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从诗眼的角度分析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眼

从诗眼的角度分析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眼

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急求)

“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说我把自己的那份对你的担忧托付给明月(让它陪伴你一直到夜郎的西部)。这句诗给无感情的明月赋予人的感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远赴偏壤之地的对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眼是哪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最能开拓意境,升华意蕴

(一)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

小题1:B

小题2: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小题1:试题分析:

B项完全正确,ACD三项均有错误。

A项从题目看,“龙标”指王昌龄“左迁”之地,并不是作者李白贬谪之地。

C项从“落尽”“啼”以及“左迁”的大背景可知,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哀伤的。

D项李白主要诗风属浪漫主义风格。从末两句即可看出。

A项考查内容理解。

B项考查表达方式的判断。

C项考查表达方式的作用。

D项考查写作风格。

点评:本题较难。此类题一是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具体有四大方面:⑴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常用方法:①知人论世;②批文入情。⑵鉴赏技巧:①注意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②注意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四种,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除此之外还有写景诗,主要运用描写的方式。③注意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⑶诗歌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⑷鉴赏诗歌常用的语言:①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②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③注意“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小题2:试题分析:一注意赏析的两个角度:修辞和情感,二注意王昌龄“左迁”的事实,三注意作者和王昌龄的朋友之情,抓住关键词“愁心”。

点评:本题最难。答题一注意赏析的角度:词语运用、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诗歌风格和思想内容、主观情感等,二注意知人论世,联系背景,三注意批文入情,从字面意思理解深层蕴含,四注意用语专业。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

       读懂诗词首先要了解历史背景。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贬官了。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而王昌龄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达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听说好友的事情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 ,是地名,今湖南省黔阳县。五溪指湖南西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王昌龄知己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