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古诗《步近木易取》怎么理解?

古诗《步近木易取》怎么理解?

寻下面这首诗的解析?

《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嗤笑指点庾信,适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藻绘余习。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时人讥哂“四杰”之辞。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时人哂笑四杰的话(诗中卢王,即概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谓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观其全,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

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魏、晋六朝是我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丽辞与声律,在这一时期得到急剧的发展,诗人们对诗歌形式及其语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而这,则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来,六朝文学又有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特别到了齐、梁宫体出现之后,诗风就更淫靡萎弱了。

因此,唐代诗论家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与批判,是个极为艰巨而复杂的课题。

当齐、梁余风还统治着初唐诗坛的时候,陈子昂首先提出复古的主张,李白继起,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务华去实”的风气扭转了,而一些胸无定见、以耳代目的“后生”、“尔曹”之辈却又走向“好古遗近”的另一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庾信总结了六朝文学的成就,特别是他那句式整齐、音律谐和的诗歌以及用诗的语言写的抒情小赋,对唐代的律诗、乐府歌行和骈体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导作用。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家,因而是非毁誉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至于初唐四杰,虽不满于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但他们主要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杜甫抓住了这一焦点,在《六绝句》的后三首里正面说了自己的看法。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近代作家。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恢宏气度,纵其才力之所至,才能掣鲸鱼于碧海;于严整体格之中,见气韵飞动之妙;不为篇幅所窘,不被声律所限,从容于法度之中,而神明于规矩之外。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因为《楚辞》的精采绝艳,是千古诗人的不祧之祖。由六朝而上追屈、宋,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六绝句》的最后一首,前人说法不一。这里的“前贤”,系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递相祖述”,意谓因袭成风。“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伪体”之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庾信之“健笔凌云”,四杰之“江河万古”,乃在于此。反之,拾人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堆砌词藻,步齐、梁之后尘,固然是伪体;而高谈汉、魏的优孟衣冠,又何尝不是伪体?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即无所不师而无定师。这话有好几层意思:无所不师,故能兼取众长;无定师,不囿于一家,虽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自己的创造性。此其一。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此其二。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无定师,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所扬弃。此其三。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伟辞,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六绝句》虽主要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其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

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即事见义,如地涌泉,寓严正笔意于轻松幽默之中,娓娓而谈,庄谐杂出。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明乎此,这诗之所以标为《戏为六绝句》,也就不烦辞费了。

谁知道这首诗什么意思

想象力又与创造力紧紧联在一起的。创造力表现在学习中,就是能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为此,需要驰骋想像,独立思考。倘若在读书中只能亦步亦趋,按图索骥,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就很难有什么创造性。死读书读死书都是无用功!到死也只是“作附庸”。只有在所历读的书卷中得到真谛,获取营养,才会更上一层楼!!!

  《论书》二十首:(马叙伦)

  辗转求书怪尔曹,可曾知得作书劳。

  好书臂指须齐运,不是偏将腕举高。

  近代书人何子贞,每成一字汗盈盈。

  须知控纵凭腰背,腕底千斤笔始精。

  曾读闻山执笔歌,安吴南海方先河。

  要须指转毫随转,正副齐铺始不颇。

  仲虞余事论临池,翻绞双关不我欺。

  亦绞亦翻离不得,郑文主峪尽吾师。

  柳公笔谏语炎炎,笔正锋中理不兼。

  但使万毫齐着力,偏前偏后总无嫌。

  笔头开得三分二,此是相传一法门。

  若使通开能使转,是生奇怪弄乾坤。

  横平竖直是成规,叟斤斤论魏碑。

  我谓周金与汉石,何曾平直不如斯。

  偏计方圆是俗师,依人皮相最堪嗤。

  金针度入真三昧,笔笔方圆信所之。

  三字尤应三笔殊,须知莫类算盘珠。

  纵教举世无人赏,付与名山亦自娱。

  书法原从契法传,奏刀起落断还联。

  断处还联联处断,莫轻小字便连绵。

  为文结构谨篇章,写字何曾有异常。

  布白分间同画理,最难安雅要参评。

  意在笔先离纸寸,此须神受语难宣。

  无缩不垂垂更缩,藏锋缓急且精研。

  北碑南帖莫偏标,拙媚相生品自超。

  一语尔曾须谨记,书如成俗虎成猫。

  古人书法重临摹,得兔忘蹄是大儒。

  赝鼎乱真徒费力,入而不出便为奴。

  瘦硬通神是率更,莫轻罗绮褚公精。

  承先启后龙藏寺,入手无差晓后生。

  名迹而今易睹真,研求莫便自称臣。

  避甜避俗须牢记,火候清时自有神。

  漫从颜柳度金针,直搏扶摇向上寻。

  试看流沙遗简在,真行汉晋妙从心。

  六代遗笺今尚存,石工塑匠也知门。

  唐朝院手源流远,可惜规规定一尊。

  唐后何曾有好书,无章处处苦侵渔。

  佳处欲追晋中令,弊端吾与比狂且。

  抱残守缺自家封,至死无非作附庸。

  家家取得精华后,直上蓬莱第一峰。

张良进履(阅读理解)答案

1.(尝):曾经。(衣):穿,动词。(为):因为。(履):穿(鞋),动词。

2.翻译:和老年人约会,还要(在老年人之)后才来,什么原因呢?

3.张良给老人穿鞋;约会迟到两次;得到兵书;总共4件事。

4.尊重老人,改进行为。

文言文解读【王戎识李】

①尝与诸小儿游:尝:曾经

②诸儿竞走取之:走:跑

③唯戎不动:唯:只有

王戎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爱动脑筋,通过现象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