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哪个朝代的人啊?有谁知道的么?(曼倩,有谁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曼倩,有谁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文化的发展总是从粗陋到精致,从简单到复杂。即使从中国特有的名字文化来看,也脱不出这个定式。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的名与字一般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即以大家都熟悉的三国人物来说,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在意义上是相关的。赵云,字子龙。因古人有一种认识,所谓“云从龙,风从虎”,那么“云”与“龙”在意义上也是相互关联的。
但事实上,在早期的中国历史中,这种关联并不是非常紧密的。与名相比,字的赋予更为直接地体现为一种简单的顺序排列和对人的美称。这种情况在汉代表现的尤其明显。
研读汉代史籍,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汉人的字,尤其是西汉,往往以排行或表示美好意义的字和对男子的美称进行的组合,而与名的意义无关。
如用“卿”做字的后缀:大将军卫青,字仲卿;苏武,字子卿;司马相如,字长卿等;
如用“孺”做字的后缀:武帝时的名臣韩安国,字长孺;文学家枚皋,字少孺;名臣汲黯,字少孺等;
如有用“公”做字的后缀:写《盐铁论》的桓宽,字次公;黄霸,字次公;韩延寿,字长公等;
也有用“翁”做字的:大侠郭解,字翁伯;魏相,字弱翁;疏广,字仲翁等。
也有用“孙”做字的后缀的:东汉名将祭遵,字弟孙;其从弟祭肜,字次孙;外戚窦固,字孟孙等。
至于兼而有之的,则有名将赵充国,字翁孙;召信臣,字翁卿。
这些人名用字,因为后来在意义上没有发生很大变化,所以今天的人们还比较好理解。而有些人名用字,由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在今天就变得较难索解;更由于时代的变迁,其意义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因而有提出来解说的必要。
西汉时有个滑稽家和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他以学识渊博,谈吐诙谐而著称于世,以至于后来的相声界尊他为相声一行的祖师爷,旧时就有人称相声是“曼倩艺术”。
在今人看来,“曼倩”是个颇为女性化的名字,东方朔一个大男人为什么用它来做名字?这很让人费解。更有意思的是,无独有偶,西汉时用“曼倩”做字的名人还不止他一个,名臣隽不疑、于定国都字曼倩。
而且如果我们再细加考察他们三人的籍贯,就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东方朔是汉代平原厌次人,即今山东惠民人;隽不疑是汉代勃海人,即今河北沧县人;于定国则是汉代东海郯人,即今山东郯城人。三人的籍贯在地域上也很接近。
同在一个地区,而且又都用“曼倩”做名字,这里面似乎有一些关联。而如果我们以上面汉人命名的习俗来考察这一现象,或许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曼倩”是不是汉代那个地区人们比较普遍使用的人名用字呢?
