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怎么看待“灵魂拷问”?

怎么看待“灵魂拷问”?

何为“灵魂拷问式”的心理活动描写?

所谓“灵魂考问式”心理描写,就是鲁迅先生对俄国文豪托斯妥耶夫斯基中《罪与罚》的心理描写的赞誉。鲁迅称托为残酷的天才就是指托斯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的心理描写中能够展现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过程,尤其是能够以意识流式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冲突,把人物置于一种审判的灵魂责问,来拷问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洁白“。

”拷问灵魂”,怎么理解?

等等不一的人,有等等不一的方法。总的来说,是一个“问自己的心”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拷问灵魂”这个词的用法,更有点明理思过的过程。

更为高级的是,把自己的灵魂掏到高空中,从空中俯瞰自己的躯体,看看自己有多么地伟光正、高大全,亦或是多么渺小或不堪。至此,人生高度向灵魂境界发展。

如何理解面对祥林嫂对于“灵魂的有无”的拷问,“我”的“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三句回答?

一、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了希望,以免除死后更大更深的苦痛与恐怖。

二、反映她死前的恐怖和矛盾——害怕有魂灵,这样她就会被锯成两半;又希望有魂灵,可以在死后和阿毛团聚。“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第一句在“我”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却是似疑实断的答案,这对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是一个打击。第二句在“我”已意识到给对方增添了苦恼,于是支吾其词,而在祥林嫂由此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第三句是“我”的含混之词,却在祥林嫂的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惧离开了人间。

其实“我”完全知道所谓的“灵魂”“地狱”之类纯属封建迷信的谎言,但在祥林嫂的面前,“我”却始终没有否定它,表现了“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的桎梏无能为力,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所提出来的问题。总之,“我”的动机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然而结果却是相反的,这也表现了“我”的软弱无能。

关于生活意义的五个灵魂拷问?

您好,看了您的问题,我用一句话概括吧:生活的意义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智慧和修正言行,让自己和别人都生活得更加美好,进而获得真正长久的快乐!

这是每个有道德的人,最终的追求!

请您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