毯怨说多久历史了35? 罗马书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卢沟谣歌词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发生在卢沟桥、宛平城下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卢沟谣》是由李明圣作词,鄂矛作曲的一首歌曲,收录于2011年发行的专辑《唱响中国》中。
2011年,该歌曲获得“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获奖歌曲,同时该歌曲作为红歌写入丰台区地方课程。
歌曲歌词
永定河 出西山
碧水环绕北京湾
卢沟渡 摆渡船
渡走春秋渡秦汉
金中都烟云散
留下古桥写江山
元明清 七百年
卢沟晓月照大川
晚清衰 民国乱
列强践踏毁家园
卢沟桥 狮子吼
宛平城头浴血战
中国人 意志坚
重整河山换新天
水清清 月圆圆
万古卢沟佑安澜
中国人 意志坚
重整河山换新天
水清清 月圆圆
万古卢沟佑安澜
水清清 月圆圆
万古卢沟佑安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李明圣在卢沟桥头月光下看见一群孩子们在玩耍。词作者李明圣家乡就在永定河边卢沟桥旁,永定河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经常去看永定河,去看卢沟桥,去看宛平城,去看暮色中的西山,去看卢沟晓月,去看“七七事变”时宛平城头留下的累累弹孔。每次去,他都有不同的感受,都想说点儿什么。直到2010年中秋节的一个晚上,他再次来到卢沟桥头看月亮,一群孩子在月光下玩耍,因此有了创作《卢沟谣》的想法。
为了创作这首歌,他听取了孩子们的意见。在创作的第一稿时,歌词第一句是“永定河,出西山,冲出平原北京湾”;第二天,孩子们反映不好懂,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他便改成了“碧水环绕北京湾”。李明圣倾听了孩子的意见,征求了小学生、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意见,他们普遍认为,尊重历史对教育孩子有好处,于是这些内容便被保留了下来,这首歌曲就这样诞生了。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卢沟谣
从郭靖出世到张无忌退隐一共经历了多少年?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里面.
成吉思汗死的时候郭靖才25岁左右.而成吉思汗卒于1227.也就是说郭靖大约出生于1200年.
根据小说里面的记载张无忌退隐后,不久后,朱元璋在应天称帝,1368年,建立了明朝。
那么应该可以大致的推断他们之间相差了160年.
当然又不是真正的历史,所以,肯定不能得出具体的年限.
李清照《诉衷情》的历史背景
此诗是李清照于赵明诚做江宁知府期间(1127年八月至1129年二月)所作,历来对此诗的争议不断。或认为这是一首“闺怨词”,或认为是思念故国故家之词。
“闺怨词”论:
一、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评辑》:此词的结拍更加雄辩地说明,如果是亡国之痛,她哪能眼巴巴地用消磨时间来等待痛苦的缓解呢?很显然,在这里作为思妇的主人公,她手捻“馀香”所等待的只能是“良人”! …….此词的最后三句意思是,作者用揉搓残梅来消磨难熬的时光。言外之意当是:从沉醉到酒醒,从天黑到夜深,丈夫迟迟不归,词人则想方设法拖延些时间,殷切等待。……在一定的时代和心理背景下,李清照的这首《诉衷情》,不仅比《柏舟》、“花间”、南唐诸作有青蓝之胜,究其底蕴,其中兼含多种伤心断肠之事,这比单纯的“婕妤之叹”更为难堪。(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
二、刘逸生《宋词小札》:……整首词写的就是这些。你看事情有多么琐屑,而写来却多么细腻,表达的人物感情又何其曲折幽深,耐人寻味。不知道这首小词是不是为了寄给她丈夫的。可以想象,假如赵明诚读了它,决不会不受感动的。妻子这一缕细微委宛的柔情,难道会比“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逊色吗?
