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官附和之私也什么意思?(是礼之所起也的是什么意思)
是礼之所起也的是什么意思
礼论(节选)荀子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
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
翻译: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
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
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
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
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
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
的起源。
"附和"是什么意思
附和的意思是不加辨别地跟着别人说或做,不是中性词,大多用于贬义。“你的言语附和着微笑”是病句。
【拼音】fù hè
【出处】唐·孙樵 《骂僮志》:“口口附和,不敢指破。”
白话释义:口口声声对别人的言行随声应和,不敢点破揭穿。
扩展资料
一、附和的近义词
赞同 [ zàn tóng ]
释义:赞成;同意。
出处:唐·李延寿《北史·李元护传》:“ 叔业归顺, 元护赞同其谋。”
白话释义:叔业归顺投降,元护参与促成他的计划。
二、附和的反义词
反驳 [ fǎn bó ]
释义:指提出反对的理由辩驳;反对;犹言对立,矛盾。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伊五帝之不同礼, 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
白话释义:五帝时候的礼仪制度不同,三王时候的礼仪制度也各不相同,气数到了极限,自然就要发生变化,非和是本来就是互相排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附和
礼之于人,犹酒与之有襞也是什么意思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 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 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ろ也, 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 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是讲一个人不要失去了礼仪 否则有可能丧国 和家破人忘 “襞”的意思就是夺过的意思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是什么意思
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
原文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习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人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译文
儒家利用文献扰乱法纪,游侠使用武力违犯禁令,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犯法的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所以,法令反对的,成了君主重用的;官吏处罚的,成了权贵豢养的。法令反对和君主重用,官吏处罚和权贵豢养,四者互相矛盾,而没有确立一定标准,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好天下。所以对于宣扬仁义的人不应当加以称赞,如果称赞了,就会妨害功业;对于从事文章学术的人不应当加以任用,如果任用了,就会破坏法治。楚国有个直身而行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儿告发,令尹说:"杀掉他:"认为他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结果判了他死罪。由此看来,君主的忠臣倒成了父亲的逆子。鲁国有个人跟随国君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丁官。由此看来。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叛臣。所以令尹杀了直躬,楚国坏人的犯罪行为就没有人再向上告发了;孔子奖赏逃兵.鲁国人作战就要轻易地投降逃跑。君臣之间的利害得失是如此不同,而君主却既赞成谋求私利的行为。又想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肯定没指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