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博体育游戏,真心求助
古文月极明于中秋翻译
月极明于中秋——极,最的意思;明,明亮;于,在的意思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月亮在中秋的时候最明亮” ,是个倒装句式
“柳岸花明又一村”是那首诗?全诗是什么?
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一年前,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知否》明兰为什么选择了顾廷烨,而不是齐衡?
因为齐衡和顾廷烨比较起来,顾廷烨更适合明兰。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明兰没有不选小公爷,是小公爷主动放弃了明兰跟县主女儿成亲拯救齐家,而明兰也没有主动选择顾廷烨,是顾廷烨仗着皇帝身边红人新贵的身份,套路了盛家,将本该有资格许配给自己的盛如兰配给了手下的文炎敬,而事先向皇上报备要娶盛家嫡女,但由于明兰早已过继给大娘子,所以顾廷烨顺理成章娶到了明兰,从始至终,明兰都是被动的。
但是这里就有个问题,在邕王势力倒下之后,小公爷后来又取得了功名,匆匆准备跑到盛家去提亲,结果遭到盛家的拒绝,明兰也没有再给他机会,这又是为何呢?按照明兰自己说的:“永远别向后看。”
这就像是在《延禧攻略》中傅恒负了魏璎珞的桥段,他为了救璎珞受皇帝胁迫选择与尔晴成亲,结果璎珞从此与他相遇如陌路,这种不念前爱、永不复用的想法跟盛明兰的想法是一样的,我可以为你与全世界抗衡、我可以为你牺牲为你死,但我就是无法接受你不要我娶了别人。傅恒当时没有看懂魏璎珞,同样的,齐衡也从来没有看懂过盛明兰。
无数句的对白都表示了,齐衡看到的盛明兰其实仅仅停留在外表,温婉娴静、不争不抢,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齐衡就是喜欢她这种清新脱俗、无欲无求的可人模样,而且他也是一直这么理解的明兰,所以他才会一直对向盛家提亲的事拖拖拉拉,因为他过于有恃无恐,他相信明兰一定会守在原地等他,他之所以这么想就是因为他只看到了现象,却没有穿透本质,他根本不懂明兰为何这样,根本不懂明兰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但是顾廷烨则不同,顾廷烨对明兰的爱基本两个字就可以总结:骄纵。
明兰小心翼翼地过了小半辈子,头上永远有三个姐姐压着,她虽然一直有祖母呵护,但毕竟庶女,又没有真正为她谋划出路的母亲在身边,所以从小明兰就非常熟稔“克制”之道,能忍则忍,能避则避,韬光养晦,保全性命。但是兴许是因为投壶太出色,兴许是因为自己跑出来找郎中太英勇,在顾廷烨眼中,明兰必定不是表面上那么娴静的,明兰有个倔强的灵魂,她有自己的原则,有做人做事的底线和尊严。这才让顾廷烨觉得,让明兰始终憋着太令人心疼,所以他才会带她吃各种好吃的、玩各种好玩的,喜欢她温柔,但更喜欢她霸道。
一句话来说,齐衡仅仅是喜欢上了盛明兰的温婉,满足自己,而顾廷烨喜欢上了明兰的灵魂,想去呵护。
求助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的赏析,谢谢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标题是“夜闻杜鹃”,暗示了词人痛苦凄凉、悲愤抑郁的心绪。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早已定格为一种凄惨悲怨、落寞无助的意象。据《成都记》记载: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暮春而鸣,通宵达旦,其声凄切,声尽泪绝,继之以血。杜鹃是一个泣泪滴血、痛彻心肺的形象,古人常借此意象表达失意、痛苦、孤寂、落寞。陆游此词亦不例外。题中“夜”字,不但交代了时间,更暗示词人心事重重,彻夜未眠的境况。心事不眠,惊闻杜鹃,好比雪上添霜,伤口撒盐,内心的痛苦难熬可想而知。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被闲置西南,远离抗金前线,任凭理想付之东流,任凭光阴一去不返,满心苍凉无奈,这种体验渗透在写景的文字当中。居住的环境是“茅檐蓬窗”,简陋寒伧,破败萧条,烘托出寓居他乡的萧索境况。“人静”“灯暗”不但点明夜深人静、孤灯相伴的艰难处境,更暗示词人心事浩茫、长夜难眠的痛楚凄凉。没有朋友推心置腹的安慰,没有亲人问寒问暖的关照,只有词人孑然一身,枯坐昏灯。看夜色沉沉,看灯影幢幢,看四壁森森,心中涌起万千感慨。翻江倒海,风雨苍茫,是词人的想象之景,更是词人心烦意乱,愁绪错杂的心理倾泻。王昌龄送别朋友,诗云“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以漆漆黑夜和茫茫风雨烘托离别的茫然心绪;陆游滞留西南,怀才不遇,以江天风雨和无边黑暗烘托志士失意的凄凉痛苦。两位诗人手法一致,情意相通。早春时节,莺飞燕舞,本可赏心悦目,可是一到晚春,竟然燕懒莺残,悄然无声,寂静得令人害怕,令人恐惧,只有那些明月高悬的夜晚,通宵可闻杜鹃鸟的凄楚哀鸣之声。无声反衬有声,生意反衬惨淡,词人通过莺燕和杜鹃的对比,凸现刺耳惊心之痛和凄切哀愤之愁。完全可以说,那只彻夜啼鸣、泣泪成血的杜鹃其实就是抱负沦空、怀才不遇的词人的化身。词人一直在抗争,在呐喊,在奔走呼号,总想竭尽全力抗金复国,建功立业,可是朝廷不给他机会,权贵打压他的主张,一生才志,满腔抱负,只落得两泪涟涟。另外,莺燕的退隐悄息,不仅仅是无声衬有声的考虑,也含有时光流逝、岁月无情之叹,特别是对于陆游这样大志欲为的人来说,时间就是机会,时间就是希望,只可惜,莺燕无声,留不住时光,也留不住抱负!下片抒情,直抒胸臆,沉痛至极。杜鹃啼鸣,一声紧似一声,声声刺耳惊心,触动词人隐痛,引发词人诸多联想,情至悲处竟然泪水婆娑。词人客中无聊,寄之于梦,梦中尽是金戈铁马,沙场拼杀,过足了杀敌之瘾,消释了心头之恨。可是,好梦不长,屡被打断。杜鹃哀鸣,又把词人从梦中唤醒,拉回到冰冷的现实,杜鹃又拣深枝,且飞且鸣,深深刺痛词人受伤的心!杜甫写杜鹃“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客中愁闷时哪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故意追着人飞!屈原写杜鹃“恐鹈鴂之先鸣合,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咏叹杜鹃啼鸣,时序倏忽。陆游咏杜鹃,哀鸣声声,痛彻心肺,深入骨髓。词人感时忧国,伤怀身世,明言就是身在故山也不忍听闻;更何况此时此境,已是漂泊半世(陆游写作此词当在49岁),岁月蹉跎;又是功业未遂,壮志沦空;外加朝廷打压,沉沦下僚……凡此种种,百感交集,真是万箭穿心,悲不自胜啊!全词忧时念国,感伤命运,融失意孤愤于暮春景物之中,于杜鹃啼血见热血赤诚。英雄的泪水不为儿女情长、功名富贵而流,不为仕途升迁、家族小利而流,英雄的热泪洒在理想抱负上,洒在抗金前线上。苍天无语,英雄洒泪!整篇突出了悲、愁、志,一层深入一层,格调哀怨凄婉,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