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有多少个民族?(埃及有多少种民族)
埃及有多少种民族
埃及人亦称“埃及阿拉伯人”,是生活在北非埃及的主要民族,集中于埃及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是非洲大陆最古老的民族,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早在公元前3 000年就建立了国家,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伟大标志。尼罗河就是孕育埃及人、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母亲。今日埃及人基本上是古埃及人的直接后裔,大部分聚居尼罗河流域,是非洲最大的民族。
据1995年统计,埃及人约有5 472.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8%。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使用阿拉伯语,属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在近代,埃及人先后受法国和英国殖民者统治,经过长时间的斗争,1922年,埃及人反对殖***义取得胜利,独立建国。1953年建立了共和国。
埃及人是典型的阿拉伯文化继承者,他们的风俗习惯多渊源于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埃及人男子穿短裤和袖子宽大的开领衬衫,冬天时外加一件驼毛织成的斗蓬。女子穿黑色正面开襟的衬衣和直挂到脚上的长衫。有些妇女遵照伊斯兰教的规定戴面纱。妇女还喜欢在手、脚和眼上涂红色或黑色的颜料,佩戴阿拉伯式的花饰。
埃及人利用尼罗河充足的水源和河两岸肥沃的土地,主要种植麦、稻和棉花。
埃及有哪些民族?
埃及的主要民族有:阿拉伯人、 科普特人、努比亚人、贝都因人、贝扎人和)柏柏尔人。
现代埃及的民族是在不断遭受外敌入侵而产生的民族同化和融合中形成的。640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将其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大量阿拉伯人陆续涌入埃及,其中11世纪被强行迁入的赫拉尔人和苏莱曼人就达六万之多。这些阿拉伯人在与当地土著人杂居的过程中,逐渐吸收了部分土著成分,形成了以阿拉伯人为主体的新型民族结构。今日的埃及人,乃是古埃及人和阿拉伯人融合的结果,其中混有其他少数民族成分。
(一)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占全国人口的87%以上,聚居于美丽富饶的尼罗河三角洲、尼罗河河谷、苏伊士运河两岸和沙漠绿洲地带,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玉米、大小麦、甘蔗、水稻和长绒棉等农作物。埃及的阿拉伯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讲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它既在本国的民族中占绝大多数,也是非洲最大的民族。
(二) 科普特人
埃及实际上是非洲民族成分相对单一的国家,除了阿拉伯人外,科普特人是其最主要的少数民族。“科普特”一词,为希腊语“埃及人”的音变,也是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后,对当地原有居民的称呼。他们是真正的古埃及人的后裔,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语言,人口约占全国的ll.8%。科普特人主要分布于埃及中部的艾斯尤特、梅尼亚、基纳和苏哈基省,另有少部分居住在开罗和亚历山大,主要从事传统手工艺、经商和务农,迁入城市的则多为职员。科普特人的祖先于250年前后接受基督教,形成了人神合一的科普特教派。科普特人在延续古埃及人血统的同时,在历法、建筑、雕刻、绘画和手工纺织等方面还一定程度地保持了原有古埃及文化特色和风格。为了维护传统的民族特性,科普特人的社会关系比较紧密、闭塞,拒绝与外族通婚,形成埃及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
