挥戈东进,征伐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张士诚走投无路,自缢身死。自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尽归朱元璋所有。朱元璋对刘基说:“先生是我创立江山的第一等功臣。”

刘基还有许多出其不意的战术,每遇战事往往以奇计制胜。在打江州时,他见江州城墙沿江而筑,又很低矮,便授意在战舰上建造云梯天桥。夜间驶到城墙脚下,将天桥架在城墙上,士兵缘梯而上,顺利破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奔母丧从处州返金陵,途经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正适张士诚部来犯,严州守将李文忠要出兵迎击,刘基劝阻说,不出三日,敌人会自己退走,到时出兵追击,可获大胜。李文忠听从了刘基的劝说。第三天黎明,敌军果退,李文忠出击,大胜而归。

刘基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不仅使同僚下属钦佩不已,也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与尊敬。朱元璋将他比作汉代谋臣张良、尊称他“老先生”而不呼其名,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军政大事,有时遇有重大决策,仅召他一人进密室相议,一谈便是半日。朱元璋有时对他几乎到了依赖的程度。刘基母亲故世,他想告假回乡奔丧,朱元璋舍不得他离开,婉言挽留而不准假。后来勉强准了,还不时写信到青田乡里请教军政大计,刘基则详细分析答复,总使朱元璋非常满意。尽管这样,最后朱元璋还是提前召他回来。见人主如此诚意待己,刘基也以朱元璋为不世之遇,悉心辅佐,知无不言,为朱氏大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著作有《郁离子》等,《郁离子》全书二卷,凡十八篇,一百九十五条,每条多则千言,少则百字,主要是针砭时政的语言或故事。其文构思精巧,文笔犀利,富于情趣,发人深省。作者借假托人物郁离子之口,发表对社会、世态人情的看法。有些见解,至今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刘基故居】故居为五开间。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品格的高尚。

2.画家(1964-)

(1964.12---)1984年至1985年空军文艺教导队从事美术工作,1986年至1989年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99年至2001年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科毕业,

主要成就:

*1999年油画《家园》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2002年油画《牦牛系列之一》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2002年油画《三月的高原》参加“第十届全军美展”

3.大连西岗区文化馆干部(画家)

1956年生于大连。1984年至1986年在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学习,1997年毕业于辽宁教育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大连西岗区文化馆。油画作品《喇嘛》入选八届全国美展,《晚风》、《街道》等多幅作品入选省美展,多幅作品发表于各级报刊。 ,参加过第八届全国美展,出版有:刘基画集(一)刘基画集(二)2002-2006《臧东明珠昌都》、《西藏安静的地方》等专集

4.广西北海港口医院副院长

副主任医师。男,壮族,1939年12月出生,广西防城人。1辅海滇剿鄄济殿汐东搂964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现任广西北海港口医院副院长,北海市科研成果审定专家组专家,《交通医学》杂志编委等。主要贡献:主要从事内科临床工作,重点对肾病和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对劳动卫生亦有造诣。撰写论文《超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症的疗效观察》、《难治性肾病综合症的激素治疗综述》、《呋喃唑酮合用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消化性溃疡复发与预防治疗》、《北海西郊血丝虫人群感染的调查报告》、《北海港1978-1988年职业病的调查报告》、《农民装卸工劳动卫生情况调查报告》等30多篇,均发表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及全国、省级学术会议上交流,有的被载入《中国科教论文选》和《中国优秀论文荟萃》等书,其中有5篇获得不同级别优秀论文奖。有3篇被国际性学术会议作为会议交流论文,3篇均被评为优秀论文奖,个人被邀参加美国洛杉矶(1998)、加拿大温哥华(1999)、泰国曼谷(1999)等地学术会议,并被邀作专题发言(洛杉矶)。参加过全国抗感染会议,全国和交通内科学术会议、消化系统疾病学会议、医院管理会议等数十次学术活动。

5.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给儿子取了个名字, 奕明 个人理解是神采奕奕 正大光明 ,请老师们指点谢谢。

佚名 艺名 译名 易名 。。。都谐音。名字,不伤大雅 自己觉得有意义就够了。

万字 刘元卿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莲花县坊楼乡南陂村人,时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西“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宫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先生契其言。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刘元卿是理学家、教育学家,又是文学家。他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成就。所以他的著述比较多,而内容又比较丰富。《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奕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奕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近年来,全国出版的《寓言集》、《笑语选》都选入了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