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如果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将会采取哪些行动减少战争对你的伤害?这些行动各有什么利弊?

如果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将会采取哪些行动减少战争对你的伤害?这些行动各有什么利弊?

如果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将采取哪些行动减少站争对你的危害?这些行动各有什么利与弊?

1 习武 2习文 3 收伏当时牛人为已用,让自己变为牛人!

东汉末年到两晋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哪些?各有什么影响?你对这些战役的成败有何感想

官渡之战,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影响:1。前秦统治迅速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2。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感想:三次战役的失败原因的相同点都是骄傲轻敌,告诫人们在生活中取得了成果以后不要骄傲自大,而应该踏踏实实地继续努力。

东汉末年重要战争有哪些?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至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 黄巾农民起义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四月 长社之战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八月至十月 广宗之战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 下曲阳之战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鲁阳之战

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武阳之战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兖州之战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定陶之战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至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平江东之战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曲阿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穰城之战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徐州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白马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乌巢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白狼山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林历山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渭南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至十九年(211—214年)益州之战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皖城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合肥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十一月巴西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218—219年)汉中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樊城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江陵之战

曹操曾经说过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愿天下人负我!”。对此你有何看法?

一、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

曹公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而不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质的一个区别。因为曹操对于杀吕伯奢一家没有办法挽回才说出这样一句话,是针对这一件事而言 ,并不是所有事情。曹公其实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一个人,他极其爱才,对于关羽他是既敬佩有喜爱,所以想感化他才那么厚待他,他之所以放走关羽是因为他深知关羽是个忠肝义胆的人,对他有恩他一定会记在心里的过后一定会回报的,由此可见曹公知人之深。

二、人物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