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任何一个人,都符合“六度关系”吗?
有关六度人脉关系的解释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接下来 维基百科 给出了一个数学解释:若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260的6次方 =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多倍。
简述六度关系理论
一、 六度关系理论的定义
20世纪60年代,美国耶路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为描绘一个连接人与社区的人际关系网而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试验,结果发现“六度分割现象”。他将这一理论通俗的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剧作家贵尔(John Guare)在一出同名的作品中表达了这个概念:“在地球上,每个人与其它人之间都只相隔六个人……美国总统,威尼斯的船夫……不只是那些有名的人,任何人都一样,不管是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土著,南美洲火地岛上的居民,还是爱斯基摩人。我和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可以经过六个人而拉上关系。这是个十分深奥的想法……”
六度分割理论从此成为人际关系世界中既无可否认又令人震惊的特征。
二、六度关系理论的数学解释
建立可评估的数学模型如下:
若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个人,其六度就是:260的6次方=260×260×260×260×260×260=308915770000000。即通过包含自己之在内的6个人,你可以认识308915770000000个人,消除这些人中的重复节点,也几乎可以覆盖地球整个人口的若干多倍。
下面用图论加以证明:
如图所示,分割度数相当于跨越半个圆所需的步骤:
Degrees of separation = no. of steps to go half way round circle
图2-1 六度关系理论的数学解释
如图2-1所示,从圆中任一节点到圆中任一其他节点所经历步骤不会超过六步,随着随机度的增大,此结论同样成立。
六度分割理论或者说六度空间理论实际上描述了任意两个人之间建立联系的复杂度,上述数学论证说明,建立任意两个人之间的联系,可能只需要六次,或者说只需要惊动六个人。
三、六度关系理论的150法则
“六度分割理论”出现后使人们对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的威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六度分割理论”为何只需“六度”则需要从人际关系网络的小世界性质另一特征“150定律”(Rule Of 150)方向来解释。
《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马可姆•格兰德威尔在他的著作《引爆流行》中考证了一个名为“郝特兄弟会”的欧洲农民组织,这个组织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一个聚居点的人员规模超过150个人时,就要将该聚居点变成两个,这两个点再进行“…… 150-分离-150……”的循环。格兰德威尔说:“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古往今来,许多团体建制都无意识地采用了这条规律。例如:在14世纪以后瑞典陆军编有旅,每旅辖3个营,每营辖4个连,每连编150人。我国建国后人民公社的建制人数也为150人。为什么偏偏是150这个数字呢?
人类学家特蕾茜•H•约菲研究发现人类所能处理的社会信息与人类的大脑的视觉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发达程度有关。由罗宾•邓巴领导的研究小组1993年报道了动物种群的规模与其大脑新皮层相对于整个大脑的比例相关。现代人,这个规模大概是147人左右。进而,邓巴在2002年通过西方人比较熟悉的圣诞卡片交换行为的调查发现这个人数在153左右。类似的大量研究都表明“150定律”的科学性。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3],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在此,只要稍微计算一下就可知,如果每个人的日常密切联系的人际网络是150人左右的话,通过6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可达人数便是:150的六次方= 150×150×150×150×150×150=11390625000000。这个数字远超过人类历史上所有各代的人数之和。则通过六个人可以与世界上任一个人建立联系也就不难理解。
四、六度关系理论的应用
无论是人际网络,还是万维网的架构,还是通过超文本链接的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甚至人类脑神经元、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均有着完全相似的组织结构。通过网络,“六度分隔理论”使人人之间都可以构成弱纽带,当然,理想的状态是人人都置身在连接的世界中,这个目标在不断接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这在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人、社会、商业都有无数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如果没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损耗掉。在互联网上聚合的弱纽带当然还是虚拟的,虚拟虽然是网络世界 的一种优势,但是和商业社会所要求的实名、信用隔着一条鸿沟。通过熟人之间,通过"六度分隔"产生的聚合,将带动产生一个可信任的网络,这其中的潜能的确是无可估量的。
当前运用六度分隔的领域有:直销网络,电子游戏社区,SNS网站和BLOG网站。
六度关系是什么
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名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翻译为 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等。 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分割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
可以说腾讯的朋友网就是典型的例子啊!任何一个人你就会发现,他都会是朋友的朋友,这种关系不会超过六次。
其实这个理论很容易理解的。假设一每个人有100朋友,而他的每个朋友又都有100朋友,两次就是一万,三次就一百万,六次就是一万亿。而地球才多少人。
当然这个理论不是绝对的,比如说非洲的一个小孩,他刚出生,还没朋友,而他的村子也几乎与世隔绝,那么多少度都是没用的。
人类是社会化动物,每个正常人都会认识超过一百的。非洲的小孩不认识,是因为他没有真正进入人类社会,非洲和亚洲又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但在将来,全球大融合的情况下,这个理论将会几乎没有死角的。
很辛苦的手打,解释,希望能帮到你。
大6和弦的音程结构从下到上依次是?
