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如果古代中原不是汉族(华夏族)而是适合于中原的另一个民族成为中原主人的话会怎样?

如果古代中原不是汉族(华夏族)而是适合于中原的另一个民族成为中原主人的话会怎样?

如果古代中原不是华夏族而扶余人和高句丽人属于中原最正统的民族的话会怎样?

如果古代中原不是华夏族,而扶余人和高句丽人属于中原最正统的民族。那么今天中原就是扶余人和高句丽人的后代。。

假如古代中原主人不是华夏人而是东夷和东夷人的话会怎样?

假如古代中原主人不是华夏人而是东夷和东夷人的话,还是中华民族的土地,东夷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东夷也是中华民族的领土了!

如果古代中原汉族彻底没有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征服和混血的话会怎样?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曾如此形容关陇集团2113:“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5261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西魏~北周4102的关陇集团的特色就是胡汉混血。陈寅恪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史学家,透过他对关陇1653集团的评价,也可以理解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内耕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陈寅恪的话反过来理解就是楼主需要的容答案。

中原有许多少数民族被中原地区的汉人融合,成为汉族

多了,其实自古以来从来就没断过。比如华夏起源的炎黄部落联盟,其中炎帝最早起源于山西北部内蒙南部的游牧民族,后迁入中原地区形成炎黄部落联盟,成为中原华夏族肇始。那个时候的山西北部地区并没有纳入到中原地区,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那里还存在着少数民族游牧民族“戎族”。与此同时,蚩尤一族被炎黄族歼灭后,其后代在如今中原的部分应该也被融入华夏族(当时炎黄和蚩尤能在逐鹿决战就说明蚩尤一族应该延伸到今黄河以北地区了),当然现今西南一带有少数民族被认为是蚩尤部落的后裔,但结合当时的历史所,我们不难看出能够延伸到黄河以北地区,需要联合炎黄两大部落之力抗击的一个民族,其该规模应该也不亚于炎黄其中一部,甚至可能要更强过炎黄部落的任何一个。因此我个人觉得蚩尤一族大部分可能是被同化或吸收,并极有可以也是华夏族肇始之一,只不过他们的首领作为败者没资格被写到功劳簿上并被妖魔化,从而被后世所忽略。稍晚时期的东夷一族(主要盘踞在今山东一带)也逐渐被被纳入华夏族。东周-春秋时期的狄戎一族主要盘踞在北部草原,但也有盘踞在山西一带的部分,后来就找不到了,这些人应该不至于被杀光了。也不至于全部给赶跑了,赶跑的基本上是士兵,但老百姓还是要留在那里的,这些人应该被同化了,看地图就知道,这一支西临今陕西、东靠今河北,算是深入到华夏族的地盘上了,并与晋、赵、燕、秦有多年征战,伴随着征服和被征服,被同化的可能性极高。另外还有著名的“百越”,这是对男方各个少数民族的统称,在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先后经过被楚国蚕食兼并、被秦帝国征服,在这过程中,也逐渐被融入了华夏族,他们的汉化最应该在春秋以后。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佐证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被中原诸国瞧不起,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都觉得楚国占据的是蛮族之地,这说明那时还在民族融合过程中,而到了秦以后那里诸多蛮族已经不复存在了。其中最著名的一支应该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他们盘踞在今浙江-苏南一带,以吴国为例,尽管吴文化的鼻祖吴泰伯是周天子宗室由中原迁居江南一带,但当地土著居民毕竟占据绝大多数绝对不可能都是吴泰伯的后裔,首代国军是夏朝宗室南迁的越国也是如此,这两国家应该算是华夏族外迁至边疆地区(当时的中原政权版图远没有后来那么大)和当地少数民族融合,由于和中原地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逐渐带动了当地的“华夏化”(此处还不能被称之为汉化,毕竟当时“汉民族”这个称谓还没出来,到了春秋时期他们才被真正纳入中华政治版图之内,即便是这时,他们的风俗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也有明显区别,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就是吴王夫差欲称霸中原而伍子胥则建议他先灭掉越国,其理由是中原地区和吴国有明显区别,尽管伍子胥只江中原人陆行吴越舟行这一差异具体化,但这是古人以具体代抽闲的一贯表述方式(学过文言文的应该知道这一点)背后更多内涵的是两地民俗民风不一致不利于统治,而越国和吴国最相似,必定是一方被另一方兼并。到了秦以后,这两个“国家”已经完全被华夏族同化以至于找不到异族的影子。另外还有一支是被秦灭掉的巴蜀政权,也就是如今的四川盆地一代。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证明他们的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华夏文明并行发展而又风格各异,后被秦国政府后民族风貌彻底消亡。而汉代最主要的是和匈奴的“战争与和平”。北方匈奴或以战争入侵中原,或在和平时期南迁,最南据说到了至今天河南一带,但他们的后代已经找不到原先匈奴的痕迹了,这应该就是被汉化了。比如刘姓一族,有许多就是匈奴后裔,可能是由于当时当时强大的汉王朝当家姓刘的原因吧,他们处于对汉王朝的崇拜而改姓刘,也或许是匈奴贵族、有功之臣被汉朝帝王赐国姓刘(帝王或恩人赐姓在中国历史中并不少见,到了元代和清代甚至还要“赐族”的呢)

