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民俗问题! 关于民俗
请详细介绍一下关于民间“问米”的习俗和当地民俗
问米
“问米”是一种迷信活动,在广东一直都存在着,其实不外乎就是一些专门帮人算命的人,女的,我们都称她们为“问米婆”。
外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身体开始头晕,胸痛,在医院里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心电图、B超、X光、彩超、验血、BT......什么都检查过了,但就是查不到任何的问题,只得了一个血压偏高的诊断。这间医院检查过了,又到另外的医院再检查,怕他们检查得不够仔细,来来回回的闹了一个多月,病没减轻,人倒搞得非常的疲劳,身体还是时好时坏。
4月4日,外公突然晕倒在厕所里,幸好没大碍。前二天晚上,外公又突然全身骨痛,一夜无眠,第二天甚至还无法起床走动。经过吃药打针治疗,能起床走动了,但却全身浮肿,而且走路的时间稍为长点就会胸痛不止,但只要坐下来休息一会,胸口又马上不痛了。医生也查不出病因,该检查的已经检过了,在无法可想之下,外婆想到了迷信,特地打电话给妈妈,叫她有伴一起去问米......
我和外婆、妈妈,今天一早就来到外婆所指定的地方等候那个“问米婆”,但等了好久一直没见她出现。外婆从衣袋里拿出了她的电话号码,我赶紧打电话问她在哪里?她说她现在正忙着,叫我们在某某地方再等等,她一会就到。
这一等就是一小时,在看见一个满头白发,脚步匆匆的,年近60岁的婆婆,外婆赶紧迎了上去......
来到一间商品后面放杂物的地方,简单的摆了几张凳子,这就是她赚钱的地方了。一坐好,她也直奔主题,问我们外公的生辰八字。当我们告诉她是1932年出生的,她倒好,直接问在场的一个人,1932年的,你帮我算算今年几岁?然后嘴里念念有词:“天上各路神仙速速来,今天我来把命算,望天上神公把此命的大小事情速速报......”,说完后马上把身子摇了摇,嘴里连打了几个嗝 嗝 嗝 嗝 嗝 嗝......如果说准了,你们点头,如果说错了,你们摇头就可以了,大神就明白意思了。
“大神算来此命是男花,有二兄弟”她看了看我们,看我们摇头,然后马上改口:“此命算来有三兄弟,但三兄弟中现在并不全在阳间吃饭,目前在阳间吃饭的只有两兄弟。”
“大神算来此命时辰若是早上则是大哥,若是中午则是二哥,若是傍晚则是老幺。”她一直看我们的脸色来说话,就这个排第几也算了三次,她一直看我们听点头时,才继续算其他的。
“大神报来此命有小孩六个,其中包括了养不活的。”我们只是直摇头。
“大神算来应该有八个”我们还是只摇头。
“十个?”......
她停止了所谓的摇头和打嗝,坐直身子对我们说:“先把钱给我”
“给多少?”妈妈问
“XXXX”反正钱不多,虽然知道她不可信,但外婆说她很准,无奈之下,钱还是给她拿着。
她拿到钱后,对着钱开始作法一分钟左右,说:“此命算来一共养活了七个儿女,而且目前个个健全。”在她看见我们点头的时候,她居然笑着说,大神拿着钱,就准了,大神就喜欢拿着钱说话,嘿嘿。
“那他有几个女儿有几个儿子?”
“这个问题,大神他没告诉我!”我现在问问大神,他是否夫妻双双健在。在一番摇头摆身的动作后,“大神道来,此命目前夫妻双双健全,而且妻子比他小,如果是比他大的,他的一生也比较辛苦和劳累......”
“此命算来,他最近被瘫神缠身,目前周身骨痛,五脏六腑均痛,夜晚常常双眼看天亮,而且他这人一生中闲事多理,平时闲不来,喜欢爱管闲事。”今年的四月和九月,明年的三月,他将会有大难缠身,病得不轻,但由于他曾经救了二条人命,所以大神会保佑他的,各路大神速速听命,请速到......保护......
