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简要叙述近代以来的世界史发生的三次工业革命(格式:时间 第几次工业革命 成果?(简述全球历史发展中的几次科技革命)

简要叙述近代以来的世界史发生的三次工业革命(格式:时间 第几次工业革命 成果?(简述全球历史发展中的几次科技革命)

简述全球历史发展中的几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统称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

200多年前,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次意义重大的革命.这场革命就是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也叫工业革命,指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1733年,一个叫凯伊的机械师发明了一种能大大提高织布速度的装置—飞梭.为增加棉纱产量,1764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即"珍妮纺纱机"),把纺纱工效提高了很多倍.1769年,阿克赖特制成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朗普顿结合以上两种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完成了纺纱环节的革新.1785年,卡特赖特发明水力织布机,提高织布工效40倍.1771年和1791年,英国率先突破手工场的规模,分别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水力棉纺厂和织布厂.

随着机器的大量发明和使用,机器的动力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人力和畜力早已被淘汰,水力又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需要一种方便,实用,大功率的发动机.1782年,瓦特制成了改良蒸汽机,使机械化生产冲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大加快了产业革命的进程.各种各样以蒸汽为动力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机器的制造,又增加了对金属原料的需求,这就促成了冶金和采矿业的繁荣.机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生产出来的产品堆积如山需要及时运出,同时还要及时运进原料,这又给交通运输提出了要求.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制造轮船;1814年,史蒂芬森发明制造火车机车,实现了运输行业的突破.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完成了产业革命.同时,比利时,法国,美国,德国,俄国等地的产业革命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些国家的产业革命在19世纪内完成.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末进入产业革命时期,到20世纪初,也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对人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产业革命的胜利和生产的大发展,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制,显示出在上升时期的历史进步性.

第二次技术革命

在现代社会,电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能源.无论是生产劳动还是日常生活,电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感谢第二次技术革命,是这次革命把人类从蒸汽时代带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虽然它称为第二次技术革命,但它决不是第一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简单延续,而是有着新的含义.它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的.从19世纪60年代起,一系列电气发明相继出现.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取代蒸汽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话,电焊,电钻,电车,电报等相继出现.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勒发明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结成网络.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廉价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

内燃机的发明是这一时期的又一大重要成就.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又制造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它具有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的特点,可以作为交通工具的发动机.1897年另一名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它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内燃机的发明在交通运输领域引起了革命性的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交通工具如汽车,远洋轮船,飞机,拖拉机以及军用装甲车,坦克等也陆续出现.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1870年世界石油产量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万吨.

化学工业的建立也是19世纪晚期的一项重大突破.在无机化学方面,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有机化学工业也有发展,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学产品.当时还采用化学方法合成物质.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后来人们开始生产人造丝.炸药也是这阶段化学工业的一大成就.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80年代又改进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并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第二次技术革命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结合,而且从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具有地域广泛的特点,发展进程极为迅速.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准备了条件,还在生产和管理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变革.

第三次技术革命

1969年7月21日,是世界科技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天.在这一天,美国宇航员阿

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表面.他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的确是人类在征服宇宙方面的一个划时代的重大突破,它是第三次技术革命最重大的成果.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1958年,美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但1959年苏联就取得了一项新成就:她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正在美国人瞠目结舌之时,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美国不甘落后,开始了60年代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3种特长,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1970年以来,中国宇航空间技术迅速发展,现已跻身于世界宇航大国之列.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还表现为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1945年美国成功地试制原子弹后,1949年苏联也试爆原子弹成功.1952年美国又试制成功氢弹.1953年~1964年间,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试制核武器成功.原子能的技术首先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业也有一定发展.1954年6月,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下水.到1977年,世界上有2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核电站反应堆229座.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另一重大突破.40年代后期的电子管计算机为第一代计算机.1959年出现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在100万次以上.1964年达到300万次.60年代中期,出现许多电子元件和电子线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积或体积上的集成电路,每秒运算达千万次,它适应一般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发展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78年的计算机每秒可运算1.5亿次.80年代发展为智能计算机.90年代出现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大体上每隔5年~8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缩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 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银河"大型计算机每秒也可计算上亿次.从1980年开始,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科技手段现代化和国防技术现代化,也推动了情报信息的自动化.以全球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缩短人类交往的距离.同时,合成材料的发展,遗传工程的诞生和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也是这次技术革命的结晶.

第三次技术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和影响来说,远远超过前两次技术革命,它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之一.

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及主要成就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成就:蒸汽机的改良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以及大工厂制的建立,从而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成就:利用了电并发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内燃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等相继问世。

3、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成就:带来基因组计划、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创建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网(英文);2000年美国L.Hood、日本H.Kitano等建立系统生物学研究机构;2003年美国J.Keasling成立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遗传工程-合成生物学系;2005年法国F.Cambien和L. Tiret论述动脉硬化研究的系统遗传学观念等。

扩展资料:

工业革命带来的整体影响: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

2、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3、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4、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5、工业革命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

6、从根本上说,后来出现的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间接产物。

7、生产力飞跃。

8、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工业革命

搜狗百科-第三次工业革命

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

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时间中期(大概是1760年至1850年)

特点: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从而开创了以机器代替人工的工业浪潮。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用的机器都是以蒸汽或者水力作为动力驱动,首次用机器代替人工,具有非常重要的划时代的意义。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工厂出现,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汽车”。

1825年,史蒂芬孙亲自驾驶着一列托有34节小车厢的火车试车成功。从此人类的交通运输业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1840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

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大概是1870年到1900年)

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使用蒸汽和水力的机器满足不了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新的能源动力和机器引导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得益于内燃机的发明和电的应用,电器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此时的机器有着足够的动力,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得到了飞速发展,机器的功能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由于电话机的发展,人类之间的通讯变得简单快捷,信息在人类之间的传播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电气时代,三轮汽车、四轮汽车、电灯、自动电报记录机、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相继出现。

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生产。1870年至1900年,作为新能源的石油,产量从80万吨大幅增长至2000万吨。

  第三次工业革命:自动化

时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大概是1950年到今天)

特点: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了更加巨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简单机械,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人工材料、遗传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产品和技术得到了日益精进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几乎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联系了起来,工业中的生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人类在这个时代的“野心”不再局限于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并且在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得到了实现。

(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1958年,美国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

1969年,美国人尼尔·阿姆斯特朗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

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宇航空间技术迅速发展,现已跻身于世界宇航大国之列。

1981年,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等3种特性,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

(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1945年,美国成功试制原子弹。

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1946年,出现第一代计算机为电子管计算机。

1959年,出现第二代计算机为晶体管计算机。

1964年,出现第三代计算机为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0年,发展为第四代计算机为大规模集成电路机。

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

时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比较模糊,2010年7月,德国政府通过了《高技术战略2020》,把工业确定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到今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没有覆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规模。我们现如今应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的过渡期。

特点:在《高技术战略2020》中,德国政府希望在未来10-15年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承担核心技术支持,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会代替人工,甚至是完全替代,实现“无人工厂”。虽然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工的解放做到了极致,但是有关于高度智能的机器人在具有“思维”后会对人类产生不利企图的担忧也随之而来。

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家电、人机交互、3D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物联网、资源整合、移动互联网、数字化制造、大数据革命、机器自组织、云计算、高度数字化

分别列举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蒸汽机,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汽车,飞机,有线电报,电话。第三次工业革命成果:原子能,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合成材料,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