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我汲水之道士兵必死战马谡意想不到的地方是什么?(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 《孙子兵法》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破赵军,马骥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问,为什么?
- 王平与马谡屯兵地点各自的观点与理由不要用文言文
-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这些听起来是不是很冲突。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孙子<军形>第四中有: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所谓九地,并不是说是地下,而是指民间,而九天,也不是说天上,而是指军事政权。所以孙子兵法中讲善守者,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藏于民间,而善攻者,把军事才智应用在上层军政外交上。藏,是藏实力的物质与力量,不是不宣示不威胁,而是让你知道我有多少东西,但你不知道我放在哪里,这就是善守者,这样你的话,敌方不清楚你的主力,攻无所攻。动,是动人心军心,不是说象三国演议的马谡那样,我要在高处布防运动,从上往下打击压制你就能取胜,而是让对方军事政权人心变动涣散,是心里战,让你出战前不能保持必胜的信心,畏首畏尾,人心不齐,没有出动就各自谋划自己的后路。
《孙子兵法》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破赵军,马骥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问,为什么?
是马谡吧
韩信的破釜沉舟 是为了激起士气
因为敌强我弱 只好背水一战
而马谡不一样了
马谡这一路的兵力应该有一万人,他是做为诸葛亮迎战张郃的前锋部队先于诸葛亮到达街亭的,他的任务是控制街亭,等待主力到达。书上说街亭这个地方是个要道,是蜀军前进或者后撤的必经之路,如战事顺利,则建设成为后方基地。
马谡还有个先头部队,就是王平率领的那大约一个团千把人。
部队到达街亭后,执行守备任务,并没有继续前进,而是停留下来,修筑工事。因此他与张郃并不是遭遇战,而是魏军也必须占领这个地方,是争夺战
魏军打夸马谡不应该是一半天的战斗成果,他断了马谡的水道,使守军自溃,还应该有一个断水后部队缺水而溃乱的过程,在街亭失守后,诸葛亮的主力仍未到达。
王平揭发马谡舍弃水源而将部队置于山上,而不是部署于旁边的集镇上,这说明当时的街亭高地附近应该有小城镇,有百姓居住。而马谡不听劝告,硬是将部队摆在高地上。
也就是说 马谡是有援军的
刚愎自用才是罪魁祸首
所以 两者之间没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王平与马谡屯兵地点各自的观点与理由不要用文言文
王平三次劝马谡:第一,为图长久之计,在路口下寨;第二屯兵当道,以防敌人通过;不可屯兵山上,以免魏兵到了之后无法自保。第三,小心魏兵断绝水道,否则军队不战自乱。
马谡三次拒绝:第一,当道不是下寨之地。第二,此处侧边一山,四面都不相连,而且树木极广,这是天赐之险,可就山上屯军。第三,要把部队放在危险的地方才能取胜,如果魏兵绝我汲水的道路,蜀兵就会死战,以一可当百。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这些听起来是不是很冲突。
战国时有说齐王日:“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故,圣人之饯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 据演义叙述,诸葛亮率军南征之初,马谡奉后主之命,携酒帛前来劳军。公务完毕之后,诸葛亮把他留在帐中,请他对这次“征南”“赐教”。马谡回答道:“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是矣。”马谡的一席话,正好说到诸葛亮的心坎里。诸葛亮感慨说:“幼常 (马谡字)足知吾肺腑也!”在以后的实践中,诸葛亮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谋略,对孟获七擒七纵,创造了攻心为上的千古绝作,终于使孟获感激涕零,发誓 “子子孙孙”永不再反,为诸葛亮挥师北上,奠定了巩固的后方。 在这里,尽管马谡的“攻心为上”是针对开发西南的特殊作战背景提出的,但与刘备、诸葛亮的一贯政治见解和策略相一致。刘备非常注意收买人心。他在许多场合,把自己装扮成“爱民惜物”的“忠厚长者”,一位仁德圣明的君主。他刚刚就位新野牧,就造福于民,赢得新野百姓一片讴歌。他一到西川,便“广施恩惠,以收民心”。他文不及孔明,武不及关、张,而能被曹操称作和自己并驾齐躯的“天下英雄”,被周瑜、鲁肃看成是不好对付的“枭雄”,在你争我夺的乱世中平步崛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马谡的议论,刘备的所为,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治国、治军、制胜思想的精华。古人云:“得人心者王”,《孙子兵法》中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注意民心的向背,赢得民心,治国则可长治久安,治军则可令兵效命,制胜则可实现“兵不顿可利可全”、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目标。“上兵伐谋”,这里的“谋”是多方面的,其中谋得人心,则是伐谋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