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物外自壶春》怎么理解? 黄河一壶收古诗
求这首古诗的意思?
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沧海”、“巫山”?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 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这里的“修道”,是尊佛奉道的。另外,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对元稹来说。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
取次花丛懒回顾,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因而,相形之下,茂如松榯,美若娇姬,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其云为神女所化,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
帮忙诠释下这首诗,谢谢
这应该是一首集句诗,我注明出处,你自己去看吧:
两府攀陪五六年应该是两府攀陪十五年,攀陪即攀附追陪。此句取自 唐罗隐 《乌程》诗:“两府攀陪十五年,郡中甘雨幕中莲。一瓶犹是 乌程 酒,须对霜风泪泫然。”
一盏寒灯云外夜此句见 白居易 《和李中丞与李给事山居雪夜同宿小酌》诗:“一盏寒灯云外夜,数杯温酧雪中春。”
雪中孤雁却无声一句取自唐代杜荀鹤《和友人送弟》:
君说无家只弟兄,此中言别若为情。干戈闹日分头去,
山水寒时信路行。月下断猿空有影,雪中孤雁却无声。
我今骨肉虽饥冻,幸喜团圆过乱兵。
蜡炬兰灯烧晓色一句见柳永《玉楼春》其三:
皇都今夕知何夕。特地风光盈绮陌。金丝玉管咽春空,蜡炬兰灯烧晓色。凤楼十二神仙宅。珠履三千〔宛鸟〕鹭客。金吾不禁六街游,狂杀云踪并雨迹。
但是实际上这句是柳永剽窃李白的诗歌。
新样花文配蜀罗一句取自唐朝张祜《送走马使 》:
新样花文配蜀罗,同心双带蹙金蛾。
惯将喉舌传军好,马迹铃声遍两河。
蜀罗(蜀罗)即蜀 中织造的轻罗。 唐 杜牧 《江上雨寄崔碣》诗:“春半 平江 雨,圆纹破 蜀 罗。”《宋史·食货志下六》:“一日,内出 蜀 罗一端,为印朱所渍者数重。因诏天下税务,毋辄污坏商人物帛。”
天地寥寥同一色取自唐代权德舆《旅馆雪晴,又睹新月,众兴所感,因成杂言》 :
寥寥深夜雪初晴,楼上云开月渐明。池中片影依稀见,
帘外清光远近生。皎皎晴空疑破镜,广庭积素偏相映。
珠帘卷却光更深,玉指持来色逾净。梦觉青楼最可怜,
婵娟素魄满寒天。天地寥寥同一色,秦淮楚江无限极。
归鸿断猿何处声,深闺旅馆遥相忆。长安五侯华阁开,
嘉宾列坐倾金罍。赏明月,玩流雪,纤手蛾眉座中设,
清歌一声无断绝。夜已央,乐未阑。狐裘兽炭不知寒,
珠环翠佩声珊珊。履舄纷纭桂袖攒,朱颜倚醉尽君欢。
人生少年全不久,相看且劝杯中酒。丈夫富贵自有期,
映雪读书徒白首。
故里溪头松柏双一句取自杜牧《将赴宣州留题扬州禅智寺》诗:
故里溪头松柏双,来时尽日倚松窗。
杜陵隋苑已绝国,秋晚南游更渡江。
请教下这首诗的意思
精舍遇雨
(一作可止,一作戴叔伦)
空门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尘。
卧向白云情未尽,任他黄鸟醉芳春。
【译文】在寂静的精舍里,很自然地把我自身的存在看淡了,溪雨微微却洗尽了身上的征尘。躺在高耸入云的精舍里,顿觉真趣无尽,佛智无边,哪还管这黄鸟飞鸣,花草芬芳!
[作者简介]
可止(860—934),唐末五代之际洛京长寿寺僧。俗姓马,范阳高丘(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昭宗干宁年间(公元894—897年)进诗称旨,御赐紫袈裟。后唐明宗时任长寿寺住持,赐号“文智大师”。当时即有诗名,诗歌结为《三山集》,今佚,《全唐诗》中存其诗九首。
[说明]精舍原为旧时书斋、学舍,是聚集生徒进行讲学的地方。后来凡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亦称精舍。《晋书·孝武帝纪》:“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上诸沙门以居之。”此处系指后者,即可止上人居止修静之所。可止擅长律诗,绝句不多见。这首七绝表面是写春雨中清新明丽的自然景象,实际上却主要是抒发作者淡泊世事,与世无争,潜心隐修的情怀和志趣。自然,绵绵春雨之中,坐在自己的书斋里,领略无限春光,花香鸟语,这实在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谁能解释这首诗的内涵意思
这首词后半段的意思是:随着岁月的流失,花儿慢慢的凋零,水就像我的容颜无情的流失,因为彼此相爱而不能相聚的共同的思念,虽天各一方,但这种思念之苦却使我们百无聊赖,提不起做任何事情的兴趣。这种相思的痛苦是无人能解,也没有办法驱除的,只有自己安慰自己了,要舒展紧皱的眉头,放松自己,谁知脸上的表情开朗,心头的思念却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