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达花木兰苗几年开花什么时期?(天女木兰的实生苗需要多久能开花啊?)

达花木兰苗几年开花什么时期?(天女木兰的实生苗需要多久能开花啊?)

天女木兰的实生苗需要多久能开花啊?

天女木兰(Magnolia Sieboldii K. Koch),又称天女花、小花木兰。木兰科,落叶小乔木。株高3—6米,最高达10米。小枝淡灰色,芽大约1厘米,暗紫褐色,均被长柔毛。叶互生,叶柄长1.5—6厘米,叶片倒卵形或倒卵长圆形,长7—25厘米,宽6—10厘米,茎部圆形或圆状楔形,先端短突尖,表面绿色,背面粉白色,被短柔毛。实生苗需3~5年能开花,花体直径8—10厘米,花梗长4—5厘米*花蕾稍带淡粉红色*花被9片,白色,呈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4—5.5厘米,宽2—3厘米*雄蕊多数紫红色,花药内向开放,雌蕊群椭圆形。聚合果卵形,长4—6厘米,宽2厘米,红色,先端尖。种子橙黄色,近圆形,直径约6毫米。花期6—7月,果期9—10月。喜生次生阔叶林中,阴坡或山谷湿润地。花色美丽,可入药,叶含芳香油,含油量高达0.2%。由于天女木兰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本溪市政府将该花确定为本溪市市花。

多花木兰种子什么时候开花

果期8-9月。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河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区。多花木兰喜温暖而湿润的气候,适宜在南温带及亚热带中低海拔地区栽培,夏季高温,雨量充足的地区,生长最旺。在冬季温度低,但无持久的霜冻情况下,可保持青绿。多花木兰

喜湿,耐旱,抗逆性强,但不耐水渍,低洼地不适宜种植。在PH4.5-7.0的红壤、黄壤和紫红攘上。 生态特征 多花木兰生于山坡草地灌丛中,水边和路旁。

根据福建农学院在 多花木兰植株形态图片(26张) 三明市引种栽培,它的生育期为176-215天。播种当年,7月下旬开花,翌年6月开花,花期长达4-5个月,11月种子成熟,详见表59-1。如遇严霜后,叶片脱落,枝条仍能安全越冬。翌春,枝条上的嫩芽开始萌发生长。自然脱落的种子,也能在地表过冬,与嫩芽同期出苗生长。多花木兰喜湿,耐早,但不耐水渍,低洼地不适宜种植。对土壤要求不严,在pH4.5-7.0的红壤,黄壤和紫红壤上,均生长良好。

可单播,也可与其他牧草混播,表现喜光,但又具有一定的耐阴性。多花木兰具有较强的抗逆性,适应栽培的范围广,且未发现有严重的病虫害。 饲用价值可刈割青饲或青贮,也可晒制干草或干草粉。饲用时,最好与禾草混喂。鲜草产量一般为1500kg/亩,大田示范区2500kg/亩,第一年可刈割利用3-4次,第二年为6-7次。此外,多花木兰具有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旱,耐瘠性能,是一种水土保持植物,也可以作为薪柴栽培。

多花木兰属于豆科植物,蛋白质含量高,嫩枝和叶片质地柔软,具有甜香味,适口性好。多花木兰的茎叶比为45:55,其嫩枝叶为牛、羊、兔所喜食。

?花木兰是哪个时期哪个朝代的人

貌似北魏

花木兰是什么时期的

南北朝的北魏

不过尚有历史争议,

年代

  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又作《木兰诗》)(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经隋唐文人润色)的描述,对于花木兰的历史年代问题:

  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民间说法是:

  第一种说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拒绝。

  第二种说法是:

  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北朝民歌的绝唱,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编的长篇叙事诗歌,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木兰辞》是公认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关系,这种隋朝末年的说法却与全文多处有冲突,但是不知道为何会流传这种说法)。

  

故里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最早言及木兰籍贯的是东晋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书中言木兰任城人。他认为木兰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之后。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贡原籍鲁国,即今曲阜一带,东晋南北朝时,曲阜曾属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称木兰是任城人,不过此说学术界并不认可。当前争议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黄陂、陕西延安四个地方。虞城由娘娘庙改为木兰庙,再附会为木兰家乡;黄陂由木兰树称木兰山,建木兰庙,再附会为木兰故里;延安在黄河西边百余里,也可“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那里有座万花山,也被附会为木兰故里。以上三地都认为木兰是隋朝或唐朝人。

  1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是木兰故里,有花木兰祠为证。在京九铁路线上,有个虞城木兰站,不远处即为花木兰祠,是隋朝木兰故居所在地。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间。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花木兰戎装出征像和两侧侍卫;后楼塑有花木兰少女像、全家合欢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吏、名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诗、书画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毁于1943年一场战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做出决定,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

  木兰葬于延安,圣地有胜迹。木兰家住延安城南万花乡花塬头村,为花姓,北魏人。死后葬于村旁山上,称“花家陵”。皇帝还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阶,两旁分列石人、石马、石狮、石羊。1984年,在延安万花山修复了木兰陵园。该园雕梁画档,典雅壮观,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书的“木兰诗”、“花将军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诗人歌颂花木兰的诗词。园内遍植满了木兰喜爱的牡丹花,塑有木兰戎装石像,跃马横剑,逼真再现了木兰当年的英雄气概。

  2安徽亳州市也有史书文物建筑证明自己是花木兰故里。亳州说认为花木兰是汉朝人,早于北朝的木兰辞,符合逻辑。城郊有陵,并有多块石碑。

  木兰亳州人之说主要有下列根据: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统志》载:“木兰姓魏,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县),唐封孝烈将军”。

  (二)清代,《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木兰姓魏,亳州人。汉文帝时,匈奴寇北边,发内郡戍之。木兰代父为戍卒,以功为小校,所戍是完县,故完人祀之。孝烈将军,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来的《凤阳府志》、《颍州府志》、《保定府志》异口同声,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归德府志》云:“木兰,亳之谯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县志》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

  (五)清代由皇帝钦定的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内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称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兰祠赛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说:“木兰,亳人,魏氏女。”

  (七)完县(今名顺平县)木兰祠元代碑刻《汉孝烈将军记》言:“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

  (八)木兰戍边燕山,《燕山丛录》一书对木兰的记载较为详细,云:“完县东门外有孝烈庙,榜曰孝烈将军。”《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县东或云即木兰女尝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将军。”有古碑称曰:“木兰姓魏,亳州人。”

  (九)历代学者,如元代学者达世安、明代学者朱国桢、明代诗人吴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无误地称:“木兰姓魏,亳州人。”

  (十)木兰家乡亳州及木兰戍边之地燕山一带均有很多传说,不约而同地认为:木兰是汉代女子,从军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3湖北黄陂县:据一些史料记载,湖北黄陂县城北20里为木兰故乡,古时曾置木兰县。在《湖北通志》、《黄陂县志》因黄陂有木兰庙、木兰将军冢。《木兰古传》曰:“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传》称:“木兰朱姓,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史传明示则成为湖北黄陂人“与木兰同籍”的最大理由。黄陂双龙镇有座“木兰山”,山的北坡有一大土冢,冢前墓碑铭刻“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木兰山上尚存“唐木兰将军坊”,上镌“忠孝勇节”。

以上争议唯有北魏最可信,因为<<木兰诗>>中的"可汗大点兵",可汗是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谓,北魏孝文帝当政时期,也称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