当外婆想问更多的时候,她已经作势收功,并站了起来说大神已经离开她的身体了,只交待外婆和大舅舅吃饭时不要正面对着外公,而应该坐侧一点。另外吩咐我们在这个月的阴历十六晚打电话给她,告诉她外公的情况,然后在十七那天作法帮外公送劫。
我们这样问,我已经觉得不可思议了,如果不是外婆偏要问问,我才不陪妈妈来呢,而且这根本不可信。这真是明知不可信偏信之。更离谱的是,在商品外面还有一位阿姨正等着她去作法救命。趁“问米婆”收拾行当的时候,我走到外面问那个阿姨是怎样的情况:
原来,她的小外甥一出生就白血球不正常,比常人多,住院一直治不好,自从正月二十九出生到现在还没回过家,结果在无奈之下找上这个人算命,她算得非常的准,连祖宗十八代的事都知道,说她有办法解劫,所以今天特地来带她去外镇的亲戚家作法送劫。我的天啊,他们居然连这话也信,难道这样作法就可以治好这个世界都难治的顽疾--白血病!那世间上的医生还要来干吗?还学医干吗?全学这样的摇摇头,摆摆身子,让大神降降身就行了,何苦研究,何苦辛辛苦苦的探索科学配方!
外公的病在医院里查找不出病因,但脸和脚已经开始浮肿,这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但却苦于诊断不出,叫他去省的大医院看看,他又不愿意去,真是急死人了。难道就真的等所谓的大神来打救吗?这是无稽之谈!
中国习俗问题哦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6.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9.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
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
先明确告诉你,2010年是可以结婚的。
民间有说法,由于2010年的立春在旧历年前,即腊月21日,2011年的立春在旧历正月初三,这样2010年就没有立春。俗称“无春年”、“瞎年”、“寡妇年”。这是没理由的,怎样才叫一年,准确地讲,一年之始应是春,天体运行有规律,地球绕太阳公转360度,决定着季节的更替,总是从立春开始的,“立春”象征万物开始有生气,春回大地。 立春后,气候和气场都开始改变,由寒冷渐渐温暖起来。在位理学中,立春才是一年交割的时间。
具体日期倒是应该选择一下,要趋利避害。
不知朋友们是否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男靠出生时,女靠行嫁日。” 从命理来看,男人出生的时间很重要,而女人则是结婚的日子更重要。因此,结婚的日子是大好日子,不得稀里糊涂进行,应该择日进行。至少需要遵循以下结婚风水原则:
1、选择润年润月为宜。因为会有好兆头。如果当年没有“润月”、“润年”,也不必强求。注意,“润年” 有公历与农历之分。
2、 避开三娘煞和杨公忌的日子。相传月老不为三娘牵红线,使她不能出嫁。基于报复心理,三娘就与月老作对,专门破坏新人之喜事,故每月的三娘煞之日,即初三、初七、十三、十八、廿二及廿七,不宜结婚。
3、择日要以女方出生日期为准。并参考男方及其他人的出生日期。俗话说:“男靠出生时,女靠行嫁日”,可见女方择日之重要。若是把此原则颠倒或不顾,会导致婚后麻烦多多。
4、必须避开父母生日。即是父母生日的那天不宜嫁娶。
5、注册与结婚仪式日期。如果决定将注册与结婚仪式的日期分开,最好这两天都择日行事。如要取舍的话,便应以进行迎亲及摆酒的传统礼仪当日为准,选在吉日举行。
当然,结婚不仅仅是挑一个好日子而已,还涉及到婚房的选择和布置、婚车的选择和布置、婚礼、婚宴等等。
至于你俩最佳结婚吉日,根据你提供的信息,以你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根据民俗通书《玉匣记》,一要注意男女属相婚配,必须避开断头婚姻:
“从来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
蛇见猛虎如刀断,猪遇猿猴不到头。
龙逢兔儿云端去,金鸡见犬泪交流。
你属狗,你女朋友属猪,犬猪相会,没问题。
再按“女命行嫁大利月”正七鸡兔,二八虎猴,三九蛇猪,四十龙狗,五冬牛羊,六腊鼠马。你们最好选四月和十月。那就在三月吧,三就是生。
再根据干支比和为“不将”之日,但要除去“女命狗年忌嫁日”“寅申”之后,还有初四的丁酉(4月17日星期六),初六的已亥(4月19日),十六的已酉(4月29日星期四)。
结婚要以女方出生日期为准,据此女方出生年月日所在干支,不知道已经定否?仅作参考,祝婚后都大喜大利,婚姻美满,还有生双胞胎的。
民俗文化十条
民俗文化编辑词条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近几年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以往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疑义,不是问题。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概念。现在突然出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名称,而且这一名词变得十分时髦,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改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等。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换汤不换药,贴时髦的标签。如同前些年,人类学热起来,许多学科紧跟形势,在学科前冠以人类学,如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是什么学科呢?究竟是社会学、民族学、还是民俗学,有必要加人类学壮其门面吗。说到底我们从事这些学科研究的人有点心虚,缺乏自信,不敢承认民俗学或民间文化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我们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换的。