(三) 努比亚人
聚居于埃及南部的努比亚人,是埃及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约有2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0.5%。努比亚人体格高大,皮肤黝黑,属苏丹尼格罗人种,故外形十分接近黑非洲人。他们操本民族努比亚语。系尼罗河流域的土著民族后裔。其祖先曾为古埃及文明的创建立下功劳,也曾于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建立过拥有高度文明的麦罗埃王国。八至十一世纪曾有过古文字,后被阿拉伯文字取代。今日的努比亚人,绝大多数居住在苏丹境内,留在埃及的也大多集中在南部库姆温布地区。他们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多数人会讲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但其传统社会依然保留着近似非洲土著居民的文化习俗,如一夫多妻、男子行割礼、女子锁阴等。留在农村的努比亚人从事农耕和畜牧,而进入城市的,则以手工业和经商为生。
(四)贝都因人
贝都因人是埃及沙漠地带居民的一支,人口约lo万,占全国的0.25%。他们是阿拉伯人赫拉尔部落的后裔,其祖先原居阿拉伯半岛中部高原,公元ll世纪迁入北非后,其中绝大多数分散在马格里布地区,少部分留居埃及。埃及境内的贝都因人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
(1)马扎人,分布在西奈半岛;
(2)巴哈里亚人,分布在巴哈里亚绿洲和富腊夫腊堡一带;
(3)萨迪人,分布在西北部的卡塔盆地和锡特拉绿洲。
这些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生活的贝都因人,与生活在西亚和北非的游牧民族一起,作为阿拉伯人的一支,被统称为“贝都因“(阿译音),意思是“荒漠游牧民“,用以区别定居的阿拉伯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阿拉伯半岛居民的社会形态、道德习俗和生活方式,住帐篷,善骑马,骁勇慷慨,是现今阿拉伯人当中最能
够体现传统阿拉伯游牧民族特色的一个分支。他们延续了祖先的部落组织和内部通婚制,操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大多属于瓦哈比派。沙漠上的贝都因人以游牧为生,饲养马、骆驼和羊;而绿洲中的贝都因人则以务农为主,种植椰枣和谷物。
(五)贝扎人
贝扎人(又译“别扎人”)是埃及东南部的另一个少数民族,约有1万人,主要分布于东南部沙漠地带,属埃塞俄比亚人种库希特人的分支,主要为比沙林部落群。同族的大多数居民分布在苏丹北部和埃塞俄比亚西北部,是东北非民族之一。贝扎人拥有自己的贝扎语比沙林方言。该语言无文字,属闪含语系库希特语族,但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会讲阿拉伯语。他们至今过着游牧生活,住简陋的帐篷,居无定所。其社会结构为家长制,通常由族长确定迁移日期,分别以小群体为单位活动,以饲养骆驼和羊为主,个别地区种植少量高粱、谷子和椰枣。
(六)柏柏尔人
柏柏尔人,约有五千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他们的主要居住地在埃及西北部的锡瓦绿洲,故而也称锡瓦人。他们本民族的柏柏尔语只是一种口头语言,没有文字,但他们多数人会讲阿拉伯语。该族的传统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男女均行割礼。日常生活则以种植椰枣、橄榄和谷物为主。
(七)其他集团移民
