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如何评价咱们国家的高句丽县? 高句丽是韩国的吗

如何评价咱们国家的高句丽县?高句丽是韩国的吗

如何评价赵鼎新的《国家

个人以为,关键的区别有两个,都可以归结到各自继承的文明遗产:欧洲封建制建立于希腊-罗马文明的废墟上,春秋战国上接周朝的宗法封建制。

第一.欧洲的封建制是契约制封建制,契约的内在逻辑就是多元的,例如英国诺曼王朝在大陆有领地,理论上还是法王的附庸,尽管从不履行仪式。但宗法封建内在逻辑就是一元的。

第二.地缘政治。希腊-罗马文明是海洋文明,造成欧洲中世纪也是沿海比内地发达。中国文明兴起于中原。在地缘上前者更容易形成多元格局。比如三十年战争,就是周边的列强蹂躏中欧。

高句丽是什么族的一支 分布在哪里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包括沃沮和东濊),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朝鲜,所以三国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最初的高句丽国家的统治中心在今天中国吉林省的集安与辽宁省的桓仁一带,与韩半岛的关系不大。高句丽由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统治下的部族向国家过渡,与高句丽的势力进入韩半岛,大约都是在公元2世纪。

古代高句丽是不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国家?

在古代高句丽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并不是像你说的那样可怕。

高句丽是中国的还是韩国的?

高句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在我国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边疆王国。高句丽的祖先人,在商周时期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公元前108年,汉武帝设四郡管辖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其中玄菟郡高句丽县就是高句丽人的聚居地。

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起初定都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城附近)。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迁都丸都城(今吉林集安市)。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城(今朝鲜平壤市)。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省大部、整个辽宁省和朝鲜半岛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

鉴于高句丽存在的705年间,其主要活动范围都在中国中原王朝管辖地区,并与中原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而且高句丽的都城建立在我国东北的时间也占一半以上。高句丽政权的性质应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地方政权管辖的中国古代边疆民族政权。

第一,从高句丽民族起源看:

夫余人的活动范围在商周时期就在我国东北地区之内,当时叫做肃慎,周人说:“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左传》昭公九年)。由此可见,周武王克商以后,周人对东北地区的经营是很明确的,势力已到达今日东北的范围。

多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表明,浑江流域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如桓仁县台西沟遗址、姚山遗址、凤鸣遗址,集安市大朱仙沟遗址、二道崴子遗址、东村遗址,通化市王万发拨子遗址等都应该是高句丽政权出现前的文化遗存。这一地区文化的叠压关系明确,下层为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文化,其上面叠压着汉代文化,再上层则为高句丽政权出现后的文化。

第二,从高句丽政权建立情况看

公元前37年(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建都于纥升骨。今辽宁桓仁县城附近有一座平原城下古城子,还有一座山城五女山城,考古调查与发掘证明,这里是高句丽的早期都城,当时属汉玄菟郡管辖范围。

远在高句丽政权出现前,西汉王朝就已开始对东北广大地域实施行政管理,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起,先后置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管辖范围包括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半部。在玄菟郡内高句丽县附近建立起的高句丽政权,不断上表称臣、朝贡,也领回汉王朝赏赐的官服等。同时,在高句丽政权出现前后也有大量的汉族人加入到这一政权中。

1975年至1976年,在对集安国内城进行考古调查与试掘时,在高句丽石筑墙垣内发现了汉代土筑城垣,出土了汉代铁器、陶器等文物。高句丽政权存在的705年间,几迁都城,无论是都纥升骨、丸都城,还是平壤城,都在汉四郡的范围之内,高句丽一直都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边疆民族政权。

第三,自汉至唐,我国历代王朝都认为高句丽是我国的边疆民族政权

高句丽居地在商末至汉初是箕氏朝鲜的辖地,而箕氏朝鲜是周朝的地方诸侯,进入汉代之后为卫氏朝鲜取代,但依然是汉朝的藩属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汉灭卫氏朝鲜设置乐浪等四郡,在包括朝鲜半岛中部以北地区实行了和中原地区相同的统治方式。

自汉至唐,尽管各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方式不一,但历代的统治者都认为高句丽的活动区域是中国的传统领土。隋朝的统治者认为“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四郡,晋世亦统辽东。”(《隋书-裴矩传》)。唐太宗也认为:“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遗后人也。”(《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二》)反映了唐太宗视高句丽地区为中国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后一项使命,这也是隋唐两朝不惜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高句丽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高句丽自己也没有“自绝”于中国之外:

在长达7个世纪的时间里,高句丽称雄东北边疆地区,但给自己的定位都是中央王朝的边疆地方政权,主动和中央王朝建立臣属关系,不仅接受册封、纳贡、纳质,而且后来还“上封域图”,更是表明了其对唐朝的认同,并没有自绝于中国之外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所以在唐朝统一高句丽后,有大批的高句丽人不仅没有对唐朝抱有“亡国”之恨,反而为维护唐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青史留名。诸如泉男生、高仙芝、王毛仲、王思礼、李正己等,在两唐书里面都留有其传记。

第五,从灭亡后高句丽人的流向看: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高句丽灭亡后,唐凡收其民“户六十九万”(《新唐书-高丽传》)。这应该是当时高句丽的总户数,其中,高句丽族户数有十五万户左右。

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高句丽灭亡时,高句丽族人户数有十五万户,计有七十万人左右。其中,迁居中原各地近三十万人,投归新罗的约十万人,投奔靺鞨(渤海)的十万以上,散奔突厥万余人,凡五十多万人。再加上散居辽东等地“遗人”,战争死亡人,总数与高句丽族人数基本一致。

其中只有投入新罗、留居半岛今龙兴江以南的约十万余高句丽族人融入半岛民族,而大多数都融入了汉族人中。从这一点看,把高句丽民族作为东北历史上的边疆民族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