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包含的内容要丰富,要宽泛。我认为并非如此。相反“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研究对象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广。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民俗学研究的不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还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都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这样的看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化多样性宣言》的精神并不矛盾。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25届总会上通过的《关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的建议》所指的是“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言》中采用了“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这一表述方式,和“民间创作”、“传统的民间文化”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可以说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的“民俗”概念是完全可以互相置换的。如果我们再来看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象,更能说明这一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提及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定义:“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认同感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
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它艺术。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形式的联络和信息”。
很明显这一定义包含了民间传承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一切民间文化或民俗文化,不同的是这种文化的创造者,也就是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主体上,比我们以往所说的“民”(主要指农民、市民)要广泛的多。
历来关于学术概念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关于“民俗”的定义不下几十种,至今还在争论不休,我们遵存哪一种?概念界定是必要的,但研究不能单纯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
怎样对走进民俗 走进传统文化提问
。"走进民俗文化"校本课程,主要有如下三项基本内容:
1、学习民间工艺,感受艺术魅力。民间工艺具有历史悠久,品类齐全,技艺精湛,品格独特,不断创新等显著特点。学校依据同学们的喜好,教师的特长,各班自定民间工艺学习内容,形成"班班有民间工艺特色,人人会一样民间工艺手艺"的局面。同学们还自建社团,自起社名,每个班级都个性鲜明,充满艺术情趣。低年级同学以模仿填图为主,初步认识民间工艺制作特点;中年级同学不仅学习民间工艺制作,还搜集相关资料,探寻民间工艺的起源,发掘其中蕴涵的丰富寓意和流传的民间故事。高年级同学将研究性学习与手工制作相结合,意在培养探索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年画轩,学生用五彩的年画描绘纳福趋吉的喜庆图样;在花剪子房,学生用一幅幅剪纸,传递着朴素真挚的民族情感。
2、体验节庆文化, 培育民族情感。传统节庆负载着浓重的文化色彩和丰富的内涵底蕴。借节庆文化,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所负载的文化理念,使学生在传统的节庆文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春节,开展了"过中国年"活动,话起源、讲传说、写春联、画年画、包饺子、编中国结、给长辈说一句祝福话,这些活动,使学生们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节日喜悦和美好憧憬;在元宵节,开展了灯谜活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增加学识、发展智力;在清明节,开展"讲英雄故事,忆英烈遗言"活动;在端午节,开展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在中秋节,开展以崇尚团圆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同时,学校注重将现代节日赋予民族精神和新的时代内涵, 使民族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三八节,开展了"当一天妈妈"活动,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与体验妈妈的养育之恩结合起来;在植树节,开展了"我为校园穿绿衣"活动;在"红五月",举行了校园集体舞比赛;在六一节,开展了"同在蓝天下"手拉手学校师生共度六一活动;在国庆节,开展了"我爱五面旗,同唱爱国歌"合唱比赛,举办了"唤起中国心,激发中国情,培育中国魂"爱国月活动。
3、了解民风民俗,树立民族精神。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学校在确立班级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形成"两个一"系列活动,即"一班一民族风情","一班一地方风俗"。同学们广泛搜集资料,了解地方名胜、地方戏曲、地方游戏、地方美食和地方名人,从中品味着"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的丰富内涵,体会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以班级为单位,以各省市地方风俗为内容,开展班级展牌展示活动,使学生对民风民俗有更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学校"民间工艺展室",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自信自强的民族性格。学校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建立了"学生民俗作品展示室",让学生在学习与创造中传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