除了上述与非洲本土有着渊源关系的少数民族外,埃及北方的大城市中还聚居着部分外来的集团移民,主要有亚美尼亚人(约五万)、希腊人(约四万)和意大利人 (约两万)。今日的外来集团移民,主要是在中世纪以后,尤其是l6世纪奥斯曼人征服埃及后陆续迁入的,其中亚美尼亚人多为留居的士兵。他们主要分布于亚历山大和开罗等大城市中,保留着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并在本社团内部操本民族语言,在公共场合则使用阿拉伯语和英语。这些集团移民在城市中的生活相对稳定,经济有保障。他们中的多数人从事商业和服务性行业,如开办咖啡馆、旅馆和商店等,另有一部分人以家庭手工业和技术工种谋生。
埃及的民族名称
埃及人口约7860万。阿拉伯人约占87%,信奉伊斯兰教;科普特人约占11.8%,信奉基督教;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并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
★宗教习俗
每逢周五是埃及人传统的“主麻日聚礼”,当清真寺内传出悠扬的唤礼声,伊斯兰教徒便纷纷涌向附近的清真寺,做集体礼拜。为数众多的教徒仍然虔诚地信守每日5次礼拜的教规:即晨礼、响礼、哺礼、昏礼、宵礼。每逢宗教节日,电视还播放总统及政府首脑去清真寺礼拜的镜头。
埃及伊斯兰教徒不仅仅是虔诚信仰“五行”(自白、礼拜、绝食、布施、参拜麦加圣地),还得力行,这才算完成了信徒份内的事。也就是说,“五行”已经跟日常生活打成一片。了解他们这种生活习俗之后,你才不至于在无意中侵害了他们的“五行”。伊斯兰教徒有个绝不可少的习惯:一天之内祈祷数次。
★饮食习俗
埃及人喜吃甜食,正式宴会或富有家庭正餐的最后一道菜都是上甜食。农村婚礼复杂,场面奢侈,历时可持续30天左右。西部的锡瓦绿洲有奇异的婚俗,姑娘8岁定亲,14岁完婚,嫁妆为100条袍裙。女子自出生起,家庭就着手为其缝制袍裙。著名甜食有“库纳法”和“盖塔伊夫”。“锦葵汤”、“基食颗”是埃及人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食品。“盖麦尔丁”是埃及人在斋月里的必备食品。“蚕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其制造方法多种多样,制成的食品也花样百出。例如,切烂蚕豆、油炸蚕豆饼、炖蚕豆、干炒蚕豆和生吃青蚕豆等。
埃及人通常以“耶素”为主食,进餐时与“富尔”(煮豆)、“克布奈”(白乳酪)、“摩酪赫亚”(汤类)一并食用。耶素即为不用酵母的平圆形埃及面包,他们喜食羊肉、鸡、鸭、鸡蛋以及豌豆、洋葱、南瓜、茄子、胡萝卜、土豆等。在口味上,一般要求清淡、甜、香、不油腻。串烤全羊是他们的待客佳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埃及人还特别爱吃中国川莱。
★婚嫁习俗
每一位埃及成年男子到了婚配年龄,首先要向意中人的父亲提亲或者在母系亲属及邻居中择偶。提亲后,男女双方开始商讨女方的陪嫁数额,一般是男方把陪嫁款项的2/3作为聘礼送给女方。然后,在村长的主持下订立婚约。埃及农村的婚礼场面热闹奢侈。迎亲前,男方大摆宴席,并有歌舞相伴,有时宴庆数日。迎亲时,新郎的母亲带领多辆装点漂亮的马车到女方家接新娘,新娘要坐在其中一辆用昂贵克什米尔毛绸、玫瑰花等装饰的花车上。晚餐后,新郎要由乐队引路去清真寺行跪拜礼,最后回到新房,与新娘共饮一杯清泉水,以示同享甘甜幸福。这样的婚礼大约要持续30天左右,耗资约千余埃镑。在埃及西部沙漠的锡瓦绿洲,有独特的婚俗。姑娘8岁定亲,14岁完婚。其间,小伙子要不断地向女方家赠送礼物。新娘头上要编结很多发辫。其一半由娘家梳编,另一半需婆家人来完成。姑娘的嫁妆是100件袍裙。所以,锡瓦人家一有女儿出生,母亲就要开始忙着为其缝制陪嫁的袍裙。
★丧葬习俗
在开罗市的东南部,有一座数百年历史的墓地。它本是安葬爱资哈尔大学毕业生及显赫人物的地方。后来,渐渐成为周围地区的公共墓地。人们生前来这里为自己建造死后的住所,于是一栋栋排列整齐的平房纷纷筑起,俨然一座“死者之城”。每逢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死者的亲友都来此聚集,怀念死者,这就是埃及人的独特葬俗。
