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曹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评价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曹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评价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曹操到底是个什么人,又是怎样的性格

曹操是三国中形象最为突出的人物,被称为乱世奸雄,但表现的更多的是真性情。哭典韦、郭嘉,他惜才;官渡一战,以少胜多,抹书间韩遂,他多智;赤壁之上,横槊赋诗,他文采斐然...

一封《求贤令》,不需道德,不讲身世,只求才,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煮酒论英雄,他自信,咄咄逼人正是他政治家目光的体现,天下英雄为操与使君尔...

挟天子以令诸侯,世人说他不忠,可他一生都未称帝。他的事业是靠自己拼搏得来的,不似袁绍,孙权等人,靠家世,依父业

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是一篇论文,字数不限

在中国历史上,能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者,曹操是空前绝后的一人。可是提起曹操,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数落他的种种不是。其实,撇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纯客观的历史视角审阅曾经近两千年前彪炳神州大地的曹操,我们会发现这位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迥然不同。关键词曹操;历史真实;文学形象;奸雄;中肯评价

《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经历了由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到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从南北朝刘宋年间的裴松之《三国演义》注解,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迂回曲折的过程,而小说中的闻名主人公之一曹操的为人和历史地位也随着小说的不断演变而几荣几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奸诈多疑的典型形象。作者对他的击败吕布、扫荡袁绍、统一北方等历史功绩给予中肯的评价,书中第十八回引用郭嘉纵论曹操优于袁绍的十个方面,也都符合历史的真实,充分体现了历史小说“七实三虚”的严厉性。但出于文学形象刻画的需要和曹操形象的大致影响,小说里的曹操给人留下的终究还是敌对和可恶的印象。为了刻画这个人物典型,作者独具匠心地通过借黄祖之手杀害曾帮助自己解粮草之危、韬略满腹又恃才傲物的扬修的举动揭露他的奸诈和卑劣行径;通过描写曹操的梦中杀人以防随时的不测来表现其生性多疑、欺诈;通过借督粮官之首以平众怒定民心来渲染曹操的诡诈和残忍。非凡通过描写其杀害故人吕伯奢一家,然后竟声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毒心性刻画其忘恩负义和残忍无情。作者还通过曹魏集团的内部关系来刻画曹操对人才的迫害。文中的曹操为了罗致人才,往往不惜利诱和胁迫;对于已经到手的人才,又大抵布满猜疑和欺诈。一些谋士对曹操事业的发展殚精竭力,屡建奇功,可当他们对曹操的愿望有所忤逆时,曹操便“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不久或赐死或借他人之手杀害。似此宅心,小说中多所描绘。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语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

(详细资料 lw.china-b/wxwh/20090213/79734_1.html)

历史上的曹孟德是怎样的一个人?

首先声明:曹孟徳就是曹操 有历可查,有据可证。

曹操算得上一个标新立异的改革派,但他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又是非法理性的独断专制残酷无情。他虽"挟天子以令诸侯"感震天下,却又始终小心奕奕保护着苟延残喘的旧势力的代表刘汉王朝,至死不渝,抛弃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革命,堕入了半途而废的结局。

  曹操广屯田,修水利,倡节俭,轻徭薄赋,抑制豪强,为天下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无休止的争权夺利,无意义的军阀倾轧又惨杀了大批降卒和劳力,更深地加重了百姓的痛苦,阻滞了社会的进步。伸出去力图改革的大棒打在了自己的脑袋上,田野里只有多些白骨,多些流民,多些啼饥号寒的哭声而已。

  曹操渴仰贤才,广纳善良,不止一次地下过招贤令、求言令,确实给当时人妖莫辨的污浊社会吹进一股清新之风,让有报复于天下的能人才俊看到了一线希望。但他对网罗来的人才首先一条要求是他们必须无条件地为曹氏集团服务,俯首帖耳地听命于他一个人,任由他私欲野心的驱使。否则,稍有不苟,必遭惩罚。这种手段和心胸又极大地摧残了天才们才华的发扬光大。孔融、杨修、荀彧、华佗这些世上少有的奇才惨死于他的手中,就彻底撕毁了他伪善的面皮。(反对当权者的结局必然如此,这不是伪善,而是政治。至于孔融杨修之流是否奇才,不见得。作为政治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和李煜同类了。)

