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安对梁山好汉和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梁山好汉对招安的态度
水浒传怎样看待招安?(急)
水浒传这部反映农民造反的小说能流传到现在的主要原因是梁山泊败了,如果结局是农民起义成功了,或者排完座次之后便戛然而止,在封建集权的时代,这本小说必然会被统治阶级和谐掉。其实,假设梁山泊胜了,宋江只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小吏而已,哪有什么治国良策,一百单八将又有几位安邦定国的人才呢?其他粗人又将如何安置呢?水泊梁山政权的腐败速率恐怕会更快,这岂不是会比宋朝更乱,宋江天下能坐得稳吗?纵观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哪一个不是开始时口口声声的“苟富贵,勿相忘”,到头来还不是封建统治者的那一套“飞鸟尽,良弓藏”的把戏吗?不要把水泊梁山看得如此浪漫主义.
宋江的招安究竟对不对,如果不招安他又会怎么样
为了弟兄们不再落草为寇,有一个好的出路和前程,主要是还为了他自己!尽管宋江是梁山头领,但由于他的基本立场没有改变,上山后还是 权借水泊暂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封建的忠义观念始终主宰着他的行动,所以他接受了招安! 宋江接受招安对弟兄们来说当然是不好了!梁山好汉,被北宋朝廷所利用,奉命征讨辽国和方腊。损兵折将,宋江最后也饮朝廷赐的,而四奸臣下了毒的毒酒而死!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这样结束了! 我自己的理解吧!
结合《水浒传》的故事情节,粗略的谈谈你对书中这场农民起义的认识?(不少于300字)
就如同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农民起义一样,古典小说水浒中的农民起义同样令人扼腕叹息,从最初的轰轰烈烈到最后的黯然收场,悲剧一般的结局让无数象我这样后来的读者血脉喷张,义愤填膺!
曾几何时,啸聚山林的好汉是那样的意气风发,在他们面前,皇帝惶恐不安,权臣狼狈不堪。这样一群创造辉煌的梁山好汉为何最后会淹没在八百里水泊之中呢?细细品味,我对这样的疑问很快释然了,起义黯然收场不但是作者的刻意布局,也是历史一种必然。在封建文化的氛围下,作者根本不可能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构想一个完美结局的,在几千年的忠君思想下,梁山是反动的叛贼,悲剧是从开始就注定的,假如作者反其道而写,我想这部古典小说经典流传下来几率无限等于零。尽管作者对权臣当道,官场黑暗不惜笔墨,对兄弟情义也赞赏有加,但根子上他选择站在了统治者的立场,这既是无奈,也是必然。
且不说作者的布局安排,仅从起义本身来看,只能说是成于天时地利,而败于人和。民不聊生、统治无道在起义之初,为八方义士齐聚梁山提供了天时之利,而八百里水泊作为地利条件也成为梁山辉煌崛起的资本,因此在几次与朝廷对抗中,起义者取得了数次胜利,替天行道的大旗也轰轰烈烈的举了起来,问题是,缺乏统一的政治倾向及没有一位具有魄力的首脑终将会成为梁山失败的历史必然。首先,在为什么要起义的问题上,梁山好汉们都是“被逼”的,用现在地话来说,这些生活失意者只想找个活的容易些,能生活下去的地方,要说推翻当朝的统治,自己改朝汉代的政治倾向,梁山上下只有李逵这个“浑人”在被激怒的情况才说过这样的大志。因此,这样的起义可以偏安一隅盛极一时,但难以形成合力,谋取天下。其次,宋江成为义军的首领也可以说是起义之大不幸,宋江骨子里浸含着封建忠君思想,他从上梁山开始,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与提高影响力,可以说他从来未在如何推翻无道统治这个问题上浪费一个脑细胞,在他的带领下,梁山义军最终走向了他眼中最好的归宿:“组团”被招安,可他的一片“赤诚”,不但为当朝统治者所诟病,也在梁山内部产生了分歧,缺少了“人和”,起义最后悲剧收场完全可以说是必然的。
如何看待梁山好汉受诏安,不诏安会好一点吗?
不会。梁山泊的英雄末日是迟早的,山里只懂杀富济贫而无安邦定国之人。充其量只能算是农民起义家。况且同受罪容易共享福难。清朝时候太平天国就是参考的例子。武以安邦却没有文以定国。不过梁山泊的群雄的英雄气概与正义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