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一枝开里的一表达了什么?(咬文嚼字导学案,重难点,什么是咬文嚼字,作者)
咬文嚼字导学案,重难点,什么是咬文嚼字,作者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意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教学难点:
1、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在鉴赏与品味文中引用的佳句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第一节
一、导入:
“小老鼠看书”打一成语: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词典中对“咬文嚼字”这一成语有三个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形容卖弄才学;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由此可见这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那么朱光潜先生对这一成语赋予了怎样的新意?我们今天来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
和奠基者这一。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黑格尔的《美学》等。《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疏通文中生子新词:
A、生字:
倒涎 憎恶 茗烟 深恶痛绝 啰嗦
锱铢必较 斟酌 没镞 岑寂 月晕
烹小龙团 清沁 蕴藉 太滥 灞桥
付梓 尺牍
B、新词:
炼字:用心琢磨,使文句精美简洁。
援例:引用成例。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索然无味:形容文章内容枯燥。
推敲:斟酌文句,反复琢磨。
胸襟:抱负、气量。
岑寂:寂静。
捉摸:猜测;预料。
游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清沁肺腑:清新得渗入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不即不离: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
若隐若现:像是隐藏,又像是显现。形容模糊不清的状态。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点石成金: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文章。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
下乘:下品。
粗枝大叶:比喻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方向发展。
2、精读课文,把握文段主旨:
第一段:郭沫若听从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中的台词,使文句意味大变。
第二段:举《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是”“你这”“你有”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意味。
第三、四段:举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第五段:举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诗歌的意境不同。
第六段: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之分,并以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旨意丰富蕴藉。
第七段:联想意义的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第八段:对文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
系)。
第二部分(6-7):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为陈言之务去”)
第三部分(8):对文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B、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具体谈作法。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论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第二节
一、分析全文:
1、演员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句台词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认为改得怎样?他的理由是什么?
郭沫若认为演员觉得改得很恰当。
郭沫若认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会落个“不是”;而“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2、根据这种认识郭沫若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什么?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3、朱光潜先生认为以上两种修改方法怎样?
认为第一种修改得很好,引用《水浒》里的用语对“你这”句式作推敲,证明演员确实修改得好;而第二种修改得不妥,他引用《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一句,来说明“你是”的特定意味进而予以反驳。
4、朱光潜为什么认为第二种修改得不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根本不成一句话。
5、所以第二段中第一句话“这是炼字的的好例”,“这”就指代不明,结合语境我们可以猜知作者的本意是指什么?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6、大家比较阅读一、二段,说说朱光潜和郭沫若他们分别是怎样看待“你是”“你这”这两种句式?
郭沫若认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会落个“不是”;而“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朱光潜先生认为“你是什么”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 “你是什么”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你这”句式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7、“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换成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句式之后,表达的情感不一样了,这就直接证明了第三段中的哪几句话的正确性?既然这样这就要求我们怎样做?
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
无论在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放松的谨严。
8、下面我们读 读《史记》中“李广射虎”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翻译: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见第四段内容。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文字的好坏并不由繁简决定,而是由意味、表达效果而定。
9、作者对于贾岛的“推敲”这一典故,他有没有认为哪一句好些?
作者没有明确究竟哪一句用得好,他认为选“推”或“敲”字,重要的是选用的这个字所营造的境界要与作者当时所要说的相符合而且和全诗调和的。
10、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肯定哪个字用得好,但他还是对这两个字分别作了探讨,他是怎样探讨的?
作者认为用“推”虽然显得鲁莽,但可说明门是虚掩的,由门虚掩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孤零零的一个和尚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想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无声,气氛冷寂,才不惊动宿鸟,与全诗调和些。
用“敲”字显得拘礼些,说明寺里有人应门,不是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寺里至少有一些温暖人情。由此可见“敲”的空气没有“推”那么冷寂。就上句来说,“敲”为有声,会惊起宿鸟,打破岑寂,会平添搅扰。
由此可见,诗歌用字不同,意境改变。
11、第一部分各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三个例子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12、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字的难处在于其意义的确定和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那么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直指的意义:明显而确实;易用;固定的;偏于类型;
联想的意义:变化莫测;难用;游离的;偏于个性;意蕴丰富。
1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文章适合用直指的意义?什么样的文章适合用联想的意义?对我们有怎样的要求?
科学的文字适合用直指的意义,文学的文字适合用联想的意义。
既然字的难处在于其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有很
大的区别,并且适用于不同的文字,那么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准确把握作品的内蕴,达到表达的最佳。
14、作者引用《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想说明什么?
(“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
15、联想的意义可以使意蕴丰富,但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陷入“套板反应”
中,那么什么是“套板反应”?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16、“套板反应”有何危害?
就作者来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17、怎样才不滑到“套板反应”中去?
