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之间好?还是立足于世界之巅好?(凭什么中国必然重回世界之巅)

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之间好?还是立足于世界之巅好?(凭什么中国必然重回世界之巅)

凭什么中国必然重回世界之巅

为什么说中国重回世界之巅是大势?

首先,能站在世界之巅的必然只能是大国,而想成为大国必然需要比较大的国土面积和众多的人口数量。从以百年为单位的历史周期来看,这个结论应该所有人都认可的吧。地大人多不一定会成为大国强国,但强大的国家一定是地大人多的国家。小国之所以能称霸那也是因为大国自身无能造成的,只要大国奋发图强超越小国那是迟早的事。试问,有谁相信新加坡会成为大国?这种小国制度再好科技再发达也都是短期的,没有广大的国土面积,没有众多的工业人口,它只能只是在某几个领域做得好,全方位发展只能是个梦。能做到从低端到高端全方位发展的国家必然是那些相对地大人多的国家,地小人少的国家永远不可能成为强国,更不可能站上世界之巅。

人口上亿的国家有几个我没兴趣去找数据,土地面积比较大的国家有哪些也不必去查找。在中国还没有崛起之前如果想知道未来哪个国家可能接替美国成为世界之首,这需要查找数据论证分析,现在中国已经摆在面前,那些数据就不用找了,我们只需要从逻辑上分析就可以了。

一个小国暂时打败一个大国不难,但最终打败大国很难。当年德国打苏联就是个例子,日本打中国也算是个例子。当年如果只是中国与日本打或许中国会被是本占领,毕竟那时的中国的确是太弱了,但实事上没有。大国会因为制度原因成为弱国,也会因为制度原因成为强国。现在中国制度是开放的,把地大人多的优势释放也出来,现在已经走上强国之路。

其次,制度良好的基础下国家之间比拼的就是地大和人多。国家制度不好必然会压制发展,地再大人再多也没用。中国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今天的局面都不可能有,更别提站上世界之巅了。只有制度良好和地大人多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流强国。

近代历史上让值得一提对世界影响巨大的国家有英国和美国。其他的什么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德国、日本之类影响都很短暂,不值得一谈。小国的崛起得益于制度科技工业等等一些原因短期超越其他国家,但等其他国家学习跟进之后自然就又被超越,这就是小国的命数。无论是农业型国家之间竞争还是工业型国家之间竞争,只要对方不被消灭掉,最终胜利的定然是地大人多远远超越的国家。

有人就有一切,人多力量大,从长远的角度看是绝对正确的。

查看历史,每一个快速崛起的国家,其人口都是同步快速增加的。我们不去论证是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发展还是发展促进了人口增加,实事上是它们总是同步的,凡是没有同步的最终都不长久。例如日本,其快速发展的那些年人口同步增加,而人口老年化后经济进入失去的20年。人中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我今天要说的,今天谈的是人口与世界霸权的关系。

再者,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工业需要庞大的工业人口。以前只需要上亿人口就能满足工业的需要,因此英国日本美国这些国家能够快速成为世界强国,现在如果把现有的科技和工业全部算在一起,需要的从业人口是10亿级别的。美国近些年为什么把制造业外迁,就是因为从业人口不够。它的国土面积够大,但找不到足够的廉价从业人口,所以不得不把部分低端制造业外迁。美国人想的很美,高利润留在国内,低利润高污染放到国外。

万万没想到的是,中国从低端开始做起,慢慢把高端的东西也做起来了。很多过去卖高价的所谓高科技产品自从中国人能制造后就变成廉价的了,搞得外国人利润暴跌,现在对中国非常的有意见,要求中国照顾他们的利益。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中国无论低端还是高端都承包了之后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抗衡了。

印度人口不比中国少,而且更年轻,为什么不是印度站上世界之巅的位置?

我只能说未来印度的股市会比中国牛,但成为世界强国它还真的不能与中国比。且不说印度现在比中国差,未来想超越中国也是不容易的事,中国唯一的命门就是人口结构问题,除此之外什么都比印度过硬。

互联网上有个现象就是赢者通吃,其实所有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这类现象,这也是事物从发展到衰败的一个规律,从竞争到奇垄断,再从垄断到(竞争)衰败。国家间的竞争也会有这类现象,中国已经强过印度,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会越来越强,印度与我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直到中国因人口或其他原因开始衰败时。

最后,互联网加上数字货币是美元终结者。互联网走向全世界是大趋势,在此基础上虚拟数字货币已经等到运用,当其大地其道之日就是美元没落之时。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是什么意思?

