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王祯《农书》的影响? 王祯农书及作者简介

王祯《农书》的影响?王祯农书及作者简介

关于《王祯农书》

 元王朝统治中国97年,时间虽不算很长,但却在我国农学史上留下了三部比较出色的农学著作。一是元建国初年司农司编写的《农桑辑要》,此后有《王祯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三书中尤以《王祯农书》影响最大。

作者王祯,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元成宗时曾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他在为官期间,生活俭朴,捐俸给地方上兴办学校、修建桥梁、道路、施舍医药,确实给两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旌德县志》)王祯像我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也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认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王祯同时代人戴表元所写《王伯善农书序》中说,王祯在旌德和永丰任职时,劝农工作取得很大成效,政绩斐然。所采取的方法是每年规定农民种桑树若干株;对麻、苎、禾、黍、麰麦等作物,从播种以致收获的方法,都一一加以指导;还画出"钱、鑮、耰、耧、耙、麴"各种农具的图形,让老百姓仿造试制使用。他又"以身率先于下"、"亲执耒耜,躬务农桑"。最后,王祯把教民耕织、种植、养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搜集到的前人有关著作资料,编撰成《农书》。

  《王祯农书》完成于1313年。全书正文共计37集,371目,约13万余字。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杂录》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

  《王祯农书》在我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兼论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业技术。王祯自己是山东人,在安徽、江西两省做过地方官,又到过江、浙一带,所到之处,常常深入农村作实地观察。因此,《农书》里无论是记述耕作技术,还是农具的使用,或是栽桑养蚕,总是时时顾及南北的差别,致意于其间的相互交流。如垦耕,书中就详述了南北的特点,并说:“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

王祯《农书》的重点内容是?

中国元代综合性农书。作者王祯。元代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一部农学著作,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巨著。《农书》37集本成书于元仁宗皇庆二年,明代初期被编入《永乐大典》。明清以后,有很多刊本。1981年出版了经过整理、校注的王毓瑚校本。全书约13万余字。内容包括3个部分:①《农桑通诀》6集,作为农业总论,体现了作者的农学思想体系。②《百谷谱》11集,为作物栽培各论,分述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等的栽种技术。③《农器图谱》20集,占全书80%的篇幅,几乎包括了传统的所有农具和主要设施,堪称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后代农书中所述农具大多以此书为范本。《农书》能兼论南北农业技术,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叙述颇详,并广泛介绍各种农具,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本书田制门后附录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对防火建筑和活字印刷有重要贡献。[

《王祯农书》主要内容

《王祯农书》在前人著作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吕氏春秋·上农》等4篇只是保存先秦有关农业政策、用地、整地和掌握农时的4篇农学论文。汉代的《氾胜之书》只残存了3000余字,不能见其全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只有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与《王祯农书》相比较,《齐民要术》内容虽包括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以及烹饪等,最后还附有非中国产的一些栽培植物,范围可谓十分广泛,但占了很大篇幅的烹饪显然是不属于农业生产范围的。《王祯农书》则明确表明广义农业包括粮食作物、蚕桑、畜牧、园艺、林业、渔业,而把《齐民要术》中的酿造、腌藏、果品加工、烹饪、饼饵、饮浆、制糖,以及煮胶、制笔等农产品加工的内容都去掉了。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来看,《王祯农书》也超过《齐民要术》。《齐民要术》还没有明确的总论概念,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构成全书的主要是农作物栽培各论,分别孤立地叙述各项生产技术。而《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则相当于农业总论,首先对农业、牛耕、养蚕的历史渊源作了概述;其次以"授时"、"地利"两篇来论述农业生产根本关键所在的时宜、地宜问题;再就是以从"垦耕"到"收获"等7篇来论述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共同基本原则和措施。《百谷谱》很像栽培各论,先将农作物分成若干属(类),然后一一列举各属(类)的具体作物。分类虽不尽科学,更不能与现代分类相比,但已具有农作物分类学的雏形,比起《齐民要术》尚无明确的分类要进步。《农器图谱》是全书重点所在,插图306幅,计20集,分为20门,261目。另外,在《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之间,也相互照顾和注意各部分的内部联系。《百谷谱》论述各个作物的生产程序时就很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农器图谱》介绍农器的历史形制以及在生产中的作用和效率时,又常常涉及《农桑通诀》和《百谷谱》。同时根据南北地区和条件的不同,而分别加以对待。既照顾了一般,又重视了特殊。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王祯啊 就是写《农书》那个

王祯(1721~1368),中国农业科学家、印刷术革新家。大家知道,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毕升制作是胶泥活字,到了元代,有位科学家用木刻的活字代替了胶泥活字,把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一步。这位科学家就是王祯。

  王祯是山东东平人,起先在旌德县当6年县长,后来调到永丰县。旌德县是个多山的地方,全县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大旱,一连60多天没有下雨,眼看禾苗都要旱死。王祯想: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里有的是水,要是能把这些水提灌到山地里,禾苗不就得救了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正是适用的提灌工具。他立即画出图样,召集了木工、铁匠师付赶制水转翻车,组织农民抗旱。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被救活了。

  王祯为什么这样重视农业呢?他认为,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做一个地方官,就应该尽到“劝导农桑”的职责。因此,他每到一地,就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他还花了好几年工夫,写了一部农业科学巨著--《王祯农书》,总结了农业生产各方面的经验。当时,著名的农书还有《农桑辑要》和《农桑衣食撮要》。在这几部农书中,以王祯的一部影响最为深远。

  王祯不仅对农业科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印刷技术也有很大贡献。他创造出木活字成功地代替了胶活字,用木活字排印了《旌德县志》,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他把木活字分别排列在两个叫做“韵轮”和“杂字轮”的轮架上,韵轮上的木活字是按音的次序排列,杂字轮则是排列一些杂字和“之”、“乎”、“者”、“也”等语助词。拣字的人坐在两个轮架的中间,转运这两个累架,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字,因而大大提高了排字的效率。木活字拣齐以后,就排版印刷,一版印完了以后,把木活字拆下来仍旧放到轮架上去,下次还可以使用,十分方便,从而大大担高了排版印刷效率。他还著有《造活字印书法》(附载在《农书》之未),是最早系统地叙述活字版印刷术的文献,在中国印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