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司命土祗急礼谢的含义

司命土祗急礼谢的含义

《朱子家训》帮忙翻译下!谢谢了!急用!

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谢枋得母讥元兵全文翻译

谢枋得母讥元兵

母曰:“老妇今日当死,不合(应该)教子读书知礼仪,识得三纲五常,是以有今日患难。若不知书不知礼仪,又不识三纲五常,那得许多事!老妇愿得早死。”语言雍容(从容不迫),无愁叹之意。主者(这里指元兵中管事的人)无如何,遂释之。

译文

从容答道:“老太婆我今天是该死了,谁让我教我的儿子读诗书、识礼义,懂得了纲常伦理呢!如果他是个不知书、不明理,不懂纲常伦理为何物的浑人,今天也就不会有这些事了。我情愿早死。”主事者见她从容就死,毫无惧色,倒也无可奈何,只好把她放了。

谁能帮我解释一下这几句古文的意思,谢谢

1

  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天下,要以选择好辅佐的人为根本大事。见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

  人:辅佐的人。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安定,大大小小各级官员负有重大责任,因为众多的事务需要他们具体办理。所选是贤能之人,就会办善事,给社会政治的发展和稳定带来好处;所选为庸人,无所作为,尸位素餐,就会耽误政事;所选为恶人,就会办恶事,给社会政治带来极大的危害。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官员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不能不慎重。这两旬可借用来说明选拔干部的重要性。

  2

  唐太宗说过:“言语对君子来说及其重要,说话并非易事。”

  3

  字面上的意思是:快乐不能没有限度,否则就会变成悲伤;欲望不能放纵,否则就会变成灾祸。即凡事都不要过度,过度了就会向事物相反的方面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

  4

  把自己的欲望服从人民的欲望的,他的事业必然昌盛兴旺;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的,就必然会灭亡。(吴兢《贞观政要俭约》)

  5

  字面上的意思是: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那就足以使自己的美名传扬下去;听说有品德恶劣的人,能教化他改正品行,期望他不要犯下大错。出自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大意是;唐太宗认为,教育与学习对一般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6

  仁、义、礼、智、信这是五个做人方面的要求,舍弃掉哪一个都是不行的。

  7

  礼,是用来确定亲疏的标准,判断疑惑不解的问题,分辨事物的同异,明确事理的是非的。

  8

  大臣若不读书学习,就不能了解前人的言行,怎能承担重大任务?出自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

  9

  不学习,不能明白已经存在的道理,而不学习就能使政治太平的还没有过。

  很多都是我自己的理解,仅参考(*^__^*) 嘻嘻……

解释下这些古文句子什么意思 谢谢

1.先王制定礼仪,有跟本有条文,忠信,是礼仪的根本。义理,是礼仪的条文。没有根本就不能制定,没有条文就无法执行。礼仪,顺应天时、地利,合乎神灵、人心,使万物有高低顺序。

2.“孔子说:‘礼仪,就是道理。音乐,就是节奏。君子没有道理就不行动,没有节奏就不做事。’”

3《疏》说:“理,就是道理,说“礼仪”使各种事都合乎道理。”

4“勉励诸侯,聘请有名的读书人,尊敬贤能的人。”

5“所以贤明的君主供养谋士,不愿意接受恩惠的就用礼仪对待他。”

6“孔子说‘没有话说就不接触他,没有礼仪就不会见他,想要百姓都甘当子民不如让他们都互相尊敬。’”

说明:

2 本句中的“理”和第3句中的“理”一个意思,并且第3句也给出了解释“道理”。古人把“礼”和“乐”看得很高很重,它们都是指导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所以“讲究礼仪”就是讲究尊卑、先后、人伦等顺序,这是天生的道理,通过“礼仪”来体现。比如臣对君的“礼”,就是遵循“君尊臣卑”的道理。“乐”,也是指导古人行事的一个重要工具,好的音乐蕴含“中正”“和谐”在里面,这个“节”就是“和谐的节奏”,用来指导人们做事。比如“郑声”(郑国音乐)“淫”(淫糜),就没有“节”在里面,是圣人反对的。

5 原句是“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实者其礼之”,贤明的君主任用贤明的人,不愿意接受恩惠的,君主就用“礼”对待他,这对于圣人来说,被“礼待”比任何恩惠赏赐都高尚的多。蓄:蓄养,供养。划分句子停顿: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实者/其礼之。

6 辞:话语,这里指志同道合的话,投机的话。接:接触,接近。

见:会见,接见。前两句就是:话不投机就不和他接触,不讲究礼节就不和他会见。子:名词动用,做……的儿子(臣子)。毋:毋如,最好不过……。褒:动词,夸赞,表扬,也就是有“礼”。这一句就是:想让百姓都臣服(甘当子民),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互相“礼待”(赞扬对方)。

这是我的体会,不知对你有所帮助否。只要不误导你我就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