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本人是诗词初学者,感觉诗词很有魅力,书上有几个标点符号看不懂求解答(谁想是,古代唐诗或宋词中有标点吗非常感谢)

本人是诗词初学者,感觉诗词很有魅力,书上有几个标点符号看不懂求解答(谁想是,古代唐诗或宋词中有标点吗非常感谢)

谁想是,古代唐诗或宋词中有标点吗非常感谢

有一定的表示停顿的符号,但和现在的标点不同,没有那么丰富。以下是标点符号的历史,仅供参考:

两汉的时候,有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的“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次年被批准。

古代诗词有标点符号的吗?

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

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典籍中,大多数是不用标点符号的。不用标点符号,不等于说不用断句。这个断句,是要读者自己来做的。因此,古人非常重视断句训练。

《礼记·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释义:学生入学一年就要考核“离经辨志”的能力。所谓“离经”,是指离析经文文句,也就是断句;所谓“辨志”,是指辨解文句内容。

其实,离经和辨志是同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标点文言文的过程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标点有误,反映出对原文的理解必定有错误。只有反复考察原文,弄懂原文的含义,才能正确地标点断句。

古人把阅读文章的断句功夫,叫作“句读(dòu)”。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红笔断句,学生水平提高以后,不需句读,就能够通读文章。

句读的基本原则就是“语绝为句,语顿为读。”释义:语气结束的地方为“句”,用圈来标记;没有结束的文句叫作“读”,用点来标记。古人常用“可圈可点”一词,赞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业。

我国也有一些古代的典籍,在抄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时候,就把句读标出来了,这是说我国古代也有标点符号的原因。但是,这样的标点符号很不规范统一,随意性很大,而且使用得也很少。

扩展资料:

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标点符号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了商品。

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这还不够,还要分段。

古人的书是没有分段的,也没有章节。今天我们看《论语》,一篇与另一篇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卷只是物质上的单位,竹简不够了,再换一卷继续写。中国古代的书是这样,印度、阿拉伯、欧洲的书也是这样。印刷术出来之后,出版商才开始给书籍做段落篇幅的划分。

我国现在通用的标点符号,是在我国古代的“句读”“圈点”等标点和符号的基础上,再引进西方国家的一些标点符号,经过百余年的使用改造融合而成的。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外国的技术,以对付外国的侵略。要学习,先得了解。西洋标点便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国。

清末的外交官张德彝,是我国第一个介绍西方标点符号的人。张德彝随浦安臣使团出使欧美,1868-1869年写出《再述奇》(今名《欧美环游记》)记述了他在美、英、法三国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见闻。其中有一段对西洋标点符号的叙述,是我们见到的最早介绍西洋标点的文字。

在中国第一个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著书立说的人,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严复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很了解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1904年,他在所著的《英文汉话》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一些新式标点符号,这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而大张旗鼓地号召在社会上推广使用标点符号,是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了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为主要内容的书面语革新运动,有不少文章、书信提到了使用标点的问题,开展了使用新式标点的讨论,在社会上,尤其是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天津频道>>标点符号 五六百年前才出现

描写标点符号的诗词

在中国古文学中,古代的汉字作品无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断句,因此也没有关于标点符号的古典诗词。现代诗词专门描写标点符号的只有儿歌了,

如:

其一

游来游去的蝌蚪像逗号,

弯腰驼背的百岁老人似问号?

一溜排开的六个蛋蛋是省略号……

其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掉,可以加个省略号。

转折解释破折号,表示注释加括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其三

写文章,要周到,讲清楚,最重要。

要清楚,有门道,加标点,用符号。

怎么用,才算好?听我来,表一表: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掉,可以加个省略号。

转折解释破折号,表示注释加括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其四

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囤(。)

句中有停顿,小圆点带尖(,)

并列词句间,点个瓜子点(、)

并列分句间,逗点顶圆点(;)

引用原话前,上下两圆点(:)

疑惑或发问,耳朵坠耳环(?)

命令或感叹,滴水下屋檐(!)

引文特殊词,蝌蚪上下窜(“”)

文中要注解,月牙分两边(())

转折或注解,直线写后边(——)

意思说不完,六点紧相连(……)

强调词语句,字下加圆点(·)

书名要标明,四个硬角弯(《》)

问号歌:

有疑有问用问号,

设问、反问也需要。

遇它读出语调来,

看书见它要思考。

句号歌:

一句末尾用句号,

语气平缓调不高。

读书见它要停顿,

作文断句莫忘掉。

叹号歌:

感情强烈句和段,

其中叹号常出现。

请求、反问都该用,

有它文章起波澜。

逗号歌:

标点符号谁最忙?

逗号使用最频繁。

句子中间要停顿,

往往由它来值班。

顿号歌:

并列词语或短语,

地位一样并肩站。

顿号用来做分界,

读到它时停顿短。

冒号歌:

小小冒号两个点,

提示下文常出现。

它和引号是朋友,

文章之中常相伴。

引号歌:

四个蝌蚪真奇妙,

前揽后抱是引号。

人物语言引在内,

别人文句用它标。

我一直搞不懂一个问题:古人写诗的时候有标点符号吗?那么后人又是凭什么给他加上去的呢?还有就是,为什

我觉得古人写诗其实未必有那么多的讲究,说白了与说话无异,我们在平时交谈时一定不会注重标点,标点符号只与说话时的气息有关,待句中有些字有几种应该指的通假字吧,那是因为古人写诗时指向的那个字还没出现或者还没指向他所要表达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