  曹操多才多艺,不仅在军事上是个统帅,在文学、音乐等等艺术方面也多有创见。他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成为文坛上一代新风的标志。然而,他又没能达到顶峰,囿于开创而无大建树,著述不多难成系统,成就和影响远远不如他的两个儿子。他写诗注重内涵的张扬而忽视形式地变革,新酒装进老瓶子,新酒也便成了无根飘蓬。

  曹操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先头兵,他应该有一个辉煌的结果。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充实的圆满的。但他矛盾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关键问题上决断的底气不足。《魏氏春秋》中记夏侯惇曾极力劝操应天顺民立魏去汉。曹操却答说:"若天命在吾,吾当为周文王矣。"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他用小小的自我满足打了个回旋,狠狠地拉了历史老人的后腿。

  当时的天下大势,的确需要曹操来作一个果决地亮像,倘若果真如此,后来的历史必然是另一番景象了。但曹操却没有这一点真勇敢,他是牢牢立足于旧基础上的花朵,徒有灿烂之色,根子却是腐朽的。

  所以,曹操的鞭挞宇内只不过是清扫历史殿堂的必然行为,他本人充其量不过是个尽责的佣人,一个新旧时期转换过程中接力长跑持第二棒的中间先手而已。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望梅止渴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然体现了曹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聪明睿智、很有谋略的一代奸雄!

【发音】

wàng méi zhǐ kě"望梅止渴"是大家熟悉的一个成语,它出典于三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也有叙述。一次,曹操和刘备同来到后园的小亭对饮,曹操说:"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于是二人对坐,开怀畅饮,论起天下英雄来。

从此,"望梅止渴"一语,遂千年流传。现在此成语,常用来比喻人们不现实的想法,用空想来自我安慰。然而,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望梅止渴"却并非无稽之谈。"望梅"确实能够"止渴",是人类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一种反应,是条件反射的结果。直到二十世纪,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才阐明了它的道理。通过"望梅止渴"巧计足见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个很有学问的政治家、军事家。

望梅止渴的生理学道理还要从人体的"非条件反射"讲起。我们平常用耳、目、口、鼻、舌和皮肤来感觉声音、景象、气味、滋味、冷热、痛痒。这些感觉器官,一旦受到刺激,就会在身体的某些部份引起反应。比如,在黑暗中不提防踩着一只猫,猫猛然叫了起来,你会吓一大跳,马上把脚缩回来;你的手不慎触到一杯滚烫的开水,你一定也会马上把手缩回来。这种突如其来的反应,是人和动物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往往没有通过大脑,只要靠脊髓工作就行了。这在生理学上叫"非条件反射"。

还有一种更复杂的反应,这是在生活中需要经过一定的体验和积累产生的。比如俗话说:"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蛇咬过的人,心里总是十分怕蛇,一旦看到跟蛇十分相似的绳子,他就会非常害怕。这种反应都是由感觉器官报告大脑,由大脑发布命令,然后再作出相应的动作。这种反应,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经验,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产生,所以叫"条件反射"。

吃东西也是那样,比如有人吃大肥肉吃得过量,吐了,以后他一见到大肥肉虽然没有吃,也会恶心厌食,这也是条件反射。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还用动物来实验条件反射,给狗准备好一些好吃的东西,然后铃声一响,放狗去吃。这样多次后,狗只要听到铃声,虽然前面放的只是空盆,它也会分泌唾液,仿佛前面仍然放着美餐。

望梅止渴也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因为人们吃过梅子,这圆溜溜,青淋淋的梅子、曾经使吃过它的人牙龈发酸,满嘴津液。在他的大脑皮质上记下了这种"酸"的印象,而且是十分强烈的印象。这样,每当他看到梅子,或者有人给他提起梅子时,他嘴里就会发酸。

也许你读到这里,你的脑子里已经作出了条件反射。"酸梅","酸梅",使你的嘴巴里已含着许多口水了。

现代医学常常利用条件反射来治病。譬如有人腹部手术后小便闭住了,尿不出来。大夫让病人看自来水龙头流水,听水龙头放水的声音,这样诱导病人对流水和小便产生联想,不多会儿,随着哗哗的流水声,病人就尿了来了。也有些失眠的人,常常在睡前喝杯牛奶,做些柔软动作,这样不久,一喝牛奶,一做动作,就产生睡意,不再失眠了。

