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统一北方,为什么却迟迟不敢称帝呢?
曹操为什么一直都不敢称王?
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据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他知道,在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时,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比他称帝讨伐更加名正言顺。他若废帝自立,诸侯会联合起来反对他;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二,即使能用武力逐个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然而,他无法使整个士族阶层服膺。这就是他所比喻的炉火,也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谋远略。尽管他杀掉了这个阶层的许多头面人物,如孔融、崔琰,但整个阶层,他是不敢小视的。
其三,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10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其四,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其五,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一种自我评定。
曹操为什么不敢称帝?
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他要把这最后一步让给自己的儿子完成。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据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10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其二,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一种自我评定。
曹操为何不称帝?
曹操在处理同汉献帝关系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能从本集团的全局利益出发,始终
坚持实行不称帝的政策。他最后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是同坚持这一政策
分不开的。曹操与那些日思夜想着当皇帝的地方军阀不同,他胸有韬略,即使在权
势遮天、炙手可热的情况下也能照顾全局、权衡利弊,坚持不称帝的策略。公元
219年孙权袭杀关羽之后曾上书曹操,歌功颂德,劝其称帝,曹操读罢此信后说:
“是兒欲踞吾著炉火上邪!”(《魏略》)当时文武大臣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也
追兹 曹操称帝,但他还是回答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魏氏春
秋》)也就是说,即使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自己也不当皇帝,而要把帝位留给儿
子。
曹操坚持不称帝,是不是真的不想当皇帝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他不当皇帝
不能说明他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他之所以不称帝乃是从当时的形势出发而做出的决
策——不称帝更有利于本集团的发展。当时 可眯 废立,袁术自立为帝。袁绍私
刻玉玺,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全国各地诸侯的声讨,成为众矢之的。曹操一旦称帝,
恐怕也难逃同样的命运;而打着天子的旗号,既可整合匡复汉室的力量,为扫清政
治上的障碍和平定天下打基础,又可避免授人以柄,给敌对势力制造口实的机会。
这说明曹操不称帝是从统一中国、实现霸业的更大目标考虑的,从这一点来说,他
与那些蝇营狗苟,鼠目寸光之辈有着天渊之别。
曹操逢迎天子及其坚持不称帝的做法充分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而他挟制与操
纵汉献帝的行为又清楚地反映了他奸诈诡秘的性格。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因为反对的人多,三国魏晋时期在中国是士族政治。而曹操称不上是名门望族,老爹过继给曹家,曹家爷爷还是太监,算勉强混进上流人士,所以当时大的士族是看不起他的。而且当时的士族大都支持汉朝,如孔融等,而曹操虽笼络人才但是对反对他统治的士族是采取消灭的政策。曹操不称帝正是因为得不到士族的支持。在得不到士族支持的情况下贸然陈帝只会招致内外攻击成为众矢之的,还会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所以曹操把称帝的步骤留给了曹丕。
而曹丕敢于称帝是因为曹丕做到了笼络士族这一步,其主要策略是颁布了“九品中正制”,这项制度给了豪门大族很大好处成功的笼络了他们,使其不再反对曹丕篡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