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怎样看待苏联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政策?
怎样看待苏联的工业化
在研究和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问题时,认真地回顾一下这段历史,认真地学习一下列宁以及斯大林的有关论述,是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的.如果不把这一问题.
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怎样的影响
1927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他不顾布哈林等人的.
结合图一,二分析1928年以后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
变化:发动了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建立起一整套由国家严格控制的集体农庄制度. 原因:1927年底,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工业已有较大的发展,工业产值超过了战前水平.但随之也产生了工业化资金来源不足,农业发展状况与之不相适应等问题.为了摆脱农业的落后状况,解决工业进一步发 展的资金来源问题,采取农业集体化运动,
苏联在农业问题上最终实行什么政策,后果怎样
公社(也就是集体劳动制度),集体化运动在为苏联的超高速工业化提供大量资金的情况下,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这是一场苏维埃政权对农民的“战争”,一场持久的、把苏联最终引向衰落的“战争”!初一党给你回答了
苏联农业政策模式对我国哪些农业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农业集体化 人民公社
(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
(16分)(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2分) (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
如何评价苏联30年代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
1、斯大林式的工业化道路,使苏联在30年代获得了极快的资本积累速度,实现了国家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的优先发展.2、这一模式保证了苏联在30年代高速发展重.
1928年后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1929年~1933年,苏联大规模开展的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为大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被称为“农业集体化”. 1927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收购价格太低,使得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于是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他不顾布哈林等人的反对,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另一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以摧毁妨碍“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公有制经济”的个体小农经济.
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问题,以及我们应该做哪些应对措施
农业工业化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已普遍进入工业化发展时期,我省也已步入了工业化中期.此时,农业怎么发展?现在各界都在思考,社会上也流传着各种说法,笔者认.
如何看待苏联农业集体化
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分为引导农民走向集体经济、 集体农庄的初期形式、全盘集体化三个阶段.农业集体化是不成功的,它削弱了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导致经济下滑,负面影响严重.如:苏联1928年-1934年间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谷物的总产量下降了7.8%,而同期的国家收购量却增加了 150%,这直接导致了波及乌克兰、北高加索、伏尔加地区、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等地的严重的饥荒.在此次饥荒中死亡的人数大约在600万-1000万之间,其中以乌克兰大饥荒最为惨重(饿死250万-500万人);1947年二战结束后,苏联再次出现了饥荒,约有100万-150万人因此而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