◆大六和弦就是在大三和弦的基础上再加一个与根音成六度关系的和弦,以C调为例,就是1356,或CEGA。
如何建立强有力的人脉关系?
常言道:10多岁比智力,20多岁比体力,30来岁拼专业,40岁拼人脉……年纪再大些要拼什么我就不知道了,但过了60岁肯定重新拼体力,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哈哈。
说到人脉关系,现在任何人都相信它越来越重要,至少我身边大多数朋友都把拓展人脉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包括我自己),刚好30来岁有点经验和积累,还有体力仍然有梦想和激情。
我在去年重读高阳的小说《胡雪岩》,虽然到现在还没有看完,但这本书通篇讲的,无非是四个字:“人脉关系”,这是一部关于人脉关系投资与经营的最佳教科书,值得一读,尤其身处最讲关系的亚洲社会。
提到人脉关系,我想起2个小故事,第一是bill gates他老人家,在20岁的第一份合同来自IBM,而据说是因为他母亲本来是IBM董事,是她把小bill推荐给IBM董事长,才赢得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同,这个故事可谓街坊尽知,也常常被人提起来证明人脉关系重要性,但我倒觉得这个事情不是讲人脉而是讲裙带关系,毕竟老妈妈不算真正意义的人脉。
第二是新东方学校的俞敏洪老师讲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你要想知道你今天究竟值多少钱,你就找出身边最要好的3个朋友,他们收入的平均值,就是你应该获得的收入。俞老的话真是一针见血,令我敬佩。
按照社会学的某些观点,我们生存的中国正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你每天遇见的,对你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都是一些陌生人(所以老妈妈的关系只是证明熟人社会的重要性)。由于陌生人的存在,更提升了人脉的重要性;而由于人脉的重要性,也催生了一些新的行业,比如各类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网站,如“若邻”、“联络家”等,提出如“六度空间”或“社交银行”等新鲜的理论。
我曾在去年很有兴致地加入若邻(参考:“一起建立我们的网络人际空间”),填写了自己的资料,1年多逐渐连接了300来人,虽然大多数只是一个名字而已,难得有进一步沟通和强化关系的机会,但也有幸谋面过其中10来位朋友,还算有一定价值。
我记得若邻上的讨论区曾有不少人激烈地讨论这个问题:这种网络人际连接究竟有多大意义?SNS是否应通过建立沙龙、组织活动或者分类讨论来有意识地加强人与人的深度了解和互动?……不过后来总算有人出来安慰说:SNS依靠的是“6度关系”理论(指按数学计算,这个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产生联系,最多只需要通过6 个中间人,从你到布什总统,从一个越南农民到阿拉法特),虽然internet技术可以更方便使地球上任何两个人产生联络,但它永远只能提供一种“弱连接”,永远无法替代真实生活,无法取代面对面的交流和带来的信任,因此别期望太高。
这是个理智的评价(所以我好奇SNS如何产生盈利,除婚恋交友市场外)。显然,无论借助网络还是现实生活,建立真正的强有力的人脉关系并非易事,它同样需要用心经营、互利互惠,所以“社交银行”这个概念有意义,人应该要经常盘点自己的人脉资产,计算投资和收益。而短期的利用及无意义的小圈子社交,都是另外意义上的一种浪费。
我认为,朋友无非分为两类:有用的,和有趣的。其中之一或两者兼有。
如果你尚处于渴望友谊的阶段,或者对于商业充满厌倦,那么我建议你放弃阅读后文。
这是个真实的商业世界,有用的朋友才能产生长期交往的动力,好比你只希望去那些顾客盈门信誉良好的商铺买东西一样,当然如果彼此兴趣相投,那更妙不过,但不可强求。
人是否善于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交往,善于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环境中折腾,这是衡量一个人社交成熟度的标志。
我的看法,建立强有力的人脉关系无非3点:
第一、建立你的价值。
这里的“价值”,换个更贴切的说法就是“被利用价值”,在盘点人脉关系前,冷静问问自己:你对别人有用吗?你无法被人利用,就说明你不具有价值(比如说,职业规划无非是提升你的“被雇佣价值”),你越有用,你就越容易建立坚强的人脉关系。
想想看俞老师的那句名言?很少人能和与自己地位相差太远的人建立真正的人脉关系。所以,即使我今天有幸通过wealink与李嘉诚建立了联结,他也不会对我有兴趣(还不如认识长江或和黄实业的VP或CEO更有价值呢)。如同建立品牌一样,一个人与其匆忙花费精力漫无目的认识朋友,不如事先确定好自己的价值定位,然后针对目标顾客有针对性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