当然,有的人也可以因为条件反射而诱发疾病。如对花粉过敏的哮喘病人,当他嗅到花粉后就会发病。但有的病人见到假的纸花或者塑料花后,虽然没有过敏源--花粉,它也会引起气喘。在日常生活中,条件反射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如从来没有吃过药,打过针的小孩,看见穿白大衣的医生是不怕的。当他多次看病后,就会把吃苦药、屁股上打针和穿白大衣的医生联系起来,以后他一见到穿白大衣的医生,虽然没有吃药或者打针,也会惧怕地躲避和啼哭。

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注意到"条件反射"现象,在天气炎热,长途跋涉、口干如焚的困境下,使出"望梅止渴"一计,使将士们的口倾刻大减,克服了困难,摆脱了困境。可见远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懂得了这条深奥的生理学道理。

[编辑本段]【解释】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自慰。

[编辑本段]【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编辑本段]【示例】

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编辑本段]【典故】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编辑本段]【英文】

Quenching Thirst by Watching Plums

Cao Cao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220-265) was not only a capable politician in managing state affairs, but also a strategist good at leading troops in going to war.

One summer, Cao Cao was leading his troops in a punitive expedition against Zhang Xiu. It was extraordinarily hot. The burning sun was like a fire, and the sky was cloudless. The soldiers were walking on the winding mountain paths. The dense forest and the hot rocks exposed to the sun on both sides of the paths made the soldiers feel suffocated. By noontime the soldiers' clothes were wet through with sweat, and the marching speed slowed down. Some solders of weak physique even fainted on the roadside.

Seeing that the marching speed was slower and slower, Cao Cao was very worried because he feared that he might bungle the chance of winning the battle. But how could they quicken their speed? Cao Cao at once callde the guide and asked him on the quiet whether there was a source of water nearby. The guide shook his head, saying that the spring water wa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mountain, which was very far to have to make a detour to reach. Cao Cao realized that time didn't permit them to make such a detour. After thinking for a moment, he said to the guide, "Keep quiet. I'll find a way out." He knew that it would be to no avail to order his troops to quicken the steps. He had a brain wave and found a good solution. He spurred his horse and came to the head of the column. Pointing his horsewhip to the front, Cao Cao said, "Soldiers, I know there is a big forest of plums ahead. The plums there are both big and delicious. let's hurry along, and we will reach the forest of plums after bypassing this hill." When the solders heard this, they immediately slobbered. Picturing in their minds the sweet and sour flavour of the plums, the soldiers felt as if they were actually eating the plums, the soldiers felt as if they were actually eating the plums themselves. The morale greatly boosted, the soldiers quickened their steps a great deal automatically.

This story comes from "The Fake Tangery" in Anecdotes of This World by Liu Yiqing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period (420-589). From this story, people have derived the set phrase "quenching thirst by watching plums" to refer to trying to comfort oneself of others by idle dreams.

[编辑本段]【说解】

“望梅止渴”之事表现出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得及前源”。后以“望梅止渴”比喻虚偿所愿。《水浒传》五十一回:“官人今日见一文也无,提甚三五两银子,正是教俺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编辑本段]【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自我安慰

[编辑本段]【近义词】

画饼充饥

意淫

[编辑本段]【反义词】

把饭叫饥

[编辑本段]【启示】

从本文中可看出,曹操是一个机智聪明,善于思考,懂得变通的人。

"望梅止渴",为什么望梅就会止渴?答:望梅止渴的心理原理

话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在电影《上甘岭》中,我们可爱的连长也成功地演绎了一回"望梅止渴"的现代版。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坑道里严重缺水的危机情况下,连长给战士们讲述了一个"梅子"的故事,引得战士们一个个都在吞口水。

事实上,望梅止渴这个典故道出了一个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联觉。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具体到望梅止渴这个典故,就是由听觉引起了味觉。除味听联觉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看到红的、橙的、黄的颜色会产生温暖的感觉,而看到蓝的、青的、绿的颜色会产生寒冷、凉快或清爽的感觉,因而前者称为暖色,后者称为冷色。这是由视觉引起温度觉的结果。

最常见的是色听联觉,即听到一种声音会引起一种色觉,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浅色。心理学家兰菲尔德(H. S. Langfeld)曾做过一个有关色听联觉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音符会引起不同的色觉,而且对同一个人来说,音调和颜色的联系是相当稳定的,有些人在7年后仍保持c音符与红色,d音符与紫色,f音符与粉红色,b音符与非常明亮的铜色的对应关系。

