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窖固购耙历史史书说的是什么01? 史书是历史散文吗

窖固购耙历史史书说的是什么01?史书是历史散文吗

请介绍一下泸州老窖、泸州桂圆、猪儿耙的历史渊源

泸州老窖 泸州牌、麦穗牌泸州老窖特曲又称泸州老窖大曲酒,是四川省沪州老窖酒厂的产品。

泸州古称江阳,酿酒历史久远,自古便有“江阳古道多佳酿”的美称。泸州地区出土陶制饮酒角杯,系秦汉时期器物,可见秦汉已有酿酒。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出兵江阳忠山时,使人采百草制曲,以城南营沟头龙泉水酿酒,其制曲酿酒之技流传至今。宋代酒业较为兴盛,熙宁年间酒课为“一万贯以下”,据《宋史》载泸州等地酿有小酒和大酒,“自春至秋,酤成即鬻,谓之小酒。腊酿蒸鬻,侯夏而出,谓之大酒。”大酒系烧酒。诗人墨客留有赞酒诗文,黄庭坚曰:“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唐庚曰:“百斤黄鲈脍玉,万户赤酒流霞。余甘渡头客艇,荔枝林下人家”。杨慎曰:“江阳酒熟花似锦,别后何人共醉狂”,又曰:“泸州龙泉水,流出一池月。把杯抒情怀,横舟自成趣”、张船山曰:“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元代泰定元年(1324)已酿大曲酒。明代万历十三年(1586)泸州大曲酒工艺初步成型。《泸县志》载:“酒,以高梁酿制者,曰白烧。以高梁、小麦合酿者,曰大曲。”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前后,“舒聚源糟坊”开业。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4个酒窖,其大曲酒脍炙人口。同治八年(1869)“舒聚源糟坊”改号为“温永盛糟房”,有大曲酒窖10个,其中6个建于1650年左右,4个建于1750年左右。清末白烧酒糟户达600余家,“民国以来减至三百余家矣。大曲糟户十余家,窖老者,尤清洌,以温永盛、天成生为有名。

1952年以金川酒厂为主吸收未参加联营的17户酒坊成立四川省专卖公司国营第一曲酒厂。1955年将四个联营酒社合并成立公私合营酒厂,其第一曲酒厂改为地方国营酒厂。1960年两厂合并为泸州曲酒厂,1990年易为现厂名。1952年按泸州老窖大曲产品内在风格上的细微差异进行分级,分为特曲、头曲、二曲、三曲,其品级最高的为特曲酒,也是出口的泸州老窖大曲酒。

泸州曲酒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的优质糯高梁,用小麦制曲,大曲有特殊的质量标准,酿造用水为龙泉井水和沱江水,酿造工艺是传统的混蒸连续发酵法。蒸馏得酒后,再用“麻坛”贮存一、二年,最后通过细致的评尝和勾兑,达到固定的标准,方能出厂,保证了老窖特曲的品质和独特风格。

此酒无色透明,窖香浓郁,清洌甘爽,饮后尤香,回味悠长。具有浓香、醇和、味甜、回味长的四大特色,酒度有38度、52度、60度三种。

华罗庚题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而今无忧,特曲是尝;产自泸州,甘洌芬芳。”泸州桂圆,有着辉煌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泸州桂圆栽培史不下2000年,可上溯到汉代。西晋文学家左思《蜀都赋》所言“旁挺龙目(即龙眼),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绍朱实之离离。”即言及泸州桂圆。而张坝桂圆林,至少可追溯至清代“湖广填四川”时,已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

  张坝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现有桂圆树1.5万株,荔枝1000多株,楠木1000多株,柑桔上万株。其中上百年的树木6000多株,主要为桂圆树。

  张坝桂圆作为中国内陆桂圆种质基因库,作为北回归线以上桂圆次适宜地带最集中的具有上百年历史的桂圆树人工造林,其植物学价值一如动物学中的大熊猫。以旅游而言,这片离泸州中心城区仅千米之遥的江边绿荫,则是四川生态环境旅游和观光农业最理想的场所。张坝是他们考察四川继大邑刘氏庄园的人文价值之后,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又一大“发现”。于是,沉寂了两三百年的长江之珠“出土”了,迅速被列入川南国际游的重要景点。

猪儿耙嘛在泸洲好想没有听过什么历史了请间谅并采纳!

中国历史上编写的第一部史书是什么?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原名<<书>>

谁知道茅浆窖的历史啊?

茅浆窖产于茅酒之乡仁怀县,以优质的高梁、小麦为原料,采用酱香型名酒传统的... "中国酒乡茅台镇,酿酒历史悠久,清康熙年间,就业中兴,技艺精湛。

官修史书是什么意思?

关于官修史书几点看法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说法:“官修史书是后来胜利者(政府)写的,会刻意摸黑前人。”尤其是某些智力不健全的光头粉。那么历史上的所谓“正史”,真的对前人大泼脏水?答案是不可能的。

唐代之前的历史多是史家“有志乎作”,这时他们编著史书的准确度在一定程度上更取决于撰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3626536者。(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再比如陈寿《三国志》)。

到了唐代,国力的提升,这时候才有了君主来倡导,择人而任以修史,这也就是常说的“敕撰”(唐代所成前代史最多)。很多人说了,这样不就给你造假提供了条件呢么?然而敕撰之史,不由一人主稿,杂众手而成之,众手杂成为通例。你就算想掺入私活,有可能同时编著的王二刘三都不同意,兴许隔壁的欧阳铁柱,司马狗蛋还有别的想法,就别说时间来源更是直接来自官方的资料(所谓的政府档案),私家之力固不足以网罗散失以成一代之史(比如《旧唐书》,比如《金史》《宋史》《明史》就是在原有资料编成),这样一来又大大加强了可信度。

史书不准确的,很大程度上不是撰史者的乱改乱动,而恰恰是因为资料的散失,比如一直为人诟病的《辽史》,因为修撰较晚,辽旧资料散失,于是《辽史》错漏颇多,需要今天的考古发现来进一步证实。

另外修史除了政治作用之外还有以史为镜,警示后来者的作用,胡乱的进行修改本身就是大忌。

总而言之,官修史书的地位,往往不是野史文献所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