“唯陈言之务去”,运用文字时做到咬文嚼字,让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
18、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具体谈作法。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论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19、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小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这一小节起总结作用。
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二、提高拓展: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科学文字与文学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
1、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入海流”这一倒装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流”字发音舒缓绵长,放在句末,可以想象黄河宽广辽远、浩荡千里的形态;“入海”这一瞬间景象可以想见黄河惊涛骇浪、奔腾咆哮的气势。
2、红杏枝头春意闹浓。—一宋祁《玉楼春》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春风又绿过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与其它几个字相比,“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
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
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一卢梅坡《早梅》
“一”,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5、请分析王安石改为“纷纷”二字好在哪里?
晴景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纷纷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联想想像,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8、银杏,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片扇形。种子椭圆形,外面有橙黄色带臭味的种皮,果仁可以吃,也可以人药。木材质密,可供雕刻用。是我国的特产。也叫公孙树。——《现代汉语词典》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笼而没有你的庄重。……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隐遁。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 ——郭沫若《银杏》
作为词典上的科学文字,A句的语言准确、精密,没有任何感情色彩,而在B段文字中,郭沫若笔下的银杏,已经不仅仅是银杏本身了,它象征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它象征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这是只有文学作品才会具有的深广内涵,也只有这样的文字。才称得上是文学的文字。
107398中的一表示什么
107398中的一表示(1个十万)。
关于古诗文
五十套0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古诗鉴赏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①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分)
②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3分)
③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3分)
【答案】①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②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
③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扣信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①一②题。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①“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②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②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注:霜刃: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
这首诗着力刻画了一位“剑客”的形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手持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而急欲施展才能,于一番事业的剑客形象。
四、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①上,相思愁白频②。
【注】①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②此许后三句均出自梁代柳恽的《江南曲》,诗为:“汀洲采白频.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难。”
本诗的颔联虚实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依恋。请你具体说说其中“没”“空”二字所传达的这份感情。
参考答案:“没”字紧扣首句的“望”字,友人如飞鸟一样远行而去,自己痴立凝望,目光久久追随,直到望不到所在。而一个“空”字,更展现出被送之.人的远无踪迹,也写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情。这两个词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牵挂,以及自己绵绵不绝的愁思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五、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2)题。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诗人陆游借“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里,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无限愁苦的情绪。
E.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参考答案:B、D(B.“直接描写”应该是间接描写;D.“直抒胸臆”和“表达了自己”有误,所引诗句写作对象是梅花,诗人借咏梅来隐喻自己的不幸遭遇。)
(2)《卜算子》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并与《早梅》作比较,谈谈《卜算子》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卜算子》一词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主要有: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的与世无争使它胸怀坦荡,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诗人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七、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②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八、阅读下面两首元代贯云石的曲子,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咏梅
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其二:芳心对人妖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
(1)从“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和“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做一简明赏析。
(2)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状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南枝……,泄露……。”句中“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溪桥……,茅舍……。”对仗工整(使用叠字,从侧面以景衬梅),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
(2)(其一)赞美梅花迎雪竞先开放,报春而不争春,幽香而不媚众的凛然风格,表现了诗人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其二)描写郊外野梅在烟笼月罩中娇美动人的无限风韵,抒发了诗人对野梅的倾心赞赏和无限爱怜之情。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①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②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参考答案:①“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更小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②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认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睥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参考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总是”二字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有人说“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是“神来之笔”,你是否也这样认为?请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起到转折的作用,不管琵琶的声调、曲子如何变换,但变来变去都离不开思乡别离的内容,从而表明思乡别离之情难以排遣。
(2)一般的诗总是先写景再抒情,而这首诗却是前三句抒情,到最后再写景。用景物描写进一步突出思乡之情,使全诗显得意境悲壮开阔。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2)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参考答案:(1)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2)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十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⑵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⑴内容上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菊花,都写了重阳佳节的思乡之情。
⑵不同的思想感情:第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情怀。第二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园遭受战乱的痛苦之情,表现了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浑(皆,全)
①作者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②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②“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离去的深情;“啼”字写出了黄莺呜叫的特点,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之情。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接舆,春秋时的隐士。五柳,指陶渊明。
(1)“寒山转苍翠”中“转”字在写景中的作用是什么?