讲到这里可以用“汉族”这个称谓了,其实之前的华夏族传承下来的主体,当然华夏族也并不一定完全等同于汉族,还有一些为了逃避战乱或者伴随着疆土扩张而外迁,华夏族迁入边境地区,和原主体隔断联系再加上和当地土著的融合,也会成为新的少数民族。

三国-魏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应该是民族融合最热闹的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中原,也被汉化了。比如隋朝杨家祖上就是少数民族(具体是哪个民族就不晓得了),唐朝开国李渊那一家子就是鲜卑族汉化的后裔(尽管他们宣称自己是老子李聃的后裔但估计也是为了提升自家形象而穿凿附会),你想连帝王家都这样了,那贵族应该也不少。在上层社会的带动下,民间的汉化应该更为普遍。

唐宋时代应该也没断过。安史之乱后中国版图内长江流域内人口第一次超越黄河流域,主要是因为大批中原人死于战乱或为躲避战祸而南迁,在这一过程中,中原地区因原居住地居民急剧减少,而吸引北方来的少数民族南迁,这又一次重演了之前的民族融合过程,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元代以前。包括契丹、金、蒙古都有南迁被汉化的过程。到了元代以后这种情况会弱一点,因为元代蒙古人统治时期汉人被视为最下贱的民族,尤其是金国的衰败给成吉思汗的子孙带来了强烈的警示,金国迁都至今天的北京后上层政权日益腐化以至于丧失了大金帝国骁勇善战的本性而败于蒙古铁蹄(事实证明是蒙古铁蹄太过厉害,亚欧大陆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能抵挡他们,但当时的元朝统治者并不这么认为,当然元朝后世也堕落了)这时候汉民族的优越感已经不复存在,尽管有一些蒙古族为追求时尚或者觉悟到汉民族文化的先进而改姓汉姓甚至学习汉人的生活作风,但规模毕竟大大小于前代。其他民族对汉的向往大幅度下降,汉化进程放缓,甚至出现汉民族被其他民族同化的趋势。比如回族的诞生,我认为回族在这个时代产生也是有特定原因的,这个民族是西域人和汉族维吾尔蒙古等少数民族融合而成,就是因为汉民族的同化能力下降反而有被同化的趋向,这是有史以来最明显的一次汉民族被大规模异化的一个例子(当然之前之后也有但相比之下规模太小并不令人瞩目,诸如西南的部分少数民族就是汉人南迁和当地土著融合);到了明代又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严苛的行政管理制度,人口的管制迁徙和管制相当严格(虽然开国后也有大批江淮人被迁徙到因数代战乱而导致人口急剧减少的山东河南地区,但那是汉民族内部的迁徙而且是政府的强制迁移,自发性不足制约了民风民俗的交流。再加上明代对北方蒙古后金和西南土司保持高度警惕,这势必会直接影响到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清代自不必说了,如今的民族格局基本上就是从清代沿袭而来。清代统治者在人口管理方面兼收了元和明两代的特点,八旗制度划分了严格的等级,而清代的行政管理体制又很大一部分借鉴了明代,虽然有改革调整但都殊途同归——无非是将中国历史上封建集权体制发挥到极致。这其中自然不乏对人口的管制,在这个时代,民族间的同化和被同化自然也不那么激烈。或许这个朝代离我们很近,我们能轻而易举的举例很多细节的变化,比如在这个时代有满人强制剃发易装导致汉人外在的改变有很大,也有上层满族权贵的流行引领广大汉民族的“风尚”,同时也有满人受到在文化方面的吸引也不断西南民间尤其是汉民族的“流行元素”,但这些细节的变化并不足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根本面貌,因为更久远的朝代民族变化细节太难以考证了,才显得近代的变化相对而言引人瞩目。

民国至今尤其是建国以后,满蒙藏等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的进程又再度重启,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满族吧,据说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纯正的满族了,最多只能从户口本和身份证上看到他们是少数民族(而且当初在做少数民族统计的时候,由于少数民族有众多优惠政策,有很多甚至只有四分之一满族血统的汉族人也把自己报为满族),在藏区和蒙古地区,和汉族交汇的地方汉化程度也十分明显,其他少数民族也是。其中原因不一而足,我就不做太多评论了。

其实民族同化是一个相互吸引的过程,华夏族和汉民族在同化少数民族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的“被同化”。如今的汉族和2000年前的汉族绝对不是一种风貌。比如魏晋以前席地而坐的传统如今已不复存在。许多我们看做是“民族性”的文化其实也是外民族带来的,比如乐器像二胡胡琴,听名字就晓得了,还有唢呐据说也是从西域传过来的。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天天睡的床,最早的时候叫胡床,最早的时候汉族或者华夏族是不睡床的,叫“榻”,这一传统应该一直保留在唐代。日本大和族学习唐朝的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

就包括现在,我们不也在受西方世界的影响么?

上面很多都是我凭着记忆写出来的,并没有再度去查资料考证,可能有许多不全面的地方,也夹杂了一些个人观点,请楼主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