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书记考试题:在我国历史上我国进行了几次文字语言改革?当时的帝王分别是谁?这些文字语言改革的历史作用

书记考试题:在我国历史上我国进行了几次文字语言改革?当时的帝王分别是谁?这些文字语言改革的历史作用

我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那些?

秦朝\汉朝时官话是陕西话 唐朝时官话是山西话 宋朝时官话是今天的福建客家话. 元朝时通行河北话 明朝时官话是江淮话 清朝时官话是夹杂着满语的北京话. 现在的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周朝之前汉族未出现,不可考,可能是来自中亚的一种游牧部落语言 秦汉是用的是陕西话 唐朝用的是现在的粤语和吴语 宋朝用的是福建话 元明清都用近似现代普通话,但是清朝更接近现代的中文发音 周朝分封的时候,因为采取的是封建周王亲戚到边远地区管理当地土著居民的武装殖民政策,所以各国交往需要规定通行语言,这种语言就叫做“雅言”,应该是当时的关中方言,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有“通语”,也应该是关中方言,之后作为通行语言的“通语”就是中原河洛方言和陕西关中方言交替,甚至南宋时的“官话”都是河洛语而不是浙江话,明代的官话是淮徐一代的语言,但是当时这种语言应该和现在的天津话有点类似,到了清朝的官话,应该就是现在的北京方言了,如果说原来的官话现在还有哪些遗存的话,我觉得应该就是现在台湾人说的“国语” 文言文是先秦时期的官方文字和语言,后来渐渐的成为了专用的书面用语,与白话渐渐脱节了。文人雅士、贩夫走卒平时讲话都是口语,即白话文。 但在官方的正式场所,官僚们讲话的时候则使用官话。 中国各朝代官话,大多都以中原地区语音为标准音,用些规范的类似文言的语句。如明朝时期的官话就类似《水浒传》、《金瓶梅》里记载的衙门公堂上使用的语言。 正如今天被人称作“打官腔”者,就是指那些套用官方文件上的“文言”,拿半文半白的语言用于日常交流的人。很是招人厌恶。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以下是中国一位帝王改革的内容:(1)推行均田制(2)迁都洛阳(3)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4)改革官制,严惩贪污。问这位皇帝是( )?

正确答案:A 解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484年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使北魏的吏治贪污腐败现象有所好转;485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故本题选择A项

公元4~5世纪中国的两次改革

北魏

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

南方的分别是东晋(公元317---120年)宋(公元420—479年) 齐(公元479—502年)

应该没有什么重大的改革吧。

中国汉字经过了哪两次变革

汉字与社会的协调,良性的知,良好的知识,是一股。良好的知与行是一股。善之爱之慈之的社会运转是一股,这是诸法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