(2)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3)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写出了山的颜色渐变的动态。
(2)①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②所写景物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③选取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以上三点答对两点即可)
(3)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余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诗人在给我们展现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勾画了一个热情纯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或: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二十、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
(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数量词使用的妙处
花动一山春色 浅谈古典诗词中数量词的观赏 诗和词,是用俏丽的形象、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声调组成的乐章 诗人词家们往往微妙地、大批地把数字引入诗词创作之中,把本属抽象思维领域的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从而获得微妙的美学效果和奇特的艺术魅力。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宋代诗人苏东坡《水龙吟》一词里,微妙地运用"数字"来表达他心目中的"春色":"春色三分"之中,有"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乍听似乎使人感到奇怪,他怎么会把"春色"看得如此具体,历历可数?本来,他看到具有春天象征性的杨花飘落于尘土和流水,三分之二飘落为路旁尘土,三分之一飘落水面,就从"二分""一分"的数字由多到少的逐步推移,"三分春色"不就这样地流逝而去吗?。 同样的伎俩,宋代词人叶清臣在《贺圣朝 留别》里却这样写道:"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把春色与离愁接洽一起,春色虽好,却被离愁和风雨的"力量"一一消减,用"三、二、一"数字把春色递减的伎俩,极写离愁别绪,遣词精巧,构思新鲜,不愧是抒发乡愁的佳作。 优良诗人的笔就是这样,仿佛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被前人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尽管元遗山慨叹"独恨无人作郑笺"于前,王渔洋表现"一篇锦瑟解人难"于后,"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词,在高超的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却是不争的事实。 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这里"几"改为"一",更能贴切地表达出诗人蓦见而喜,喜中有惊的心情。 同时,用"一枝"也更显示出所咏的确是"早梅",艺术画面新鲜诱人,从而使全诗气流畅顺韵味平添,收到"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无垠,而一"绝"一"灭"的现实又是这样荒寒冷落。 因为"千山"、"万径"画面美而凄冷欲绝,才愈烘托出雪天寒江独钓的孤高诗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含意 诗中的形象是精巧的,含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安静美;其意境又是深奥的,具有一种不甘屈服的思想上的寄托。 此诗堪称"奇绝",这同数字"千山"、"万径"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古典诗词中的数字,或直抒诗人的喜怒哀乐,或直绘笔下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加重情绪色彩,渲染气氛或突出主题,开辟意境的作用。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这是宋代诗人晏殊的《破阵子》的上阕,它描写了俏丽的暮春风景 词中景物描写生色交辉,动静照顾,十分生动 最妙处则在三四两句,对偶句中选用了"三四""一两"两队基数,犹如画家于白描之上,随便点了一两笔,却把个极其安静的去处活画了出来,使读者仿佛看见那池边树疏落落长着的青苔,听见那林阴深处偶尔传来黄鹂鸟的几声啼鸣。 显然这里的数词含有动态,有声响,有色彩,诗人选用在这里,把听觉和视觉感受联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精巧的意境,给人以想象和玩味的余地。 品味古诗词中数词的运用,既可领略古人遣词造句之匠心,又能从一个新的视角获取审美享受。 "故园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这是唐代诗人张祜写的《宫词》诗 诗中句句用了数词 "三千"指离家之远,"二十"指入宫之久,"一"、"双"指声泪俱下,怨情之悲。 全诗四句二十字,从空间之大写到时间之大,再写到悲凉哀怨情绪之悲,四个数词充分施展了修辞作用。 首先,"三千"、"二十"表多的数词与"一"、"双"表少的数词在诗中相辅相成,两两相对组成对偶句式;其次,四个数词在表达上有实有虚,虚实联合,数"多"者表虚也,数"少"者表实也。 "三千"和"二十"皆为虚数,夸张故乡的遥远,时间的长久,浓缩了宫女远别故土、软禁深宫的复杂内容,表达了她们乡情之长,宫怨之深。 "一"与"双"皆为实数,"一"表现每听见那为封建帝王赏心悦目标《何满子》舞曲时,就哭泣着,就"双"泪直流,通过"一"、"双"两个数词,让宫女积蓄已久的悲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揭示了宫女深沉哀怨,生动再现范例环境中人物的范例性格特点。 数字,在诗歌中,有时是确指,有时是虚指,有时举其成数,有时极言其多,而成为夸饰之词,通过"言过其实"的描写,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写饮酒中生活情趣则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写黄河之长则说"三万里黄河东入海",写边地之远则说"玉塞去金人,二万四千里",写剑图阁之险阻则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邀见次数之多,琵琶女出场之难则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写沉重的愁思、怨愤则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这些数字虽有夸张成分,但都通俗浅易,表现出的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沾染力,给人以真实的感到,且饶有诗味。 数词作为一种重要的遣词造句手段,在构成诗词结构美上还有不可疏忽的作用。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首句先写近景翠柳枝头黄鹂成双,相向和鸣,"两个"黄鹂,从"点"着墨;次句写万里晴空白鹭自由飞行,姿势精巧,"一字成行",从"线"入笔,接写远景;第三句写"千秋"雪,突出时间永恒,是写"面";第四句写"万里"船,显得空间广阔,是写"体"。 这样,全诗点、线、面、体相互交错,远、近、时、空相互对照,结构灵活,一气呵成,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立体美和参差美。 最使人感受"数字"的力量,还是"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之句 宋代诗人秦观这首《好事近》词中的这个"花"字,似乎具有撼山的千钧之力,春路上的花枝动摇,竟然把"一山"春色都给振动了起来,花与春色一动齐动,看见花动就如看见春动;而其中的"一"字,更是唤起人们的注意,仅仅一个"一"字,一山春色就活脱脱涌现在人们眼前,春色就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数得出的实体,一一二二,实实在在,未有"一"字的参与,何以知道"花动"的具体力量?。 古诗词中的数词,往往"一字之奇",或使全诗生姿添色,或使诗意隽永含蓄,或使诗句机动飞动,像一粒残暴的珍珠,给人留下深入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