正因为联觉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使人们在有意无意中把这一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现代的广告中有相当普遍的应用。

“望梅止渴”讲了一个典型的心理暗示作用:古代魏国曹操的部队在行军路上,由于天气炎热,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见此情景,大声对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一听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这是曹操巧妙地运用了“望梅止渴”的暗示,来鼓舞士气。

还有这样一件事,某人出门旅行,途中投宿于一个旅馆。睡至半夜,哮喘的老毛病又发作了。他靠坐在床上,依然感到呼吸困难、胸部憋闷。黑暗中,他摸索了好一阵子,才找到窗户。可是,任凭他怎么使劲,也无法将它打开。情急之下,他只得挥拳把窗子的玻璃击碎。顿时,一股凉爽的新鲜空气迎面扑来。他探身对着被击碎的窗口深深地吸了几口,哮喘明显地减轻,于是又摸索着回床躺下,不一会儿就安然入眠。次日清晨醒来后,他想起夜间发生的事情,赶忙查看到底是哪一扇窗子被他打破。奇怪,所有的窗户均完好无损。原来,被他打破的竟是墙上那面挂钟的玻璃。

这个人的哮喘发作是事实,打破挂钟玻璃后,哮喘发作被控制了也是事实。而“治”好他哮喘发作的那“一股凉爽的新鲜空气”却并不存在。这种“想当然”就是心理上的暗示。

小品《卖拐》是一个消极暗示的典型。在消极暗示中,受暗示者的性格多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听风是雨、盲目崇拜。他们大多知识浅薄,缺乏科学意识。如小品中的卖拐者以行家里手自居,用一些貌似科学术语的语言就更有欺骗性。买者说自己“脸有点大”,言外之意是说自己的腿没有问题。卖者则说:“那是腿部神经末梢坏死,把脸憋大了。”“神经末梢坏死”可不是小事,放在谁身上心里也得“咯登”一下。买者说:自己左腿没有毛病,只是小时候右腿摔过。卖者便说“那是转移了”。“转移了”这三个字是癌症晚期常出现的字眼,很有煽动性。让你把腿跺麻之后走一圈儿,肯定会有不适之感,因此买者对自己的腿有病就深信不疑。人对自己的健康是很珍视的,因而也容易疑神疑鬼,过分敏感,本来没问题的部位,在意识的指导下,也会产生错觉,出现“杯弓蛇影”的心理暗示效应,进而产生了急切求治的心理。怎么治呢?卖者说出了他的“经验”之谈:“架着拐,走一段时间就会好。”既然治法这么现成简单,何乐而不为呢?这时卖者不失时机地把拐拿出来进行推销。买者听说自己的腿有办法治,自然喜出望外。于是,一出骗局也就此宣告成功。

可见心理暗示有好有坏,合理利用心理暗示,能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哦!

进行心理暗示的方法

“自我提醒法”:当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心里可不断默念鼓励自己的话。当遭遇困难和打击时,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能做好”,这样的自我暗示力量必将为自己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

“转移法”:想一些其他开心的事情,或听听音乐,眼望窗外遇到困难事情的时候不要太焦虑,不妨放松躺在床上;想一些平和而快乐的事;用手轻轻按摩脚底涌泉穴,再轻松躺下。如果突然感到很紧张和忐忑不安时,可做深呼吸;双手手指交叉放在头部,轻轻扣接头部;双脚伸直,双手伸直尽可能去触摸脚指。

把每一次失败都当作是最后一次:每个人都会有不顺的时候,试着在最不开心和失败时对自己说:“这是最糟糕的了,不会再有比这更倒霉的事发生了。”既然“最糟糕的事”都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既然已经到了最低谷,那么以后就该“否极泰来”了!当你在最不顺利的时候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会增强心中的安全感,也会给自己以信心。

不要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我们不要总是给自己一些这样的提醒“昨天我就是在这里摔倒的”、“这段路总是出交通事故”等等。因为越是这样,我们心里就会越紧张。所以,聪明人应避免老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而应多用一些积极性的暗示,比如:“走稳些就不会摔倒了”、“经过这段路时应该减慢速度”等等。这种积极的暗示和指导,比起总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