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头蚀垂历史故事讲的是什么?
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1、头悬梁的故事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2、锥刺股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
3、头悬梁,锥刺股出自于《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释义:形容刻苦学习。股:大腿。
头悬梁,锥刺股是在说谁的故事~?
苏秦
头悬梁锥刺股讲的是苏秦.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
阜阳市有哪些历史典故
伍子胥与阜阳伍明镇
伍子胥过昭关,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故事。然而,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历史名人伍子胥也曾经和安徽阜阳有过一段渊源,颍泉区的伍明镇就是因为伍子胥而得名,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传说,现在遗留的还有七十二眼古井、饮马池、射箭台等历史遗迹。今天,伍子胥文化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史记》上记载:“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後世有名於楚。”后来,“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成为一代霸主。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一代名将,驻守在楚国东北边境也就是现在的伍明。1987年《阜阳地区名胜古迹》载,伍员故居就在伍明。伍明集西首处有一处叫作伍明寺的庙宇,相传曾是伍子胥的故居。至今,当地群众中还流传着伍子胥及其先人的故事。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辅佐太子,在伍明屯兵期间,还造福于伍明群众。他居住的家宅背面是一片洼地,比较荒芜,每逢多雨季节,庄稼受涝,农家受苦,他的宅子也常常被水围困。他带领着军民挖沟排水,治理涝地。这沟北接母猪港,南流入颍河,后人为纪念伍子胥,称此沟为伍名沟,现叫作阜涡河。明朝《正德颍州志》也有记载:“伍名沟,在州三十里,沟以伍子胥宅近,故得名。相传伍奢为楚相,日开此沟,以泄潦水,以利其家。”
伍明镇历史上是伍子胥的屯兵驻防之地,还有一个佐证,就是伍明镇内有不少都带“营”字的村子,诸如前郑营、洼营、于营、四姓营、后王营、吕营、吴营等,当地群众说,这么多叫营的村子或许与伍子胥在此屯兵有关,设的这些军营名字,世代流传至今。
公元前484年,吴王受谗赐死伍子胥。伍明人闻知其蒙难,默默地悼念他,对他的家园、遗物特别爱护。他家门前骑马射箭的地方,至今叫作马场;他饮马的池塘,至今叫饮马池;他练习射箭的箭台,至今人们还称三里箭台或三里庙台。后人在他居住的地方修筑庙寺以祭,称伍名寺。据清道光《阜阳县志》记载,当时有庙堂十间,郑起福兴办义学,住持僧明远曾向义学捐地157亩。解放前期,经历代修复的庙寺尚存,解放后改建粮站、面粉厂。
今天,伍明寺只留下了一株历经千年雷火的银杏树,据说这是明朝时期,人们在伍明寺大殿后栽的,现在树高约28米,干径约1.2米。
在镇粮站的大院中,保存着相传为伍子胥当年开挖的七十二眼井之一的一口古井。井口处全部用水泥砖重新垒彻,仅能从井壁上看到青绿色的古砖。当地人相传,这七十二眼井全部是相通的,并且还与阜涡河水相通。2001年,日本一个民间旅游团前来伍明镇观光,还曾专门前来观看伍明镇的古井、饮马池、伍明寺遗址等地。
伍明镇境内还有春秋时期的楚国都城钜阳文化、古店集文化遗址、三国名将邓艾屯兵屯粮兴修水利等历史文化遗址。
关于水浒传吴用的故事和回合.急!
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经书。使两条铜链。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投奔梁山时看出王伦不容,用计使林冲火并王伦。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吴用在破连环马时,派时迁偷甲骗徐宁上了梁山。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晁盖曾头市兵败后,吴用又假扮算命先生,在卢俊义家写下藏头反诗,将卢俊义暂时赚上山。卢俊义回去后被陷,最终判处斩,石秀劫法场亦身陷北京城,吴用及时出计,先发无头帖子稳局势,又差时迁火烧大名府,并救出玉麒麟卢俊义、拼命三郎石秀。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
吴用治病
智多星吴用,曾经交了一位医术高明的朋友王先生。王先生的三个儿子,也都是出众的好郎中。这一天,王先生生了病,三个儿子方法使尽,也没有给自己的父亲看好病。王先生整日闷在屋里卧床不起,愁眉不展。
听说老朋友病了,吴用抽空从私塾出来去看王先生。一进王先生家门,吴用二话没说,先是给王先生号脉,接着开了一张药方,吩咐他的儿子们照药方去办。
王先生的儿子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甘草桔梗金银花,吃完之后再去抓。主治:经血不调。”这哪像是药方,简直是开玩笑,不过他们当着吴用的面,也不好说什么,就把药方放到了一边。
吴用走后,三个儿子把药方拿给王先生。王先生接过一看,差点把牙笑掉:“哈哈哈,好我的吴先生,连男女都不分还想治病,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可笑可笑!”笑完之后,觉得身上轻松了些,他便顺手把药方贴到墙上,看见了就想笑。
不久,王先生的病竟很快奇迹般地好了。这时,吴用又来到王先生的家中。王先生向他问起药方的事儿。吴用回答说:“您得的是忧郁症,无药可治,要想去掉烦闷,须笑口常开,方能治愈。所以我才给您开了那张看似荒唐的药方,来医治您的病情。”王先生听后,茅塞顿开,更加佩服吴用的才学了。
特殊问题,只有用特殊的办法,才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