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皇帝为臣之表率?(文言文《元史.李邦宁传》的翻译)

皇帝为臣之表率?(文言文《元史.李邦宁传》的翻译)

文言文《元史.李邦宁传》的翻译

李邦宁传

李邦宁字叔固, 钱塘人。初名保宁,宋时一小太监。及宋朝灭亡, 便随瀛国公见世祖, 留在内廷供职。为人机敏, 很合帝意。帝令他学蒙古语及诸蕃语, 能较快通解, 于是更得到信任, 授御学库提点, 升章佩少监, 迁礼部尚书, 提点太医生事。成宗即位, 进升为昭文馆大学士,太医院使。帝曾害病, 邦宁不离左右者十余月。

武宗立, 命邦宁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邦宁极力推辞说:“我是个宦官, 没有想到自己还有什么作用。世祖赦免我又起用我, 使我得为亲近之臣, 爵高而禄厚, 荣宠过甚。现在, 皇帝又欲安排我为辅政大臣, 我何敢当。所谓宰辅, 就是辅佐天子而共治天下的人, 为何找一个已被阉割的人充当? 即使皇帝让我干, 将来如何向天下、后世交代? 所以, 我实在不敢应诏。”帝听了很高兴, 使大臣把他的话说给太后及皇太子听, 以表彰他一片善意。

帝曾侍奉皇太后于燕之大安阁, 阁中有旧箱, 帝对邦宁说:“ 这是什么箱子?”回答道:“ 此是世祖放皮袄带的箱子。听世祖曾讲过, 把此箱收藏起来, 以使子孙看到我的俭朴, 使追求奢侈的人引以为戒。”帝命打开箱子, 看后叹口气说“: 不是你说,我怎知道!”当时有宗王在身旁, 突然说:“世祖虽然伟大, 但在钱财方面过于小气。”邦宁说:“ 不对, 世祖每一句话, 无不应为后世所遵循。每一与、一夺, 无不正好相当其人的功或罪。而且, 向天下征收的钱财虽然很多, 但如不节用, 必然匮乏。自先朝以来, 每年的赋税已不足用, 又多次召集宗藩集会, 费钱无数, 早晚不能支给, 必将横征暴敛,招致人民怨怒, 这难道算是好事吗?”太后及帝非常同意他所说的这些话, 不久便加封他为大司徒、尚服院使, 授左丞相, 行大司农, 领太医院事, 官阶金紫光禄大夫。

过去祭祀太庙, 皇帝不是亲自主持,而是遣大臣代为进行。现在, 皇帝又想援例照办。邦宁便规劝皇帝说“: 先朝皇帝不是不想亲自祭祀祖先, 实在是因疾病而废礼, 如今皇帝在即位之初, 正应大规模地表彰孝道, 以为天下表率, 亲自到太庙去祭祀, 以成一代的典范。如果循习过去的皇帝不亲临祭典的弊病, 为臣的不敢苟同。”帝认为他说得好, 即日便备车, 住宿斋宫, 并命邦宁为大礼使。礼毕, 加恩于邦宁的三代: 对其曾祖颐, 赠银青光禄大夫、司徒, 谥敬懿; 祖父德懋、父扌为也各有所封赠。

仁宗即位, 以邦宁为旧臣, 赐钞千锭, 辞谢不受。以前, 当仁宗还在当皇太子时, 丞相三宝奴等当权, 他们骇怕仁宗的英明, 心里想去掉仁宗。邦宁揣度三宝奴的意图, 便出面对武宗说:“你年事已高, 皇子已渐长大, 应立为太子, 这是自古以来天经地义的道理, 从没听说皇帝自己有儿子还立弟弟的。”武宗很不高兴地说“: 我的主意已定,你要说,就自己向东宫说去。”邦宁愧惧而退。及仁宗即位, 近臣都建议诛杀邦宁。仁宗说:“ 帝王的命运, 是上天决定的, 何必把邦宁的话放在心上。”后来, 加封邦宁为开府仪同三司、集贤院大学士。后因病去世。

皇帝曾任用诸多贤能之人治理国家,哪个人不曾辅佐皇帝

墨子主张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但是当贤能之臣,局限于时代的大环境。司马家如果不是主幼臣昏,也不至于被篡权,也不会有机会的。李晟父子拱卫唐朝,历经地方割据,贤能可以说不错的,堪称表率。明朝,民间清流才俊不愿意为朝廷效命,藏于山川之地,读书人看不起明朝介于白莲教起义装神弄鬼,元朝相对赋税较少,政治环境轻松,读书多以故国相思。比如高启都是样的人,后被朱元璋搞死了。到了清末,就更能看清楚了,李鸿章等中兴四臣比较务实,堪称贤能,但像翁同龢等比较保守,皓首经纶,不切实际,故步自封。所以说,贤能之命未被朝廷重用有,例如贾谊,冯唐,辛弃疾,没有发挥的舞台,未曾当权不知贤能耳,

皇帝在过年的时候赏赐有功之臣

1.相游牧民族起家的皇帝,像北魏,过年必宰牛杀羊大宴群臣,个人猜测应该会对有功之臣赏赐牛马羊的畜生。

2.中央大一统王朝,对大臣有布匹,如:锦段、绫罗等

3.明清时期有年假,清朝年假长达一个月,皇帝会发压岁钱给宫内人,乾隆皇帝写对联等等

4.唐朝皇帝派红包是叫宦官们送送过去大臣的府邸,红包包笺上旁批“敕”字,表示这是皇帝赐给的,这个字也是宫女们来写。网上唐玄宗撒钱是他个人爱好吧。

5.宋朝发的不叫压岁钱叫随年钱。

求文言文,内容大概是臣子给皇上进谏上书推荐别人,或者是推辞皇上给自己的奖赏官位。

你是说李密的《陈情表》吗?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愍 同:悯)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