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大异姓受命?(汉朝之后的所有异姓王。)
汉朝之后的所有异姓王。
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设立郡县。秦末,抗秦起义风起云涌,各地封建纷纷恢复。西汉重新统一后,一方面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保留了一部分封国,大者为王,小者为侯,分封给异姓功臣,主要的有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张耳病死,子张敖即位,后因罪被为贬宣平侯。燕王臧荼谋反,被刘邦亲兵讨平。后燕王卢绾也被逼而叛变,最后老死在匈奴。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吕后处死。梁王彭越被贬,之后也被吕后处死。淮南王英布谋反,被刘邦抱病征讨,后被妹夫吴臣所杀。韩王信被迫投降匈奴,后来为匈奴作战时被汉军杀死。而得以善终的,可以说只有吴芮一人,长沙国历经五世而亡。 吕后所封的异姓王 吕王吕台、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鲁王张偃等 西汉附属国异姓王 西汉初还有其他异姓王,比如南越王赵佗、东瓯王姒摇等等,但是这些王在当时只算是附属国,还没有在汉朝的版图之内。 东汉:魏王曹操。 魏晋南北朝:曹魏有晋王司马昭、司马炎;前赵有平晋王石勒;后赵有武德王冉闵;北魏有冯翊王宗爱(太监);梁朝有陈王陈霸先等等。 隋朝:唐王李渊、郑王王世充。 唐朝:汾阳郡王郭子仪、大宁郡王仆固怀恩、临淮郡王李光弼、武威郡王李嗣业(追封)、雁门郡王田承嗣、昌化郡王白孝德等等。 宋朝:广阳郡王童贯(太监)、鄂王岳飞(追封)、鄜王刘光世(追封)、蕲王韩世忠(追封)、循王张俊(追封)、和王杨存中(追封)、涪王吴玠(追封)、信王吴璘(追封)等等。 元朝的王爵封得很随便,有一大堆,不一一列举。 明朝:中山王徐达(追封)、开平王常遇春(追封)、东瓯王汤和(追封)、延平郡王郑成功、晋王李定国、秦王孙可望、蜀王刘文秀、延安王艾能奇、巩昌王白文选、庆阳王冯双礼、汉阳王马进忠等等。 清朝: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义王孙可望、嘉勇郡王福康安(追封)、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科尔沁郡王是蒙古科尔沁部首领世袭的王爵,不止一人)。
异姓王的西汉异姓王
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秦末,抗秦起义风起云涌,各地封建纷纷恢复。西汉重新统一后,一方面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保留了一部分封国,大者为王,小者为侯,分封给异姓功臣,主要的有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张耳病死,子张敖即位,后因罪被为贬宣平侯。燕王臧荼谋反,被刘邦亲兵讨平。后燕王卢绾也被逼而叛变,最后老死在匈奴。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吕后处死。梁王彭越被贬,之后也被吕后处死。淮南王英布谋反,被刘邦抱病征讨,后被外甥吴回所杀。陈豨被迫投降匈奴,后来为匈奴作战时被汉军杀死。而得以善终的,可以说只有吴芮一人,长沙国历经五世而亡。 西汉初还有其他异姓王,比如南越王赵佗、东瓯王姒摇等等,但是这些王在当时只算是附属国,还没有在汉朝的版图之内。
西汉那些事(九)刘邦为什么要封八个异姓诸侯王
秦朝被推翻后,刘邦夺得了天下后开启了新的年代汉朝,上位了就给有功劳的人封官加爵,其中刘邦一口气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但是不久后刘邦又对这些异姓诸侯王逐个除掉,大家对于刘邦除掉这些异姓诸侯王的说法是,刘邦担心他们危及到江山,这匆匆忙忙的分封诸侯王,短短几年之后又除掉他们这些诸侯王,那刘邦当初为什么要分封这些诸侯王。
提起刘邦大家不由自主的想起他是一个从草根走向人生巅峰的成功案例,真是令人羡慕呀,也让人甚为震惊,因为在封建的古代帝位都是世袭的,像农民出生的刘邦竟然当上了皇帝算是奇迹,但是说刘邦的出生和他当了皇帝跟他为什么要分封异姓诸侯王咋就有关系了,其实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关系,大家想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突然拥有了世间最高的权力后,他是驾驭不了的,刘邦正是这样的例子,当初分封八个异姓王想必刘邦是按照了商周时期起的分封制度。
这么说来刘邦是按部就班罢了,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坐上了皇帝后刘邦也是思索了很久,该制度什么样的制度好,最终刘邦选择了分封制,这么选是因为刘邦自己知道他本身就是个农民,手下的人比他有才华的人一抓一大把,而且有着贵族血统,比如:大谋士张良,他就是贵族后裔,而且才华横溢,所以刘邦为了笼络这些人就选择了分封制,而不是像秦朝一样把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里,大家被封了诸侯有自己的领地,子民,相当于小皇帝一样。只有这样才能稳住大家的心,刘邦也能安安稳稳的做皇帝。
其实当初摆在刘邦面前是有选择的,一是分封制,二是中央集权制,按照古代千秋万载的封建思想,刘邦想过要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样一来权力就掌握在刘邦一人手上,谁不想把权力牢牢的我在自己手上呢,分封制会使权力分散,但是刘邦迫于形势不得不选择分封制,这就奇怪了刘邦迫于什么形势让他把权力分散出去,大家知道刘邦和项羽相争时吧,项羽当年一口气封了十八路诸侯,刘邦只是封了八个而已,跟项羽相比差老远了,刘邦正是迫于大家都习惯被分封的滋味,他们自己拥有权力多好。大家都把刘邦捧上了帝位,当了皇帝权力被一股脑收了回去,会造成大家心里不平衡。
这么说来刘邦是迫于形势才那么做,但是反过来想想事情总有好坏两面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刘邦分封这些诸侯是有好处的。民间的百姓刚经过秦朝的徭役之苦,接着又是饱受战争之苦,百姓们已经家破人亡,既然天下太平了,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是第一要务,可是国家这么大刘邦一个人去操心这些事,一是忙不过来,在者说时间就成了大问题,还不如让这些诸侯王去做,他们领了封地就成了本地的小皇帝自然会去自理,这样一来对于刘邦岂不是一件好事了。
刘邦诛杀异姓诸侯王事件让他名声大臭,大家都认为刘邦是个不讲情义之人,这就给人造成一种感觉:当初封这些功臣当诸侯,如今又去杀他们,那还不如当初就不分封他们,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也明白其中缘由了,刘邦当时分封诸侯王是正确的。
古代有异姓封王封侯的吗?汉朝以后就没有异姓能受封了吗?
曹魏末年,掌权的司马昭效仿曹操,封晋王。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立刻篡魏自立,建立西晋。
唐朝初期历经南北朝诸多变乱,统一后只有极少数异姓王,但是之后逐渐开始增多。唐中叶,东平郡王安禄山反叛,开始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此后国家名虽统一,实际割据严重,各地军阀亦有异姓王,最终东平王朱全忠控制朝廷,加封梁王,数年后篡唐自立,建立后梁。
五代十国以后,北宋除延续后周几个异姓王之外,不再封异姓王。王号称为功臣死后加封的手段,不再成为对于政权的威胁。
清朝遵满蒙习俗,满族、蒙古族的权贵常有封王,不限于爱新觉罗氏。但汉人封王则极其罕见,仅于初年加于几名反明归清的将领。此后,平西王吴三桂等汉族王谋反,引发三藩之乱,失败后被尽数消灭。从此中国再无异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