考察史籍、字书,事实就是如此!如果范围再大一点,我们会发现,汉代东海兰陵人萧望之,他和于定国同在一郡,是今山东苍山县人,他字长倩。这就更有理由使我们相信上面的初步结论。
其实,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这么说的:“倩,人字,从人青声。”清人段玉裁根据《韵会》的引文改为“倩,人美字。”并注解说:“倩犹甫也,男子之美称。”宋人徐锴也解释说:“倩盖美言也,若草木之葱倩。”
倩的这个意思,后来的一些大学问家也不知道了,因此产生出一些误会。《汉书》卷89《循吏列传·朱邑》:“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苏林解释说:魏倩就是指魏无知。而三国时的韦昭则认为,倩就是魏无知的字。唐人颜师古驳斥他说:“倩,士之美称,故云魏倩也,而韦氏便以为无知之字,非也。”
那么,为什么汉代山东一带的人爱用“倩”字做人名呢?其实这与当地的一种特殊的说法有关。西汉扬雄的《方言》中说:“东齐之间,婿谓之倩。”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说:“东齐婿谓之倩。”有趣的是《史记》卷105《扁鹊仓公列传》为他们的说法提供了佐证。仓公名叫淳于意,是齐临淄人,他在给皇帝上奏时说道:“黄氏诸倩见(宋)建家京下方石,即弄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倩者,女婿也。”
汉代的山东人将女婿称为倩,自然是因为给女儿找女婿肯定要找一个好男人了。清代钱绎《方言笺疏》中指出,婿和倩都是有才能,有智慧的意思。“婿”通“胥”,《周礼·象胥》郑玄注:“胥,有才知者也。”而“倩”则通“婧”,《说文解字》说:“婧,有才也。”
至于“曼”字,就是“长”的同义语。《诗经·鲁颂·閟宫》:“孔曼且硕,万民是若。”毛传:“曼,长也。”郑玄注:“曼,修也,广也。”请注意,鲁颂是今山东人做的诗,把长叫做曼,显然也富有山东人的特色。
综括而言,“曼倩”就是汉代齐地对男子的一种美称,“曼倩”也可以叫做“长倩”。用现在的话来说,父母给儿子起这个字,是希望孩子是一个大高个,且才智出众的男人。由此可见,当今矮个男子被戏称为“残废”是有很深的渊源的。
东方朔就这样形容自己:“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汉书·东方朔传》)以一汉尺合23厘米计算,东方朔大概有2.13米高,在今天即使当不了官,到NBA做个姚明式的中锋是完全够格的。个子高还能救人一命。为汉朝制定法律的张苍早年在军中因犯法被判处斩刑,当他脱下衣服,将身子伏在铡刀下的时候,因“身长大,肥白如瓠瓜”,让汉王刘邦的心腹王陵看到,觉得他很英俊,因而向刘邦求情,张苍被免死。(《汉书·张苍传》)
有意思的是,曼倩这个曾经很男性化的名字,在后来逐步变成一个女性专用的名字,钱钟书先生的小说《纪念》中就有一位名叫曼倩的女士。这当然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曼倩”的字音字意发生转化,其原来的意义逐渐被淡化,美丽、柔媚的意义更为常用,而倩的读音也由“青”,变为“欠”,现在只有在古汉语词典里,人们才会见到“青”这个读音了。
附志
近读题名晋葛洪撰《西京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又发现了一个例证,记在下面:
《西京杂记》卷五:“公孙弘以元光五年为国士所推,上为贤良。国人邹长倩以其家贫,少自资致………”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丞相公孙弘者,齐临淄国薛县人也,字季。……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淄川国复推上公孙弘。”两相印证,长倩确为当时山东一带常用名字。此条可为上文做一补充。
李宗吾是谁,他是那个朝代的人,有祥细的介绍吗
李宗吾·
(1879——1944)
李宗吾(1879.2.3-1943.9.28)系自 贡市自 流井人,早 年 加 入 同 盟 会,长 期 从 事 教 育工作,系 四 川 大 学 教 授 , 历 任 中 学 校 长 、 省 议 员 、 省 长 署 教 育 厅 副 厅 长 及 省 督 学 等 职 , 几 十 年 间 目 睹 人 间 冷 暖 , 看 透 宦 海 浮 沉 , 写 出 《 厚 黑 学 》 一 书, 干 脆 冠 以 “独 尊 ” 之 笔 名 , 旨 在 取 佛 祖 “ 天 上 地 下, 唯 我 独 尊 ” 之意 , 从 此便 以 “ 厚 黑 教 主” 自 号 , 被 誉 为 “ 影响 中 国 2 0 世 纪 的 十 大 奇 才 怪 杰 ” 之 一 。
史记是谁写的?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华佗,扁鹊,李时珍,张仲景,分别是那个朝代的人
华佗东汉末年人 著作青囊经 没有流传下来
扁鹊是春秋人 著作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
张仲景东汉人 著作伤寒杂病论 称号医圣
李时珍明朝人 著作本草纲目 称号药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