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中科院院士徐性初逝世,他生前对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 中科院院士王定恩逝世了吗

中科院院士徐性初逝世,他生前对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中科院院士王定恩逝世了吗

徐僖的人物评价

徐老是中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中国高分子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国家、部委、省级奖励,以及高分子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高分子化学育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是中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的人生格言是“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饮水思源,助人为乐”,他的最大心愿是“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评)

徐僖同志是中国高分子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和“学科领路人”。他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六十余年如一日勇于开拓、无私奉献,追求真理,鞠躬尽瘁,成果丰硕,为中国高分子材料工业从无到有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柱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推动高分子材料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研究生教育发展等做出了卓越贡献。徐僖同志一生光明磊落,正直无私,公正廉洁,淡泊名利,德高望重,深受敬爱。他身兼多职,从不收取兼职报酬。他的人生格言是“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饮水思源,助人为乐”。他的最大心愿是“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年逾九旬,他仍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事业。徐僖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公忠体国的一生。他的不幸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杰出的领导、学者,这是中国学术界、教育界的一大损失,是四川大学的一大损失。川大师生一定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高尚的人格、严谨的学风、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为把四川大学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而不懈努力。 (四川大学评)

徐僖先生是中国高分子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和“学科领路人”,在国内高分子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徐僖先生的不幸逝世,是中国科教界的重大损失,更是四川大学的巨大损失。”“一代宗师光耀人间,先生风范千古流传”(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评)

徐光启...张横...一行...为国家做了什么贡献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松江府上海县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相当于第一副首相)。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徐光启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张横,东汉末年凉州军阀之一,拥兵割据一方。

建安十六年,联合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李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共十部势力起兵反抗曹操。[1]

同年九月,兵败后,下落不明。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 (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建设有张衡博物馆。

一行,(公元673年—727年),本名张遂,汉族,唐代魏州昌乐人(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一说河北巨鹿人。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唐密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唐朝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张公瑾之曾孙,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

一位因空难死亡的中国科学家

楼主所说的是著名力学家 应用数学家 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郭永怀。

这是郭永怀的资料:

baike.baidu/view/50842.htm

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在49年时的去向。

我只说我知道的,去台湾的有李济、董作宾、袁贻瑾、王世杰、傅斯年、朱家骅、胡适、李先闻、王宠惠、凌鸿勋、吴敬恒。

去美国的 陈省身、李书华、吴宪、 林可胜、汪敬熙、陈克恢、李方桂、赵元任、吴大猷、萧公权。

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的去留,去台湾者9人,占院士总数的11.9%;去美国工作的12人,占院士总数的15%;留在内地迎解放的60人,占院士总数的74%。这是一楼引用的数据,但我的了解怎么和这数据对不上啊。但是有一点我可以保证,以上我列举的人都没留在大陆。其实情况挺复杂的,比如吴大猷先去美国,后去台湾。

王宠惠1949年去香港,后去台湾。

李济1948年去台湾,后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董作宾1948年去台湾,1955年后在香港任教。

王世杰赴台后曾任“总统府秘书长”,中研院院长等。

还有萨本栋院士死于49年初。

其他人留在大陆。

我上中学的时候,就特痴迷院士。我又特爱国,所以我对你提的这个问题也特感兴趣,查了很多东西。目前网上除了袁贻瑾和李宗恩的资料极少,其他人都可以查到。

附中央研究院第一代院士名单

数理组院士28人

姜立夫 许宝騄 陈省身 华罗庚 苏步青 吴大猷 吴有训 李书华 叶企孙 赵忠尧 严济慈 饶毓泰 吴宪 吴学周 庄长恭 曾昭抡 朱家骅李四光 翁文灏 黄汲清 杨钟健 谢家荣 竺可桢 周仁 侯德榜 茅以升 凌鸿勋 萨本栋

生物组院士25人

王家揖 伍献文 贝时璋 秉志 陈桢 童第周 胡先骕 殷宏章 张景钺 钱崇澍 戴芳澜 罗宗洛 李宗恩 袁贻瑾 张孝骞 陈克恢 吴定良汪敬熙 林可胜 汤佩松 冯德培 蔡翘 李先闻 俞大绂 邓叔群

人文组院士28人

吴敬恒 金岳霖 汤用彤 冯友兰 余嘉锡 胡适 张元济 杨树达 柳诒徵 陈垣 陈寅恪 傅斯年 顾颉刚 李方桂 赵元任 李济 梁思永郭沫若 董作宾 梁思成 王世杰 王宠惠 周鲠生 钱端升 萧公权 马寅初 陈达 陶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