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说战争四年一个可以吗?(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说战争四年一个可以吗?(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刘学锴)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

中国军事力量到底行不行?能经历战争?

还行吧,打个印度没问题,但是美国,俄罗斯就不行了

曹操军师的死亡顺序

1. 荀攸,最早担任军师职务,后来军师分成了前左右中四个,他担任中军师,在军师中最有威望,哪怕是最能出主意的郭嘉地位都远不如荀攸,最后曹操为郭嘉专门设了一个军师祭酒的职位。 214年去世。

2. 毛玠,担任右军师,投奔曹操很早,也是曹操的老人了,不过后来和曹操闹矛盾,气死了,216年去世。

3. 凉茂,担任左军师,太子太傅,即文帝曹丕的老师,在任内去世,即应该在曹操去世前就死了,217年曹丕立为太子,220年曹操去世,所以凉茂应该在217-220年间去世。

4. 袁涣,213年转为郎中令,在任上数年后在曹操之前去世,这数年是几年也说不好,反正应该不是一年,应该在214-220年间去世,具体时间应该比较靠近220年。

5. 王朗,鬼畜明星王司徒,实际上是真人生赢家,228年去世。

6. 钟繇,担任前军师,也是魏国后期最主要文臣之一,魏国第一个相国,230年去世。

7. 杜袭,依旧生卒年不详,很能活,一直活到魏明帝时期,231年当过司马懿的军师,大概在之后不久去世。

8. 华歆,曹操征孙权时以华歆为军师,曹操多次征讨孙权,这可能是213年那一次,这人三国演义黑的厉害,不过三国演义只要是魏国又没被曹操干掉的似乎没有不黑的,按照三国志来看人还不错,没那么不堪。232年去世。

9. 董昭,一心一意帮曹操称帝的,玩政治很厉害,不过似乎不太会搞军事,236年去世。

请添加详细解释

中东为什么打不过以色列

首先,美国境内犹太人很牛X,历届美国总统都得借助犹太人的财团才能竞选,所以美国支持以色列不竭余力,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时候把欧洲的军火都搬空了支持以色列(五美分救援计划)。别扯什么几千年的历史,中世纪狂杀犹太人的还不是基督徒么,穆斯林什么时候杀过犹太人。

第二,以色列并没有连续打赢5次中东战争,第一次,第四次只能说半胜半负,第二次是以色列和英国法国打埃及,埃及没输,以色列也没输。就像楼上说的,以色列空军很牛,有了制空权,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这是事实。不过以色列没有制空权他的实力就不成了,比如第四次中东战争围埃及就歼以色列190装甲旅轰动了世界,前些天的军事杂志还作为经典战例报道过呢。

第三,阿拉伯国家失败的原因很多,以色列得到大量美国支持自然是一方面,另外阿拉伯人因为被殖民主义分成几十个国家,所以并不团结(我认为这个才是主要原因),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人都快赢了,结果起了内讧,让以色列打了个反击。苏联最早支持以色列,但是看到以色列铁了心跟随美国,就支持阿拉伯,支持也不是实打实的支持,仅仅是象征性的卖些质次价高的武器,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