“思念故国故乡”论:
一、王延梯、胡景西《诉衷情〉赏析》: “梦远不成归”,作者以梦写愁,揭示全词主旨。“梦远”是梦中返回遥远的故乡。但现实是故乡已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回去谈何容易!词人只有借助梦境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暂时慰藉,这是何等的不幸!而怀乡之情,故国之思又是多么殷切!李煜在其《菩萨蛮》中有“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的句子。看来,用梦表达在现实中久萦于心而实际上又无法实现的强烈愿望,确实能收到情在词外的效果。“不成归”是指梅香惊梦,梦没有做完就醒了。断梦,给人留下遗憾,留下回味的馀地,它比一个完整的梦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下片写词人在孤寂的环境中思念故土的执著情态。“人” 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是说梦醒以后,久不成寐,夜深人静,月亮缓缓移动,绿色的窗帘低垂着。此句描绘寂静的环境。作者寓情于景,抒发其思念故乡的深沉感情。《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
二、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 “悄悄”既表现了女词人孤寂难耐和夜不能寐的情思,又显现了环境的寂静;“依依”既表现了明月中空,缓缓而移的情景,又似对人洒落无限情意,暗含女词人的乡思之情。“翠帘”一句,一个“垂”字更增加了环境异常沉寂的特点。结尾连用排句,别开生面,细腻地描写了女词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情态美和行为动态美。“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既描绘了女词人爱梅惜梅的连续有序的动作,又刻画了女词人怀乡忧国的绵绵情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 月出版)
三、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本词上阕写梅香熏破春梦,归梦被扰;下阕写醒后百无聊赖的心情。表面上看,未写一个愁字,似乎只是有些幽怨的情绪,实际上处处都有愁意。以酒浇愁,以致沉醉;归梦不成,怨梅正是怨故土难归;春夜无眠,百无聊赖,最后三句不是表现词人热爱梅花的心情,而是通过单调连续的下意识的动作,表现词人月夜中愁结难解的心情。“梦远不成归”是本词的点题之句,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愁绪之所在。残梅则是词人用来表达种种情绪的引线。本词不是咏残梅的咏物词,而是抒发思妇愁绪的抒情词。(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版)
敝人之见,比较赞成此词是“闺怨词”的说法。此词的表面意思大致为“昨夜我喝得沉醉不醒,以致首饰卸迟、梅妆凋残。酒劲渐消,梅花的浓香将我从春睡中熏醒,使我不能在梦中返回日夜思念的遥远故乡,醒后,夜深人静,月光合情,翠帘低垂。再把那残梅拿到手里揉搓一阵子,再把那落在枕上、余香袭是的花瓣拾起来慢慢捻碎,再打发一段无聊的光阴吧。”李清照是女词人,且与男性作者有很大不一样。男性作者往往把政治抱负寄托在“美人香草”,把怀才不遇寄托在儿女情怨上,但李清照往往将内心怀念的亢丽深情寄托在故国故家的思念上。很显然的,她寂寞难耐,夜不成眠,眼巴巴地想着良人归来,并以此来消磨时间,想想良人此时正在江宁做知府,夜深不归,她只能坐在那等他归来,如果是故国故家之思,怎么能就只是如此?作者不能直白地表露自己的闺怨,只能借故国来遮掩。并且,从深层上来看《诉衷情》(又名《桃花水》)这首词,词人在被梅气熏醒以后,因太过思念良人,而不得不重回美梦,只有在那虚幻的梦境中,才能看到“良人”啊。这些无一不表明此词是词人对良人夜深不归的怨念和殷勤等候。
火炕这个劳动人民伟大的发明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东北人住火炕的历史,至少有千年以上。古书中说辽金时期住在这里的女真族(满族先世)“环室穿木为床,煴火其下,饮食起居其上”。所谓“环室”就说明室内不仅一个方向有炕。发展到后来,就是满族民居中所筑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圈炕”、“拐弯炕”民间俗称为“万字炕”或“弯子炕”。
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随康熙皇帝东巡的翰林院侍讲高士奇在《扈从东巡日录》中,概述所见东北住户的房屋“屋高仅丈余,独开东南扉,一室之内,炕周三面,温火取下,寝食起居其上”。以此断定,火炕已在东北广泛使用,且大都掌握了炕与炉灶相连接的现代火炕的建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