大家各自用出自己所学到的才华,各自倾尽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让国家富强起来,不受外国的欺侮,足以立足于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组合型材料作文题。无论是尼采还是杜甫,都是以山为喻来谈处世之道。这里的山,可指人生之山、文学之山、科学之山等。

尼采主张从半高处看世界,杜甫主张站在山顶看世界,由此出发开可以想到站在山脚看世界。到底该站在哪里看世界呢?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好。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好,不管选择什么立足点来观察欣赏,都是值得肯定的。

立意角度一:站在半山腰看,世界最美好。俯视走过的路,我们会为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惊叹,我们会为我们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仰视山顶,我们会为山顶壮丽的景观而着迷,从而信心满怀继续登攀。

立意角度二:站在山顶看,世界最美好。经过奋力登攀,终于到达了山顶,放眼望去,一切都尽收眼底。作为过来人的我们,心胸开阔,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步入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个时候看到的一切,又怎么会不美好呢?

立意角度三:站在山脚看,世界最美好。站在山脚,仰望山顶,云雾缭绕,不管是你、是我、还是他,都会因好奇而渴望登攀,尽管峰回路转,猿猴哀鸣,处处是艰难险阻。不是吗?我们哪一个人不曾有过梦想,并为之奋斗。

【范文】找准处世之道

人生在世,总有自己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便是处世之道。哲学家尼采曾将人生的处世之道比作高山。山脚、山腰抑或是山顶,每一处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然而人各有志,必然会对其中之一偏爱。那么,选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处世之道吧,它会给你带来精彩而又丰富的人生。

处世之道可以选择山脚,在那里有着种下安逸人生所必需的土壤。让你懂得知足,懂得长乐。选择山脚,是智慧的处世之道。在平淡之中的不骄不馁,自然能让你享受人生的乐趣。

田园诗人陶渊明几经官场的腐败黑暗,终于弃官选择了山脚。事实也证明了他的选择是智慧的。结庐田园,隐逸山林,雅赏秋菊,闲看山的自在生活为多少世人所向往。试想,如果陶渊明仍想挤上山腰追求官场顶峰。他那磨不去的性格棱角又如何会让他一帆风顺,最后怕只会只落个壮志难酬郁郁而终的下场也说不定。他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山脚,使人生获得了更多乐趣。

山脚处世有其独特之美,山腰处自然也为适合他的人准备了别具一格的风景。选择山腰的处世之道,那么自然也能感受到中庸之美。

至圣孔子既身处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选择了在山腰处世的中庸之道,他既没有像老庄那样唯我自在,周游列国说服诸侯以期建立礼乐齐备的完美社会,也没有像法家韩非吴起之流到政治旋窝之中拼命挣扎。而是杏林设坛,收无类弟子三千因材施教。把适合发扬自身学说的中庸之道发挥的淋漓尽致。法家子弟均遭刑尽殁,道家成教,偏隅于小观之中。即使数千年已过,儒家这边风景却独好。山腰处世之道,让孔子收获了别样精彩的一生。

说山脚,山脚处世有其独特智慧。说山腰,山腰处世有其独特魅力。然而天下有大勇大志者,谁不向往山顶美景呢?

回想我们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山顶处世不为财富不慕名利,少年立志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峥嵘岁月,戎马一生;开国之初,力挽狂澜;风云外交,铁嘴闻世。山顶身份,让他事事以大局为重,时时为人民着想。

山顶处世,是一种担当,更需要一种勇气。山顶处世,是一种大气,更是一种成就。

山顶处世,让周恩来的志向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正所谓:居功至伟周总理,传奇一生美名扬。

人生处世之道,每个人自然有每个人的偏好。但若有大志,就不必安于山脚;追求宁静,又何必偏向山顶?找准适合自己的处世之道,那么我们必会收获丰富而精彩的人生。

,“一个民族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饰我们的明天”这两句话?

一个民族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饰我们的明天!其实这就是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到一个民族或者国家,一定要立足于当下,干好当下的事情,不要把另一个民族或国家昨天的不堪,用来安慰自己,把自己的明天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