★生活习俗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埃及人对绿色和白色都有很深的感情。一般人都厚爱这两种颜色。有把绿色喻为吉祥之色,把白色视为“快乐”之色的说法。他们对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字也有喜厌之分。一般人都比较喜欢“5”和“7”数。认为“5”数会给人们带来“吉祥”,认为“7”数是个受人崇敬的完整数字。因为“安拉”创造世界用了6天的时间,在第7天休息,所以人们办一些重要的事情总习惯采用“7”数,例如:有很多咒语、祷告要说7遍;朝觐者回来后,第7天请客;婴儿出生后,第7天宴请;还有纪念婚后7日,纪念去世后7日等等。他们有把葱视为真理标志的习惯。他们非常喜爱仙鹤。认为仙鹤是一种吉祥鸟。它美丽又华贵,象征着喜庆和长寿。埃及人宠猫、敬猫如神,并视猫为神圣的精灵。在埃及人的心目中,猫是女神在人间的象征,是幸运的吉祥物,是受人崇敬的国兽。
针是缝衣的工具,几乎是家家必备的日常用品,但在埃及人的心目中却有几分神秘的色彩。每天下午3-5点,埃及人决不买卖针,这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条不成文的戒律。据传说,每天的这个时间里,有天神下凡赐给人们一些生活必需品,但天神要亲自体察人们各自的境遇。越是富有的人,得到的赏赐会越多;越穷的人,所得的赏赐则越少。而穷人整天总是穿针引线,缝缝补补,为了使穷人得到的赏赐多一些,免于窘困终身,所以人们在这个时候绝不卖针。在这个神话传说的影响下,埃及的一些人甚至连夜晚也不敢做针线活,否则认为会给自己的母亲带来灾祸。农村里有些妇女把借针也看作忌讳之事,在非借不可时,出借人要把针插在面包里递给借针人,借针人也不敢当面用手把针取出来。 针有时也成为一些妇女相互对骂的口头语,如果一个妇女被人骂作针,那她便如同受了奇耻大辱,痛不欲生。如今,针在埃及人的心目中仍有其独特的、传奇般的地位,对针的忌讳也沿袭下来。
埃及人受历史、宗教等因泰的影响,生活习惯也颇为独特。晚餐在日落以后和家人一起共享,在这段时间内,勉强请人家来谈生意是失礼的。按照埃及的商务礼俗,宜随时穿着保守式样西装。拜访须先订约会。埃及人对来访的客人甚表重视(有时说可能只是表面功夫而已),因此,即使依约前来面谈当中,若有不速之客到来时,他们也会简单的迎接。一笔生意洽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相反的,他们也经常会以电话不通为借口突然造访(但是,部长、副部长之类的人物则为例外,一定要先约会才行)。在埃及,持用印有阿拉伯文对照之名片,颇有帮助,当地2~3夭内即可印妥。
在埃及从商的人经验丰富,时间观念差,很少依照所约定的时间行事,他们口头上常常挂着“请等5分钟”这句话。埃及人所谓的5分钟,可能就是30分钟也见不到人。若说请等1小时,那么等于要重新约定时间了。但埃及人很勤劳,你若到乡间田园去的话,就可以看到汗流夹背、默默耕耘的农民。据认为,在大地上朴素地生活的那些人,才是埃及人的真正形象,令人深深觉得埃及确实是尼罗河的恩赐。
埃及人(穆斯林皆如此)认为“右比左好”,右是吉祥的,做事要从右手和右脚开始,握手、用餐、递送东西必须用右手,穿衣先穿右袖,穿鞋先穿右脚,进入家门和清真寺先迈右脚。究其原因,穆期林“方便”和做脏活时都用左手,因此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用左手与他人握手或递东西是极不礼貌的,甚至被视为污辱性的。
★社交习俗
埃及人的交往礼仪既有民族传统的习俗,又通行西方人的做法,两者皆有,上层人士更倾向于欧美礼仪。埃及人见面时异常热情。一般情况下,见到不太熟悉的人,先致问候的人说全世界穆斯林通行的问候语—“安塞俩目尔来库姆”(直译为“和平降于你”,意为“你好”)。我国穆斯林简称它为“色兰”。如果是老朋友,特别是久别重逢,则拥抱行贴面礼,即用右手扶住对方的左肩,左手搂抱对方腰部,先左后右,各贴一次或多次。而且还会连珠炮似的发出一串问候语:“你好吧?”“你怎么样?”“你近来可好?”“你身体怎样?”等等。
埃及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北非国家埃及人,大多均为穆斯林;教义教规重恪守,文明历史永长存;一般都很爱仙鹤,“5”、“7”数字喜光临;黑、蓝、黄色属忌讳,更为特殊禁说“针”;讨厌当众吐唾沫,赞女窈窕为不纯。
埃及主要为 ? 民族,
埃及主要属于阿拉伯人种,主要工业城市在开罗和亚历山大港,现在形成了运河,旅游和石油三大支柱产业主要出口品是原材料,尤其以长绒棉最为出名,充足的光照、较高的积温,为喜温爱光的长绒棉提供了适宜 的生长条件,以尼罗河三角洲为主要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